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优质范文 优质范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免费_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tamoadmin 2024-08-19 人已围观
简介1.人教版二年级近似数教案_小学二年级数学近似数教学设计2.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怎么写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4.二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一)》教案5.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6.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千以内数的认识7.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案8.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案《平移和旋转》教案(一) 教学目
1.人教版二年级近似数教案_小学二年级数学近似数教学设计
2.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怎么写
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
4.二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一)》教案
5.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6.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千以内数的认识
7.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案
8.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案
《平移和旋转》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现象。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基础上会区别这两种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
1、呈现游乐场活动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学生同桌交流,说说如何按不同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一分类。
3、学生汇报如何分类,建立平移和旋转的表象。
4、教师小结:像刚才这些直直地移动是平移现象;而像风车这样转动的现象是旋转现象。
5、出示课题:平移和旋转。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等思维过程,能对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了解得更深刻,初步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表象。
6、请孩子们静静地想一想物体平移的时候是怎么动的,旋转的时候又是怎么动的。
7、想好的同学站起来做一个平移的动作。学生出来展示时,其他学生观察归纳平移的特征:物体平移后,它自己的方向和大小都是没有改变的。
8、想好的同学再做一个旋转的动作。一学生出来展示。
9、结合课本练习和生活实例,判断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10、举例说说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实际上是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让他们用独创的形体语言来表示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充分感知这两种运动方式。通过操作、判断和发现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概念,并能正确地区分几何空间中的这两个数学概念的特征,从而突破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困难。
二、探索新知。
1、寻找身边的平移和旋转。
孩子们,我们的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生说。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边说边用动作表示出来。(及时评价:你们真是个细心的观察者,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联系起来,真棒。)(如果学生提到车轮在旋转,就要及时补充:汽车沿着直线行驶的时候,车轮在旋转,车身相对于公路来说是在平移。)
2、孩子们找到得可真多呀,老师也找到了一些,你能判断出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吗?如果是平移,请你用两根食指平着,举过头顶,大声说出来,如果是旋转,请你用手表示一个圈,举过头顶,大声说出来。(课件展示:高空缆车、字幕、钟面、电扇,电梯、齿轮、飞机。)
3、孩子们判断得可真准确,现在想请一个孩子到黑板上来平移这张小房子的卡片。(哪几座房子可以通过平移来相互重合?)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操作。
小结:细心的孩子发现没有,我们每次平移后,小房子卡片的位置有变化吗?卡片的方向有变化?
三、练习。
1、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还能够清楚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上面哪些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 把它们涂上颜色。
同桌交流,生汇报,涂的那一个?你是怎样找到的?
2、刚才孩子们找得很准确,那你能连一连吗?
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四 欣赏美丽的。
五、自我评价,总结内化。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一个反思和回顾的平台,让学生学会把握知识的要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倾听中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为今后改进课堂教学获取更多的信息。
《平移和旋转》教案(二)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感知平移和旋转的过程,初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思想方法,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让学生在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基础上会区别这两种现象。
2、能正确判断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突破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突破重点。
难点:
能正确判断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针管和钟表8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游乐场情境图
想不想去玩一下?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游乐场玩一下,游乐场里都有什么?(学生说)
用手比划一下这些项目是怎么运动的。(学生感受)
谁能给它们分分类?(根据它们运动的特点进行分类)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等思维过程,能对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了解得更深刻,初步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表象。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平移(课件出示)
(1)像这些物体是沿直线方向移动的属于平移现象.
(2)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小组内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2.感知旋转(课件出示)
(1)像这些物体围绕一个点转动的都属于旋转现象
(2)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小组内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3.体验运动:(课件出示)
(1)、打开信封,自己感受这些物体是怎么运动的?(小组学习)
(2)、这些物体的运动属于平移还是旋转现象?(学生说)
(3)、拿出我们的文具盒,从桌面右边平移到左边,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文具盒平移后形状、大小不变。
生2:我发现文具盒的方向也没有改变。
师小结:对,文具盒在平移的过程中,文具盒形状、大小、方向都没有改变。
4.学习例2:(课件出示)
小组学习:根据要求完成每一个题,然后集体交流。
师总结:平移的特点就是形状、大小、方向都没有改变。
板书:(平移:形状、大小、方向都不变)
5.学习例3:(课件出示)
看来大家对平移有了很深的印象,闭上眼睛想一想什么是旋转?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旋转现象。
(1)哪位同学可以上台用自己的身体做一下旋转?(找学生演示旋转)
(2)看样子同学们对旋转也有很深的印象,那我们的铅笔盒可以做旋转吗?
(可以)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根据要求再做旋转。
(3)小组交流:通过旋转文具盒你有什么发现?
生1:文具盒的形状、大小没有改变。
生2:方向改变了。
师小结:对,文具盒旋转时,它的形状、大小不变,而方向改变了。
板书:(旋转:形状和大小不变,而方向改变。)
6、比较平移与旋转,你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并汇报)
生1、不管是平移还是旋转,形状、大小不变。
生2:旋转方向改变,而平移不变。
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下面的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2、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合理利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重要价值。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
板书
平移和旋转
平移:形状 大小 方向 旋转 形状 大小 方向
不变 不变 改变
人教版二年级近似数教案_小学二年级数学近似数教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案(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抽象、概括,使学生体会,因为要解决问题才有了计算,计算是伴随解决问题而产生的。
2、在学生广泛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入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4、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和运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能力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旧知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有信心通过吗?请看第一题(电脑出示) (以开火车形式)
1.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
( )八五十六 三( )二十七 六( )五十四
七( )六十三 二( )十八 ( )七二十八
2.计算下面各题。
24?6 15?3 24?4 9?3 8?4
(挑选一两个点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对说得好的学生给予小兔头像作为奖品)
设计意图:复习乘法的相关口诀,为学习除法的求商做好铺垫,复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运算,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
师:同学们,会用2 --6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怎样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比一比,看一看,谁学得快。
板书课题: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 情景导入 、 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表现的太好了,老师决定带你们去**光明小学去看看,想去吗?他们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把自己的教室装扮的可漂亮了。你们看,他们在做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P48情境图)
1、发现数学信息
生: 它 们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还有的在准备 五彩 气球。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你们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 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 朋友。带来27个五彩气球,每9个摆一行。根据学生的回答次序,依次出示三组信息。
2、提出数学问题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请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你的问题
生:组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多少面?
生: 组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 朋友,每个小 朋友 得到多少颗五角星?
生:组带来27个 五彩气 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多少行?
根据学生的回答次序,依次出示有针对性的三个数学问题。
3、解决数学问题
你们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请小组合作选择一个问题,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有能力的小组,可以把三个问题都解决。
4、 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哪组小朋友愿意把你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解决?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每行挂多少面?
师:怎么样列式,等于几?生: 56?8=7 ( 面 ) 你是怎么算的?
生: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为什么要用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去求商,而不是用其他的口诀?(因为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
师:说得真棒!其他组的同学也是这么算的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老师这里还有个疑问,你们愿意帮助我解决这个疑问吗?好!如果挂成7行呢?指名回答,生再回答是怎样求出商的?教师引导得出:要求每行挂多少面,可以用除法来计算,56?7=8(面),理由和56?8=7一样。
5、观察算式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引导得出:一个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个除法算式。师随机出题,然后评价
6、教学第2个问题
同学们太聪明了,把老师的疑问解决了,真了不起!那么现在让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电脑出示:指明回答并着重让生说出是怎样求商的。刚刚我们说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个除法算式,那你看这样的口诀行吗?为什么?像这样的口诀还有哪些?
7、解决第3个问题。
你们太棒了!谁来解决第3个问题。指明回答,接着马上指出还可以怎么挂?恩,这两道算式我们也是用了同一句口诀。
8、 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49?7、27?刚刚我们计算这些算式(56?8、56?79), 分别用的是几的乘法口诀?
生:用7、8、9的乘法口诀
师:所以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随机板书
师:刚刚你们个个都非常的聪明,**光明小学的小朋友很想和你们交朋友,所以邀请你们去和他们一起过节日,你们想去吗?看!火车来了!但是列车员阿姨说了,你们必须先通过她的挑战才能上车。有信心通过吗?好!
三、巩固提高
1、第1关:吹泡泡(每个泡泡上都有一个问题,你回答对了,这个泡泡酒属于你,谁想拿走第一个泡泡?)
2、第2关:做一做,并说说你的发现?
3、第3关:小兔过河(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才到蘑菇)
4、第4关:小鸟回家
5、第5关:看谁最棒
师:火车开动咯!你们做的太好了,我为你们骄傲,大家用掌声为我们表示祝贺吧!
四、小结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 56?7=8
想:口诀七八五十六 想:口诀七八五十六
49?7=7 36?9=4
想:口诀七七四十九 想:口诀四九三十六。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案(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技能。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办法。
难点:理解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第37页主题图。)
儿童节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班的教室。
1. 引导观察,收集信息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都准备了些什么?通过观察,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1) 第一小组的同学做了一些小旗,要挂在教室里。
(2) 第二小组的同学做了49颗星,要分给7个小组。
(3) 第三个小组的同学带来了27个彩色气球,要每9个摆成一行。
2. 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指名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小结:
(1) 平均每行挂几面?
(2) 平均每组分几颗?
(3) 可以摆几行?
(二)探究新知
教学教材第38页例1.
从主题图中引出例1: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可以怎样计算呢?
(1)引导学生运用除法列出算式:56?8= (教师板书)
问:你能不能试着独立做做?
学生独立试算,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2)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3)问:用哪种方法最简便?(用乘法口诀求商)
引导学生小结:求5?8的商,想到七乘八得五十六,所以56?8的商是7。
(4) 变换上题中的条件:要是挂成7行呢?
能用乘法口诀求出56?7这个算式的商吗?
(5) 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让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教师板书:5?7=8)
2.教材第39页例2.
从主题图中引出例2。
(1) 教师读题,提问:怎么列式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7?9=
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试算,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2) 小组轮流汇报。
引导学生小结:求27?9的商,想到三乘九得二十七,所以27?9的商是3。
(3)变换上题,独立口算。
能用乘法口诀求出27?3这个算式的商吗?
(4)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让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三)巩固练习
1. 7?4= 8?2= 8?6=
28?4= 16?2= 48?6=
28?7= 16?8= 48?8=
附答案:28,7,4;16,8,2;48,8,6
2. 5?( )=35 6?( )=42 49?7=( )
32?8=( ) 24?8=( ) 8?8=( )
附答案:7,7,7,4,3,64
3.( )八五十六 七( )六十三
三( )二十七 六( )五十四
八( )七十二 ( )七二十八
( )八四十八 ( )七四十二
附答案:七,九,九,九,九,四,六,六
(四)拓展提升
1、7?9= 8?9= 9?6=
63?7= 72?8= 54?6=
63?9= 72?9= 54?9=
附答案:63,9,7;72,9,8;54,9,6
附答案:36?4,81?9,27?3,45?9,54?6商是9
21?3,35?5,42?6,14?2,28?4商是7
16?2,64?8,32?4,48?6,56?7商是8
2、
27?9= 48?8= 24?8=
36?9= 35?7= 14?7=
42?7= 18?9= 72?9=
56?8= 64?8= 21?7=
附答案:3,6,3,4,5,2,6,2,8,7,8,3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1、我学会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我懂得了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数 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板书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7?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8=7 想:(七)八五十六
56?7=8 想:七(八)五十六
3?9=27 口诀:三九二十七
27?3=9 想:(三)九二十七
27?9=3 想:三(九)二十七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怎么写
《认识简单的近似数》是小学数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万以内的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过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人教版二年级近似数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二年级近似数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页例8及练习十六第6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
中的作用。
2、 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培养
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 接着数数。
1998、 、 、 99、 、 、 4、 、
2、按照要求排列下面各数。
1001 996 1008 > >
205 306 402 < <
二、新课教学
1、组织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出示例8的主题图。
聪聪去调查了育英小学的学生数,他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
“育英小学有1506人,约是1500人。”育英小学到底有1506人还是1500人呢?为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思考:后半句约1500人是什么意思?
小组汇报:
A、认为育英小学的认数是1506人,因为他告诉我们就是1506
人,后半句他说的是约是1500人,是说他们学校的人数和
1500人的差不多。
B、也认为育英小学有1506人,他说约有1500人是大概就是1500人的意思。
师小结:我们把1506这个很准确的数字就叫做“准确数”,而1500这个和1506差不多的数就叫做“近似数”。边说边板书
引导学生明白近似数更容易记,因为它正好是正百数。
出示例8主题图比较一下1506和1500这两个数,体会一下
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更容易记住
2 聪聪那天不仅调查了育英小学的人数,还调查了新长镇的人数
是9992人,约是 人,先独立填填,再和你的同桌交流
交流。谁来说说你写出的近似数是多少?
个别汇报:
A、约是10000人,因为我觉得9992人接近10000人,
B、我写的是“约9990人”因为9992人和9990只相差2。
同学们你们同意哪位写的呢?为什么?
师生小结:我们用近似数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记住,所以,一般我们都用整百、整千、整万数。
2、请你说说身边的近似数,找找生活中的近似数。按照教师的要求,
先独立想想,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3、组织活动3——猜一猜。
1练习十六第9题
提出题中的要求。
请大家独立动脑筋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看你们手猜的一样吗?互相说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猜。
2组织进行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猜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猜的?
及时肯定回答好的学生,并帮助学生总结应当怎样猜。
让学生将所准备的卡片,按照教师的要求摆一摆:将所准备的卡片组成三位数或四位数;读一读:同桌相互读摆出的数;
说一说:再互相说一说对方所摆事出的数的组成;
比一比: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三、课外训练
1、组织数学游戏——猜价格/
1电视节目“52”猜商品价格的游戏大家看过吗?
其实这样的游戏应用的也是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这样的猜数游戏。
2游戏规则:老师给你一个提示,比如这个数几千几百的数,然
后就开始猜,老师提示手中的数比你猜的数大还是小。同学们再根据这个提示继续猜直到猜对为止。
3进行第一轮猜数游戏。
板书设计:
求近
例8
育英小学有1506人,约是1500人。
人约是10000人
1500是1506的近似数
似数
人教版二年级近似数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
2.理解近似数的含义,并会合理的取近似数。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以现实情境为基础,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在交流中体验近似数的特点,并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汇入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谁能起来介绍一下我们学校?最好是用上一些资料。
刚才你们介绍了我们学校的一些情况,老师课前也了解了一些情况,知道我们学校大约有20个班级,学生700多名,教职工大概70人。
问:你能猜猜我们学校的这些资讯的准确资料是多少吗?
生猜。
老师去了解了一下,知道我们学校有21个班级,学生713名,教职工74名。
2、观察资料、比较
用小黑板或者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关资料,让学生观察这两组资料,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会回答这两组资料很接近
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答案:它们有什么含义?有什么区别很联络?
师:看来数字里面还有很大的学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字。
设计意图;介绍自己的学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两组资料对比,让学生产生疑问感知近似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组织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多媒体课件 出示例8的主题图。
聪聪去调查了育英小学的学生数,他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育英小学有1506人,约是1500人。”育英小学到底有1506人还是1500人呢?为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1后半句约1500人是什么意思?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预设小组汇报结果:
A、认为育英小学的认数是1506人,因为他告诉我们就是1506人,后半句他说的是约是1500人,是说他们学校的人数和1500人的差不多。
B、也认为育英小学有1506人,他说约有1500人是大概就是1500人的意思。
师小结:我们把1506这个很准确的数字就叫做“准确数”,而1500这个和1506差不多的数就叫做“近似数”。边说边板书
1500是1560的近似数
师:你认为那个数好记呢?
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明白近似数更容易记,因为它正好是整百数。
汇报交流:都觉得1500更容易记住
出示例8主题图比较一下1506和1500这两个数,体会一下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更容易记住。
2、 聪聪那天不仅调查了育英小学的人数,还调查了新长镇的人数是9992人,约是 人,先独立填填,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谁来说说你写出的近似数是多少?
预设回答:
A、约是10000人,因为我觉得9992人接近10000人,
B、我写的是“约9990人”因为9992人和9990只相差2。
这两个数都是1000的近似数,哪个更好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一个数的近似数并不是唯一的,教师要给予肯定,并让学生比较哪个数更容易接近准确数、哪个数更容易记住
生讨论交流
板书:10000是9992的近似数
问:生活中为什么要用到近似数?
师生共同小结:我们用近似数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记住,所以,一般我们都用整百、整千、整万数。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的学习,理解近似数的含义,感受到近似数的作用,同时掌握会合理的取近似数
3、你还能举出近似数的例子吗 ?
设计意图: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价值,从而在生活中恰当选用近似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做一做
1陈东家到学校有603米,约是 米。
2每台洗衣机售价为1198元,约是 元。
3这个果园有5棵苹果树,约是 棵。
4这个收费站昨天通过7006辆汽车,约是 辆。
2、下面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1小明身高约140厘米,体重35千克。
2二年级二班有56人,全校约有800人。
3大天鹅可以飞越海拔88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深入体会,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并会合理的取近似数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
板书设计
近似数
1500是1560的近似数
10000是9992的近似数
近似数更容易记
人教版二年级近似数教案篇三
教学目的: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猜数:教师或学生悄悄指定一个4位数,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猜中为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8
1出示主题图和近似数“约是1500人”。
请猜猜育英小学的准确数是多少。
猜中之后提问:你如何想到这个数的?
2比较1500和1506两数
指出:1506是一个准确数,1500是它的近似数,在不需要准确资料的情况下,选择一个近似数可方便记忆。
3一个数的近似数不唯一
出示主题图2 “新长镇有9992人”
9992的近似数有什么?
同学们说的数哪个最接近9992?
在不要求准确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个数来表示新长镇的人数?为什么?
小结:一般情况下选择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方便记忆。
2、生活中的数学
近似数的使用
举例: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300人。
购物总价钱2998元,可说大约3000元。
学生举例
3、练习
P79 4、5、6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3、让学生观察画面,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2、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X3+7=19(2)2X6+7=19(3)2X8+3=19 ……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第10、11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个) 3X3X2+7=25(个) 3X3+3X3+7=25(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思考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总结 新 课标 第一 网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 平均分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 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一)》教案
#教案# 导语《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平均分在本单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除法的基础。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
2、学会运用平均分。
3、 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4、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5、初步认识 “平均分”
6、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7、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二)、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写下板书:平均分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四)、学习平均分
1、 教学例2:把10个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五)、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六、教学结束: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请同学们写出来。
篇二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 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篇三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例1,引入“平均分”。
谈话: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
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2.练习三的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图形的运动该单元帮助学生到了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下面是的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一)》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二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一)》教案一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28~29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1~3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P28页的这幅图,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有趣现象?
2、(学生自由回答)
3、(出示第28页的主题图)是啊,在游乐场里,空中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多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含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对称。板书:对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跟对称有关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真观察,体验对称。
1、观察图形,发现特点。
(1)、看书第29页的树叶、蝴蝶、天安门的图,这些图形它们在外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学特点,你能发现吗?
(2)、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树叶图:以树叶中间叶脉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蝴蝶图:以蝴蝶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天安门城楼图:以天安门城楼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4)、教师小结。
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沿图形中间的一条直线对折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2、认识对称现象,理解“对称”的含义。
像图中的树叶、蝴蝶、天安门城楼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的。
3、列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1)、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还有很多,你能举例说说。
(2)、学生自己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3)、欣赏对称的图形。五角星、京剧脸谱、蜻蜓、亭子、雪花、苹果、民间剪纸……
4、教师小结。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
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树叶、蝴蝶、天安门城楼,创设故事情境。在引出“对称”的概念后,呈现给学生一些对称的实物画面,并动态显示这些东西都是对称的,丰富了学生对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
1、出示例1。动手操作,剪一件上衣。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张白纸,你们能运用对称的知识用这张纸剪一件衣服吗?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完成,好吗?
(1)、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
(2)、画一画:在对折的纸上画线。
(3)、剪一剪:沿着刚才画的线剪一剪,会剪出一件上衣的图案。
2、剪其他图形。松树、桃心、葫芦。
(1)、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剪一剪,选择松树、桃心、葫芦三种图形中的一种,看谁既会动脑又会动手。
(2)、学生操作,集体评价。
3、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1)、像上面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图形中间的那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图形的对称轴。请看屏幕。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请看课件演示画对称轴的方法。
(2)、学生在自己刚才剪出的图形中画出对称轴。
(3)、交流评价。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将一个图形对折以后,左右两边的图形是一样的”这一本质特征,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的活动学生在剪对称图形的过程中,经历了折、画、剪这样的过程,帮助学生准确地认识“左右两边是一样的”含义,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由粗略感知上升到精细化。
(三)、小结知识。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的对称现象。像上衣、松树、桃心、葫芦这样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图形中间的那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图形的对称轴。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
三、拓展练习、运用新知。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29页例1下面的“做一做”。
(1)、学生观察、自己判断。
(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33页练习七的第1、2小题。
(1)、学生观察、自己判断。
(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3、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33页练习七的第3小题。
(1)、学生观察、自己连一连。
(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4、补充练习。
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分别有几条?
(1)、请你折一折、画一画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也不同。有的只有一条,有的有两条,有的有无数条。
5、欣赏教材P31页的“生活中的数学”——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感受生活的中对称图形的美。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对称现象,并能找出它们的多条对称轴。
四、归纳总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五、板书设计、
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像树叶、蝴蝶、天安门城楼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的。
像上衣、松树、桃心、葫芦这样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图形中间的那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图形的对称轴。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
二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一)》教案二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 30、31页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4~6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平移或旋转的特征解决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和交流的活动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平移或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根据平移或旋转的特征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观察法与分析法。
教学准备: 学具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同学们,游乐场里,除了有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外,还有很多的游乐项目。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看书第30页。
2、你看到了哪些游乐项目?(学生汇报)这些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
3、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学生说分类方法)
4、教师小结。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观光梯、高空缆车、小火车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而摩天轮、钟摆、旋转飞机,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齐读课题)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平移现象。
(1)、找一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2)、观察物体的运动现象。
同学们说得真棒,瞧,观光梯是沿着竖直方向做直线运动的;高空缆车是沿着水平方向做直线运动的;推拉门是沿着水平方向做直线运动的。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特点?(这些物体都是沿直线运动的,物体本身的方向不发生变化)
(3)、认识平移。
像缆车、观光梯、推拉门这样的运动现象,无论是水平方向的运动,还是竖直方向的运动,物体本身的方向不发生变化,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4)、学生再找一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后教师小结。
是呀,生活中平移现象很多,如电梯的升降、滑滑梯上小朋友的移动……都是平移。当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叫做平移。平移有这样的特征:平移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位置改变了。
2、判断平移后的图形。教学教材P30页的例2:移一移。
(1)、亲身体验平移现象。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生说怎么做的)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移一移。出示例2,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2)、分析题意。
要知道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先要根据平移的特征去判断。平移时,可以一次平移,也可以两次平移。
(3)、先观察,再判断。
①给每座小房子编号后,学生先观察,再交流。
②汇报,评价。
你认为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你是怎样想的?哪几座小房子通过平移不能相互重合?为什么?
从左往右看,小房子的房顶都朝上的三座房子(编号分别是①④⑥的)可以通过平移互相重合。比如:图①可以先向右平移,再向下平移或先向下平移,再向右平移到图⑥的位置与图⑥重合;图①可以先向上平移,再向右平移或先向右平移,再向上平移到图④的位置与图④重合。
③学生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小房子说说它们经过怎样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4)、教师小结。
判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相互重合,关键是要根据平移的特征来判断:一是运动的路线是一条直线,可以是水平方向的,也可以是竖直方向的,还可以是倾斜方向的;二是物体的形状、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5)、学生完成教材P30页下面的“做一做”。
学生自己完成后汇报并展示,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认识旋转现象。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出示P31页的例3。
(1)、观察物体的运动现象。
请同学们看书第31页。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物体,你发现它们是怎样运动的?摩天轮是绕着它中心的轴做圆周运动的;旋转飞机是它中心的轴做圆周运动的;飞机的螺旋桨是它中心的轴做圆周运动的。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特点?(这些物体都是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的)
(3)、认识旋转。
像摩天轮、旋转飞机、飞机的螺旋桨这些物体都是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旋转。想一想:物体在旋转时,大小和形状有没有发生变化?位置和方向呢?
(4)、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后,教师小结。
是呀,生活中旋转现象也有很多,如汽车轮子的转动、吊扇的转动、汽车方向盘的转动……都是旋转。当物体或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旋转。旋转有这样的特征:旋转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方向和位置发生了改变。
(5)、亲身体验旋转现象。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教师在学生中巡视。
三、拓展练习,运用新知。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运用今天的学习的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33页练习七的第4小题。
哪些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把它们涂上颜色。
(1)、学生观察、自己判断。
(2)、全班交流,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34页练习七的第5小题。
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连一连。
(1)、学生观察、自己连一连。
(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3、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34页练习七的第6小题。
(1)、学生观察、自己判断。
(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引导学生讨论,明确平移是直线运动的,只有第2幅图是由所有图形平移而成,所以应该是第2幅。
4、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5、课外作业。
请学生完成教材P31页例3下面的“做一做”。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又是旋转吗?你想对老师和同学说些什么呢?
五、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例2
当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叫做平移。
特征:平移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位置改变了。
平移现象:观光梯、缆车、推拉窗户……
例3
当物体或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旋转。
特征:旋转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方向和位置发生了改变。
旋转现象:钟面的指针、摩天轮、螺旋桨……
六、课后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教案三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32页例4和练习七的第7~11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能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过程与方法:通过剪出的图形,找出规律,加深对平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剪纸活动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教学难点: 发现图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教学方法: 观察法,分层次教学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请你完成下面的练习。
1、学生完成教材P34页练习七的第7小题。
(1)、学生独立判断。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完成教材P34页练习七的第8小题。
谈话:你瞧,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可真广,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指针的运动是旋转,老师这里有一个钟面,你能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之间吗?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探索新知。
看来同学们对平移和旋转的知识掌握得还不错,今天我们继续运用前面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学习例4。你能剪出像右面这样手拉手的4个小人吗?
1、知道了什么?
学生读题、观察后交流。看图可知:每个小人都是轴对称图形,要剪出并排排列的手拉手的4个小人。
2、应该怎样做呢?
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共同探索后汇报交流。
(1)、先剪出1个小人。怎样剪呢?汇报剪法。
首先把一张纸对折,在对折线这一边,也就是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开,展开就是1个小人。注意:中间的折痕不要剪开,否则这个小人是断开的。
(2)、再剪出手拉手的2个小人。汇报剪法。
首先把一张纸对折再对折,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开,展开就是手拉手的2个小人。注意:一是小人的中线一定是折痕这一边,否则剪出来的就会出现两个半人的小人;二是小人的胳膊要画到纸的边缘,不能断开,否则剪出来的小人就不能连到一起。
(3)、最后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汇报剪法。
首先把一张纸对折三次,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开,展开就是手拉手的4个小人。
3、尝试剪一剪,体验成功。
根据刚才同学的汇报,自己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成功?
4、汇报交流经验。
同学们,你在剪连续的手拉手的小人的过程中,你们从剪1个小人→2个小人→4个小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化繁为简。那在剪连续的手拉手的小人时要注意什么?(学生交流)
对!剪出的连续小人应注意:对折;从闭口处画起;连接处不能剪断。
5、教师评价后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解决了剪出手拉手并排排列的小人的问题。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每个小人平移就是下一个小人;然后根据图形的对称性,只要在反复对折好的纸上沿折痕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沿虚线剪开,就会剪出多个一模一样的图形。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需要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拓展练习,运用新知。
1、学生完成教材P35页练习七的第10小题。
用教材第121页中的学具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案。
(1)、学生在小组内拼一拼。。
(2)、各小组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组的想法。
2、学生完成教材P35页练习七的第11小题。
拿正方形的纸,按下面的方式折一折、剪一剪。指出不同剪法展开后分别得到的图案。
(1)、学生动手操作按要求折一折、剪一剪。
(2)、学生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3、学生完成教材P35页练习七的第9小题。
用学具卡片中的圆片制作一个数字转盘。两人一组,每人各转两次,计算出两个数的积,比比谁的积大。
学生弄懂题意后,教师先用课件演示,跟学生一起玩转盘游戏。再让学生在课后制作转盘并玩一玩。想一想:如果两次转出的数的积大的那个同学获胜,谁获胜的可能性大?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剪一剪
剪纸人:(1)对折
(2)画半个人
(3)剪一剪
二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教案四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36页练习七的第12~14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巩固生活中的对称、平移、旋转现象,明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熟练画出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能准确地识别出轴对称图形;根据平移、旋转的特点,准确判断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准确地识别出轴对称图形;根据平移、旋转的特点,准确判断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运用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发现蕴含的数学规律。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回忆本单元学习的知识。
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了哪些知识?请大家一起回忆回忆。学生交流。
二、复习梳理、板书本单元的知识。
1、复习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1)、复习对称现象。
像树叶、蝴蝶、天安门城楼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的。
(2)、复习轴对称图形。
①像上衣、松树、桃心、葫芦这样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折痕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②判断轴对称图形要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来判断。
③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
(3)完成教材P36页练习七的第13小题。
谈话:同学们爱照镜子吗?把脸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就会出现和这边一样的图像,小明把这个图形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出现了另一半,(课件演示),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蝴蝶)
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结:照镜子时,镜子外的是物体和镜子内的成像前后、上下——不变,但是左右相反发生变化,这就是镜面对称现象。镜面对称的图形也是我们学过的轴对称图形。
出示半边的天坛、笑脸、青蛙、雪花等图案,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判断出是什么,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2、复习平移和旋转。
(1)、复习平移。
①平移:当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叫做平移。
②平移的特征:平移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位置改变了。
(2)、复习旋转。
①旋转:物体或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旋转。
②旋转的特征:旋转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方向和位置发生了改变。
(3)完成教材P36页练习七的第14小题。
下面哪一幅图是由(1)平移得到的?在序号上画“√”。
①学生认真观察后,独立完成。②学生交流汇报,说说自己的想法。
3、复习解决问题。
(1)、剪出连续图形的方法:根据图形的对称性,只要在反复对折好的纸上沿折痕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燕虚线剪开,就会剪出多个一模一样的图形。
(2)、剪出的连续图形应注意:对折;从闭口处画起;连接处不能剪断。
(3)、完成教材P36页练习七的第12小题。
你能剪出像下面这样的图吗?
①学生观察后,独立完成,动手试着剪一剪,可以在小组内先交流想法再操作。
②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说说自己是怎样剪的。③学生再次动手独立剪一剪。
三、全课总结。
本单元的学习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现象,同学们剪出了漂亮的轴对称图形,能判断平移和旋转。下课后,不要停下发现的脚步,去生活中寻找更多的数学知识,做生活的小主人
四、板书设计。
练习七
轴对称图形 平移现象 旋转现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千以内数的认识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千,会数1000以内的数。
2. 学会1000以内数的读写法。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活动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千,会数1000以内的数,能正确读写10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如何数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读写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情景图:你知道这是哪里吗?
猜一猜这里能坐多少人?
用100以内的数还能表示吗?
引入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并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计数单位?千?,会数1000以内的数。
2、我会读写1000以内的数,并能说出它们的组成。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学习75页主题图。
利用课件动态展示教材中数小正方体的过程。引导学生从一个一个地数,到10以后由十个十个地数,再到100以后,一百一百地数。且总结出: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一十。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板书出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师:那么千在计数器的哪个位置呢?
师生一起在计数器上拨珠子。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满十向千位进1.即找到计数单位千在计数器上的位置。
师:同学们表现可真棒,这么快就认识了计数单位千。那你们会不会数1000以内的数呢?
生:会。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子,学生大声地数出来。一个一个地数,从一百数到一百二十。.
练习: 一个一个地数,从一百九十八数到二百零三。
一个一个地数,从九百八十五数到一千。
(同桌合作,一人数一个数。先独立数,再汇报展示。)
汇报交流时,教师借助计数器,讲清楚为什么一百九十九后面是二百,以及为什么九百九十九后面是一千。重点强调满十向下一位进1.
目标检测一:
1、我会填。
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百是( )。
2、我会数。
一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六百八十九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下面的小正方体一共有多少个?
(二百三十五个,并由此引出下一个环节,即1000以内数的读写。)
(2)、1000以内数的读、写法
师:二百三十五,如何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呢?
借助计数器,让学生试着写出这个数,再读出来。强调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练习:看图写数。
课件出示小正方体图,一幅有230个,另一幅有203个。并由此讲解末尾有0或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方法。并让学生再多举出这样的数,加深印象。
目标检测二:
1、判断:
456 读作:四五六。 ( )
三百零九 写作:390. ( )
3个百和6个十组成:306. ( )
2、读数,在计数器上拨珠子,并说出这些数的组成:
624 305 1000
3、读出生活中的数字。
广场上有375只鸽子。
同学们手中有580个气球。
这片树林有805棵树。
三、总结评价,内化提高。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的如何呢?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二)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掌握数1000以内数的方法。
(2)运用计数工具,使学生会读写1000以内的数,掌握1000以内数的组成。
(3)让学生认识算盘,知道在算盘上拨珠的方法,初步学会在算盘上拨出三位数。
1.2过程与方法:
经历1000以内数的数数、拨数、读数和写数以及在算盘上拨珠记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体验类推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000以内数的组成,并会正确读、写1000以内的数;认识算盘,掌握算盘上记数的方法,学会用算盘记数和数数。
教学难点:建立计数单位的概念,用算盘来数数和记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算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复习导入
1. 59的前一个数是(58 ),后一个数是(60)。
70里面有(7)个十,35里有(35)个一。
46是由(4)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2.数一数:
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
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
问:99+1等于多少?(100)你还能接着往下数吗?
(二)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看74页体育馆的座位图,图画的小朋友们在讨论什么?你猜一猜体育馆大约有多少人?(课件出示74页情境图)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引导:同学们这么大的数都知道,刚才我们说的数都比100大,今天我们先来认识1000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1000以内的数。
二、探究新知
1. 例1认识计数单位千:
问:我们学过哪些数位和计数单位?(个位、十位、百位)(一、十、百)
(1)逐个出示小正方体,引导学生从1数到10。问;一个一个数,10个一是多少?(十)
教师板书:一个一个数,10个一是十。
(2)再逐个出示10个10个的小正方体,引导学生从10数到100。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多少?(一百)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一十一十地数。
教师板书: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如果小正方体的数量非常多,要继续往下数,怎样比较快?(可以一百一百的数)
再逐个出示10个100个的小正方体,引导学生一排一排地数,并问:一排是多少?(一个百)追问:一个百是多少?(一百)继续问:两排是多少?
数到9个百后问:9个百再添上1个百是多少?怎么表示?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回答:10个百,10个一百是一千。
教师: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千是比百还大的计数单位。
问:现在我们知道了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小组交流,指名回答,教师总结:(10个一是十,十个十是百,十个百十千;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或发现?
小组合作交流,分组回答,教师引导总结:当物体个数不太多时,可以一个一个或十个十个地数;当数更大的数时,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2.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教师拿出计数器或课件演示分别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拨一个珠子问学生各表示什么?(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和一个千)
计数器演示120、203、312,让学生试读,有困难学生,适当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试着从960到1000一十一十的拨珠,边拨珠边读,引出例2.
3.例2 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出示点子图
(1)问:图上有多少点子?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自己试着数一数。让后回答多少点,并说出用什么方法数的。(①、10个10个数,再一个一个数。②、先把100都圈出来,然后再圈十个,最后一个一个数。)
学生汇报数出的结果。(二百三十五)
教师用课件出示小棒图,深化对二百三十五的认识,问:二百三十五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二百三十五是由2个百、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2)千以内数的读写
a.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235,问:怎么读写这个数呢?(写作:235 读作:二百三十五)
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并回答:写数时从高位写起,2个百就在百位上写2,3个十就在十位上写3,5个一就在个位上写5。读数时从高位读起,百位上是2就读二百,十位上是3就读三十,个位上是5就读五。
教师归纳总结:读数写数都要从高位起。
b.归纳千以内数的读法
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302、130、500。问:这些数会读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并回答:这三个数分别是三百零二、一百三十、五百。发现这些数里面都有零,有的零能读出来,有的不读。
归纳总结千以内数的三位数的读法:千以内的数,读数要从高位起,中间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零几;末尾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或几百几十,末尾的0都不读。
4.例3 一千的组成
(1)出示彩点图
问:这么多的彩点,你能数出是多少来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2)小组合作交流,探讨用什么方法数,然后汇报:①10个10个地数,有100个10;100个100个地数,有10个100.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总结板书:1000里面有10个100,有100个10。
5.例4用算盘数数和记数
教师:前面学过了用计数器数数和记数的方法,数数和记数除了可以用计数器外,还可以用一种比较方便的工具,那就是算盘。
(1)认识算盘
教师出示算盘,让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并讲解算盘的各部分名称。(框、梁、档、上珠、下珠)
教师简单介绍算盘的来历及作用。让学生感知我国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师:算盘是一种记数和算数的工具,非常强大,今天我们简单的学习它的数学和记数功能。知道算盘上每一档的珠子怎么表示数吗?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说明:上下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拨上数,记数时要拨珠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一般下珠满五个时,用一个上珠拨下来表示。空档表示0。
(2)介绍算盘拨数方法
a.认识算盘上的1-9各数。
b.拨珠方法:拨下下珠用大拇指,拨去下珠用食指,拨入、拨出上珠用中指。
c.拨数前要确定好个位,让后找出十位、百位、千位?所在位置。拨数要从高位拨起。
(3)学生自己拨数。
教师:我们试着拨出563这个数。学生操作,可以互相交流,教师巡视,针对出现的错误及时指导和帮助。
(4)总结在算盘上拨数的方法
a.先确定个位。任意选定某个档为个位,然后依次向左为十位百位、千位等。
b.用算珠表示数。个位上的几表示几个,十位上的几表示几十?某个数位上是0,则不拨数,即用空档表示。
三、课堂练习
1.数一数
答案:534元
2.填一填
1.867这个数由( 8 )个百、( 6 )个十、( 7 )个一组成。
2.在990中,从左边数第一个?9?表示( 9个百 ),第二个?9?表示( 9个十 )。
四、拓展提升
1.绿框中有多少格?
400+60+8=468(格)
答:一共有468格。
2. 一个数,从右边数第一位上的数是2,第二位上的数比第一位上的多4,第三位上的数比第二位上少1,这个数是多少?
2+4=6 6-1=5
答:这个数是562.
课后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认识了1000以内的数,知道了千是比百大的计数单位,学会了怎么读写千以内的数,会用算盘数数和记数了。)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案
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68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授课日期 __年__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引导学生认识新的计算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掌握千以内各个数位的十进。难点:拐弯处的数数(个位或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
教学准备:
计数器、每人十个小方块、教学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2、数数: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
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
问:99加1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数、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3、导入:你会从100开始接着往后数吗?
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更大的数,下面请你们观察这幅图。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主题图。
(1)观察这幅图,说一说画面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2)看着画面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估算画面上的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感受大数的意义。
2、板书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3、教学例1。
(1)数一数。
每人数出10个小方块,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2)动动脑。
每组快速数出100个小方块,应怎样数呢?
小组讨论,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师:请你从一百往后数,数到一千,你行吗?你们觉得数到什么时候呢?有没有更好的快速的方法呢?
根据学生所说,大家一齐数,教师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算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
(个或一、十、百。)
(4)师:通过刚才数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一(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知道各自所在的数位。)
[设计意图]渗透数数的方法,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完成第68页的“做一做”。
由男、女生两组分别数第1、2两题,比一比哪组数得的流畅。
引导学生小组自行探究操作。
巡视指导各个小组的活动。
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方法?
小结:大家一起数意数,1个百、2个百、3个百、4个百……10个百(一千)。
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师提问小结:通过今天的数数,你们有什么发现?
三、检测练习
想一想,填一填。
(1) 二百二百地数,数到一千。
二百、( )百、( )百、( )百、( )百。
(2)五百五百地数,数到一千。
五百、( )。
(3) 三百三百地数。
三百、( )百、( )百、再数( )百是一千。
(4)四百四百地数。
四百、( )百、( )百,再数( )百是一千
(5) 用3、6、9、能组成哪些三位数,请你把它 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千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千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课本第69页例2,练习十五相应习题。 授课日期 __年__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不上。
2、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中间有“0”的千以内数的读写。
2、发展学生的数感估算的意识。
教学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387-403,全班一齐数。
2、引导学生读一读 75 86 90 100 51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做好准备。
二、讲授新课教学例2。
1、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
2、教师拨出126。
师:这是多少?请你读出来。
师:这是几位数?它的位是什么?是哪位?
师:怎样读这个数?学生读,师板书:读作:一百二十六。
3、教师拨出304。让学生讨论该怎么读?怎么拨?小组合作学习。
请1人表演,看有什么发现?
② 把这个数的读作写出来。
③ 师:这里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表示什么?
4、教师拨出580。
① 请全班学生在练习上下班写出这个数的读法。
② 请学生核对。
师:说一说这个5表示什么,8又表示什么。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引导小结:像304这样中间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零几;像580这样末尾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几十,末尾的0都不读。
5、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出这个数。请一学生读。及时校正。
806 480 521 600
引导学习数的写法刚才这些数该怎么写?计数器上十位和个位没有珠子该怎么写?为什么?组织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小结写数的方法。
6、师生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该怎样读写千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践的操作,合作和交流,自主探究出千以内数的读法、组成和写法。培养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69页的“做一做”第1、2两题。
同桌互相练习第1题,再请学生读。各自独立完成第2题,请两学生板演核对。
2、说一说:806和480的“0”能不能不写?为什么?
在读数时这两个零有什么不同?
3、说出以上这几个数的组成。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巩固学习的新知识。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案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
(2)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并能用估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交流各自的解题策略,比较结果时,体验解题策略的不同,解题的结果也不完全一致;并能对解题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掌握用估算解题的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掌握利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口述算理,能灵活地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30+50=80 90-40=50 90+10=100
80-50=30 40+50=90 100-90=10
20+70=90 10+90=100 70-30=40
2. 填一填
(1)80里面有(8)个十;150里面有(15 )个十。
(2)500里面有(5)个百;1300里面有( 13 )个百。
(3)4000里面有( 4 )个千;10000里面有(10 )个千。
(4)2000里面有(2)个千,2000里面有(20)个百。
3. 说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1)妈妈买了一台电脑花了39元,约是(4000)元。
(2)欣欣小学有708人,约是(700)人。
(3)果园里有2398棵果树,约是( 2400)棵。
(二)引出新课
出示95页主题图
问: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电视机和冰箱的价格,问题是买这两样电器一共花多少钱)
问:你能帮爷爷解决这个问题吗?(要求两件电器一共多少钱,就是把这两件电器的价钱加起来)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整百或整千数的加减法
板书课题: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1. 例11:
(1)问:怎么列式呢?( 1000+2000= )
问:算式写出来了,该怎样计算呢,你是怎样想的,试着算一算吧。
学生1:我认为1000+2000就是1个千加2个千等于3个千,是3000。
学生2:我根据1+2=3,可以想出1000+2000=3000。
学生3:我根据10+20=30,可以推出1000+2000=3000。
教师:同学们太棒了,能够动脑筋想出这么多的方法,学生1用的是数组成规律的方法,学生2和学生3由1+2=3或10+20=30想出了1000+2000=3000,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说出喜欢的方法)
(2)教师:爷爷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冰箱比电视贵多少钱?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说一说。
(冰箱比电视贵多少,就是冰箱的价钱比电视的价钱多多少?)
问:怎么计算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
问:怎么列式呢?(2000-1000= )
教师:计算减法,该怎样想?讨论一下。
学生1:可以这样想:2个千减1个千剩下1个千,就是1000。
学生2:由2-1=1,可以推出,2000-1000=1000。
学生3:可以想加法:1000+( )=2000呢?1000+1000=2000,可以推导出。2000-1000=1000。
教师:大家小组讨论一下,这几种方法,你喜欢用哪种。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喜欢的方法。
2.例12
(1)出示80+50=;130-50=让学生讨论交流算法,自己试做。
生1:8个十加5个十是13个十,就是130。
生2:由8+5=13想到80+50=130.
生3:先算8+5=13,在将后面的?0?补上,就是130。
(2)想130-50=
生1:13个十减去5个十是8个十,就是80。
生2:由13-5=8可以想出,130-50=80。
教师: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想出这么多办法来解决问题,请同学们看下面一组题目,小组讨论怎么计算,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3)出示:900+600=;1500-600=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得出结果。(900+600=1500;1500-600=900)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计算,最常用的方法是把它们看成几个百,几个千来加或减。
3.例13 估算解决问题
出示例13图:
(1)引导看图,问:同学们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从图中我知道了电话机358元,电吹风218元。问题是买这两件商品500元够吗?
教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分小组讨论,研究算法。
学生1:我想把358和218加起来,看看超没超过500,可是,我们没学过358+218的计算,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2:不用算358+218,我们可以这样想:电话机超过了300元,电吹风超过了200元。300+200=500,带500元肯定不够。
教师:同学们这种想法可以吗?(可以)我们检验一下解答是否正确?说一说吧。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1回答:500元买了300多元的电话机,剩下不到200元,肯定不够买电吹风。
学生2回答:即使电话机300元,500-300=200,也不够买电吹风。
教师:通过刚才检验,我们解答正确吗?(正确)
(2)带500元不够,那么我们带700元够吗?大家讨论一下,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汇报:可以这样想:电话机不到400元,电吹风不到300元。400+300=700,带700元肯定够。
有的学生可能这样回答:300+200=500,58+18<100,所以,带600元就够了。
肯定学生的回答,引导验算。
分小组讨论,估算的方法,教师总结归纳:运用估算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需要把题中的数估算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或整千数,再进行计算。
三、课堂练习
1. 计算。
200+400= 600 3000+6000= 9000
600-400= 200 9000-3000=6000
70+50 = 120 800+900=1700
120-50 = 70 1700-900=800
2. 捉鼠竞赛。
3. 解决问题。
红星小学有628名学生,白云小学有276名学生,这两所小学的学生达到1000名了吗?
628名不足700名,276名不足300名,700+300=1000,这两所小学学生达不到1000名。
四、拓展提升
1.根据描述,填表。
红星小学有学生1350人,育才小学的人数比红星小学少一些。红星小学人数比育红小学少一些。(在表中填上学校名字)
2.在○里填上整百数(不能重复),使每条边上的三个数加起来都是1000。
课后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a:我们学习了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学生b:我学会了用估算解决问题。
学生c: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计算,最常用的方法是把它们看成几个百,几个千来加或减。
学生d:运用估算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需要把题中的数估算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或整千数,再进行计算。
板书
整百、整千加减法
1000+2000=3000,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就是3000。
80+50=130,8个十加5个十是13个十,就是130。
130-50=80,13个十减5个十,是8个十,就是80。
电话358元 电吹风 218元
带500元,够吗?
300+200=500(元) 不够。
带700元,够吗?
400+300=700(元) 够。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案(二)教学目标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4、在交流与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选择口算方法。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去计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一猜,老师手中的数是几。
1200 3600 650 80
让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猜出上面各数。
2、观察上面这些数的特点,说说数的组成。
师:利用数的组成规律,我们可以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出示课题: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创设情境.教学例11
近年来,在党和的关怀下,农村有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了,刚才老师在街上遇到你们村的王大爷,他笑着对我说,去年收成好,挣了不少钱.这不,他昨天上街买了一台电视机1000元,一台电冰箱2000元(板书:电视机1000元,电冰箱2000元)
2、小朋友看到这两个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预设:
(1)、电视机和电冰箱一共要多少元?
(2)、电视机比电冰箱便宜多少元?
(3)、电冰箱比电视机贵多少元?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有价值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学生尝试解决第一问题。
1000+2000=
怎样计算1000+2000等于多少呢?生独立计算,同桌交流算法,反馈(几种可能性如下:)
生: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3个千是3000.
生:从1+2=3想出1000+2000=3000.
生:从100+200=300想出1000+2000=3000.
3、适当点拨方法优化,(同学们可真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有的同学用数的组成规律的方法,还有的同学更聪明,由1+2=3想出了1000+2000=3000.这么多方法.你欢哪种方法?)
4、另外两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1)、选择一题列式计算。
(2)、交流算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教学例12
1、组织活动编题口算活动
出示50、80、130这一组数,2人一组,分别想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将算式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2、出示:80+50 = 130-50=
学生交流算法。(几种可能性):
生1:8个十加5个十13个十是130.
生2:由8+5=13想到80+50=130
生3:先算8+5=13,再将后面的0补上,就是130.
130-50=80.
生1: 13个十减去5个十是8个十.8个十是80.
生2:由13-5=8想到130-50=80.
?
他想的方法和别人不同,你们想对他说点什么呀?
师:你们太了不起了,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把它们补充完整,如果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3、打开书本,P81下面小精灵聪聪还有两个题目想考考你,赶快来展示你的本领吧!
900+600= 1500-600=
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
4、师生共同小结: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最简便就用哪一种方法算。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卡片形式)
800+400= 3000+6000= 70+50=
1200-500= 9000-5000= 1500+1000=
2、做一做。
3、捉鼠竞赛。P83,1。
4、提高题(机动)碰碰球。
只要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等于500,这两个球就碰起来了。(先算一算再用线连起来)
300 600 100 150 450 800 50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克与千克》教案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认识天平和几种以千克位单位的秤;牢固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能根据物品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熟练掌握1千克=1000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感知1克和1千克物体的质量,掌握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盘秤、天平、黄豆、二分硬币、水果、500克食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谈话导入
教师: 同学们,准备好我们手中的铅笔盒和数学课本,大家掂一掂,然后把你的感受说一说。
学生1:这两件物品一点都不重。
学生2:我感觉数学课本比铅笔盒重一些(或铅笔盒比数学课本重一些)。
学生3:我感觉这两件物品差不多重,判断不出谁轻谁重。
?
通过学生回答,教师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大家的发言,你们发现用的最多的词语是什么?
学生:轻和重。
教师适时展示几件超市购买的物品。
2.引导观察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物品的包装,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我发现这些包装上都写着净重多少?
教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你知道净重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净重就是指物品有多重。
进而引导学生知道,物品有多重,就是指它的质量是多少。如,方便面净重100克,就是说它的质量是100克。
展示100页主题图,教师:同学们,看看他们在超市都买了什么?分别是多重呢?
学生:洗衣液5千克,饼干110克,阿姨买的苹果,售货员用秤称的质量是1千克。
教师:真了不起,同学们知道这么多,都认识克和千克。今天我们一块来认识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新知
1. 例1出示例1主题图:
教师:这些物品我们在超市经常见到,你看到它们标出的质量了吗?
学生:分别标着3克、12克、100克。
教师:用手掂一掂,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并回答:感觉都不重,很轻。
教师:这些物品都比较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说一说:我知道?克?用字母?g?来表示。
教师:我们认识克了,那么1克有多重,你知道吗?
并提示学生1枚2分硬币质量是1克。
教师:我们拿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交流并回答:1克真是太轻了。
2.认识天平。
教师:1克物品太轻了,用什么工具才能称出它的质量?
学生:应该是很小的秤吧。
教师指出: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天平是由底座、托盘、指针、标尺、调节平衡螺母以及砝码构成的。使用前要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向标尺的零刻度,表示天平两边平衡,然后称物品,一般物品放左盘,砝码放右盘,增减砝码,或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指针指向零刻度),然后读取砝码和游码的总克数,就是物品的质量。
教师操作演示,学生仔细观察,掌握使用方法后,教师问:同学们,我们想知道1克黄豆有多少粒吗?(想知道)
教师:那么我们就用天平来称一称吧,注意天平的使用步骤。
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及时纠错。学生汇报:6粒或7、8粒(根据实际测出的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做得真不错,下面我们把这几粒黄豆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一下吧。
3.例2 认识千克
出示较重物品
(1)问:图上都是什么物品,你发现了什么,说一说?
学生讨论并汇报:洗衣液和苹果,包装上都标着净含量。洗衣液5千克,苹果25kg。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
学生观察交流汇报:我知道?千克?用字母?kg?来表示。
教师:包装上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学生1:应该是指里面的物品有多重吧。
学生2:除去包装后的物品的质量。
教师总结:?净含量?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出示两袋500克食盐
教师: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重多少克?(500+500=1000(克))
教师:2袋盐重1000克,也可以说重1千克。(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教师(或学生质疑):称较重的物体,用天平可以吗?(天平一般称重范围在几百克之内,不适合称较重物品)
学生:我们该用什么工具来称较重物品呢?
4.认识用?千克?做单位的几种秤。
课件展示:
教师: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以?千克?为单位的秤,依次是磅秤、电子秤、盘秤、台秤和弹簧秤。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用千克做单位的秤?(体重秤、杆秤?)
教师:下面我们用盘秤为例,说说现在一些常用秤的用法。
教师:同学们认识盘秤吗?(超市经常看到)
问:知道盘秤以什么为单位吗?(千克)
问:表盘上的零刻度在哪里?(学生指出位置)接着问:?0?表示什么?(没有物品称重时指针的位置)
教师:同学们能说一说表盘上的100、500、1、2各表示什么吗?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100表示100克、500表示500克,1和2分别表示1千克和2千克。
教师:我们认识了盘秤,也会使用盘秤了,弹簧秤和体重秤跟盘秤使用方法差不多,我们试着称一称物品吧。
学生分别用盘秤、弹簧秤称出1千克物品,用体重秤测一下自己的体重。交流汇报测出的结果。
教师:简单总结一下这三种秤的使用方法吧。
学生:表盘上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
5.例3
出示例题: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教师:自己看题,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问题是让我们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教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题目中没告诉我们每个苹果有多重,我们需要称一称吧。
学生1:称的话,每个苹果不一样大,称一个苹果不合适。
学生2:可以把20个苹果一起称一称啊。
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说:在不称的情况下,根据我们平时去超市买东西的经验,能不能估计出20个苹果有多重呢?
学生1:苹果有大有小,应该根据大小来估计。
学生2:一般大个的苹果4个大约1千克,中等个的5个大约1千克。
教师:那么根据我们估计的来算一算吧。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20?4=5(千克);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20?5=4(千克)。
教师:解答正确吗?我们检验一下吧。
学生:我们可以称一称,看一看是不是4个或5个是1千克。
学生实际操作,然后教师总结: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经验先估计一下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秤一下。
学生:是的,我们买东西时,卖东西的师傅基本上都能估计出卖出物品的质量。
三、课堂练习
1.填单位。
答案:克 、千克、克、克
2. 说出他们的体重。
答案:30千克;35千克;65千克。
四、拓展提升
1.比较大小
2千克 ○ 2000克 800克 ○ 1千克
5千克 ○ 4900克 2500克 ○ 3千克
答案:=;<;>;<。
2.小芳抱着3个玩具一起称,共重30千克,每个玩具1千克,小芳体重是多少千克?
30-1?3=27(千克)
答:小芳体重是27千克。
课后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a:我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000克=1千克
学生b:我学会怎样使用常用的几种秤。
学生c:我还掌握了怎么估测物品的质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