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散文欣赏 散文欣赏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课

tamoadmin 2024-09-04 人已围观

简介1.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猴王出世》教案2.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彩色的非洲》教案(3篇)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教案4.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我们家的男子汉》教案三篇5.五年级语文下册《景阳冈》教案6.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与象共舞》教案(3篇)7.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金色的鱼钩》教案8.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案 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

1.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猴王出世》教案

2.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彩色的非洲》教案(3篇)

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教案

4.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我们家的男子汉》教案三篇

5.五年级语文下册《景阳冈》教案

6.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与象共舞》教案(3篇)

7.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金色的鱼钩》教案

8.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课

 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案,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更多内容请点击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案(一)

 一、导入新课

 1、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预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谁来读一读?

 2、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

 (2)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3、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愿意承担这个重任吗?

 二、解析?完璧归赵?

 (一)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

 1、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2、自己就近找有相同体会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通过和这些人物的比较,你发现了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依据是什么?

 (二)集体交流,深化认识。

 1、蔺相如与赵王及文武大臣对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2、点拨要点:

 (1)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

 a、为什么非常着急?

 b、生体会秦赵双方实力差距。

 c、想象一下赵王能急成什么样,谁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形容一下?

 (2)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b、加思索便成竹在胸,读一读这句话,想想强调哪些词,才能读出这种胸有成竹的从容。己先练一练。指名读。

 3、教师小结。

 4、蔺相如与秦王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生阐述结论,师追问:课文中哪些描写表现出了这一点,要言之有据呀!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点拨。要点:

 A、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a、理直气壮?什么意思?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b、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c、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B、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这句话中有一处细节充分体现了蔺相如不仅胆大而且心细,发现了吗?

 (3)体会蔺相如洞察人心,秦王的映衬作用。

 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a、王老师有个疑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是蔺相如,大家来看这个重点段,一共三百来字,其中近一百五十字用来写秦王,

 作者这样写秦王,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呀?

 b、认为这样安排不合适的请举手,认为这样安排挺好的请举手。好,真理愈辩愈明,我们开一个小型辩论会,请大家各抒己见。

 c、学生讨论。

 d、这样的描写故事中还有吗?读一读,你有什么感悟?

 5、读完这个故事,了解了蔺相如,你会怎么劝廉颇呢?谁来说说?

 三、解析?渑池会见?

 1、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大夫,不久,他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那么这一次是不是如廉颇所言:?没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呢

 2、见时廉颇并不在现场,你能不能给他讲一讲当时都发生了什么?为了让大家更能入戏,请你从?赵王、赵王侍从、赵国大臣?这三个角色中选择一个,以这个角色的口吻给廉颇讲讲故事中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帮他分析分析蔺相如在这一中表现出了哪些过人之处。

 学生根据发言提纲准备发言,师巡视。集体交流。

 3、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为什么?

 4、自己学过的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四、小结全课

 课,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感悟,探究,我们深刻体会到蔺相如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绝不仅仅只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忠心,是超过常人的智慧和胆识。聪明的廉颇在冷静下来以后定然会明白这一点,接着还会发生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下课。

  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案(二)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

 质。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

 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 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课时安排

 3 课时(展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三、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 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 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

 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4. 再读故事,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蔺相如从

 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谁来读一读?

 2.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

 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

 (2)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3. 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

 在气头上的廉颇。愿意承担这个重任吗?

 二、解析?完璧归赵?

 (一)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

 1. 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为了使你的劝

 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

 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

 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

 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2. 自己就近找有相同体会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通过和这些人物的比较,你发现了

 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依据是什么?

 (二)集体交流,深化认识。

 1. 蔺相如与赵王及文武大臣对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2. 点拨要点:

 (1)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

 a. 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b. 播放课件,学生体会秦赵双方实力差距。

 c. 想象一下赵王能急成什么样,谁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形容一下?

 (2)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

 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

 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b. 稍加思索便成竹在胸,读一读这句话,想想强调哪些词,才能读出这种

 胸有成竹的从容。自己先练一练。指名读。

 3. 教师小结。

 4. 蔺相如与秦王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生阐述结论,师追问:课文中哪些描写表现出了这一点,要言之有据呀!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点拨。要点: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

 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a. ?理直气壮?什么意思?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b.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c.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这句话中有一处细节充分体现了蔺相如不仅胆大而且心细,发现了吗?

 (3)体会蔺相如洞察人心,秦王的映衬作用。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

 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a. 王老师有个疑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是蔺相如,大家

 来看这个重点段,一共三百来字,其中近一百五十字用来写秦王,

 作者这样写秦王,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呀?(课件展示描写秦王的

 语句)

 b. 认为这样安排不合适的请举手,认为这样安排挺好的请举手。好,真理愈辩愈明,我们开一个小型辩论会,请大家各抒己见。

 c. 学生讨论。

 d. 这样的描写故事中还有吗?读一读,你有什么感悟?

 5. 读完这个故事,了解了蔺相如,你会怎么劝廉颇呢?谁来说说?

 三、解析?渑池会见?

 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大夫,升官比坐电梯还快。不久,他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那么这一次是不是如廉颇所言:?没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呢

 渑池会见时廉颇并不在现场,你能不能给他讲一讲当时都发生了什么?为了让大家更能入戏,请你从?赵王、赵王侍从、赵国大臣?这三个角色中选择一个,以这个角色的口吻给廉颇讲讲故事中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帮他分析分析蔺相如在这一中表现出了哪些过人之处。老师还专门为大家节选了一段《史记》中关于这件事的记录,大家可以作为参考。(课件展示《史记》片段)

 学生根据发言提纲准备发言,师巡视。

 集体交流。

 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为什么?

 你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四、小结全课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感悟,探究,我们深刻体会到蔺相如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绝不仅仅只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忠心,是超过常人的智慧和胆识。聪明的廉颇在冷静下来以后定然会明白这一点,接着还会发生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下课。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嘴?

 胆识过人舍生忘死忠君爱国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了解到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负荆请罪?

 默读这个故事,勾画语句,体会蔺相如的过人之处顾全大局。

 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

 原出来。

 学生写作,交流。

 (二)理清课文条理。

 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三、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为什么最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猴王出世》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会讲这个寓言故事,了解“相濡以沫”的寓意,会用这个成语。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准备:

挂图、有条件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备课人:初鹏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自己读课文,读正确

2、教师范读,注意断句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3、学习生字:濡沫涸

4、练读课文,读熟练

二、学习课文

1、借助书释,试着自己讲讲课文的意思

2、指导理解文意

1)泉涸:涸:干涸,泉水干枯的意思

2)鱼相与处于陆:(许多)鱼一起(就)呆在陆地上。相与:表示同时同地做某件事。可译为“共同”。于:在

3)相呴以湿:(它们)互相哈气用来湿润(对方)。呴:张口呼气;嘘气。以湿:使湿润。

4)相濡以沫:互相用水沫(使对方)沾湿。

3、朗读背诵课文

4、总结:庄子是一个洒脱的人。庄子的意思其实是说,与其两人身处困境,相濡以沫,相扶前行,不如大家都开开心心,没有身入困境,也彼此从来不曾认识对方。

三、拓展阅读

原文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译文死生是天命,人世有夜昼的永恒是自然。人对此不能参与其中,这都是事物的常情。那人只把天当作父亲,还终身很爱戴它,何况那卓越的呢?人们只认为国君胜过自己,还终身很情愿为他去死,何况那呢?

水源干枯了,鱼儿一起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呼吸,用口沫互相沾湿,还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掉。与其称颂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忘掉来归化那道。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自己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自己死去看作是乐事了。

四、布置作业: 语文书后给出了四个成语“杞人忧天”“塞翁失马”“画蛇添足”“铁杵磨针”,查找资料了解这几个寓言的内容,并了解寓意。

板书设计: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海豚是怎样救人的?它为什么能够救人?

3、领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

4.受到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人文教育。

教学重点:

从海豚救人的中,体会到海豚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动物。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用具:

有关海豚的资料 录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你们看过海豚的表演吗?谁来谈谈?想不想再次亲眼目睹一下海豚的绝技?播放海豚表演的录像。

2.海豚可真能干,它们不仅是水族馆里的“表演明星”,更让人惊奇的是,它们还是“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呢.在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海豚救人”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板书海豚救人)

二、出示预习题纲,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了解海豚的有关知识。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3、想一想,海豚是怎样救人的?画出课文中哪些段落讲了海豚救人的故事?它为什么能够救人?画出哪些段落讲海豚救人的原因?

三、展示成果,汇报交流。

1、通过预习,你知道海豚怎么救人?为什么救人?它是怎样的一种动物?(生自由交流信息)

2.交流读书的收获。

通过刚才的阅读,你了解到那些知识?除了课文中介绍的内容外,你还知道海豚的哪些知识?介绍给同学听。(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故事、习性、种类)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几部分内容?每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

2、小组交流。

五、再读课文,交流文章的表达方法。

1、海豚是怎样救人的?(了解海豚救人的三个实例,体会海豚救人的方法。)

2、海豚为什么能够救人?

3、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你们想看看这些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吗?(播放录像)

4、海豚这么棒,你们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我们的海豚呢?请你们上台把这些词语板书出来。(2个学生)

5、感情朗读5—8自然段。(播放录像)

6、交流文章的表达方法。

(1)、回忆《鲸》的表达方法。(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说出所用的表达方式)

(2)、小组讨论:说说作者为了说明海豚救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3)、提问交流后教师小结:举例叙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方法。

7、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想法?(爱护动物,保护环境)

六、课内检测:

一、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习( )( )常 ( )( )力尽 ( )出( )外

见( )勇( ) 面目( )( ) 不可( )(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海豚是用( )呼吸的( )动物。

2.海豚救人的故事,不是( )的,而是非常( )的。

3.海豚救人的美德,来源于海豚对其子女的( )。

4.海豚救人往往是( )行动。

板书设计:

8.海豚救人

海豚: 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

1966年一艘韩国海船

12年南非一位姑娘

1992年两名海员

救人的原因: 照料天性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亮点是多媒体的使用恰到好处,本节教学一开始我首先创设情境,播放海豚表演的录像,在理解“海豚是怎样救人的?海豚为什么能够救人?”时播放了海豚见义勇为的录像,在有感情朗读第5—8自然段时也播放了录像,海豚精彩的表现直观、清晰地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整节课都处于兴奋、感动的状态,从海豚救人的中,自然地体会到了海豚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动物。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组共有五篇课文,三篇讲读课文:《古诗词三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童年的发现》;两篇阅读课文:《祖父的院子》、《儿童诗两首》。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和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诗词大意,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部分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三、教学安排

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1课时。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4

教材内容

1、本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是“难忘童年和童年趣事”,并提示学习要求和阅读方法。

2、这单元课例由5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3篇《古诗词三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童年的发现》,略读课文2篇《祖父的'园子》《儿童诗两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6、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7、围绕“难忘童年”来进行口语交际及写童年趣事的作文激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读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比阅读,领悟的一些表达方式

3、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措施及手段

教学用时

1、从词句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并揣摩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

2、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文中美好的语言,感受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

3、“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应关照编排特点,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1课时。

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彩色的非洲》教案(3篇)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猴王出世》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用多种学习方法,品位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一、导入,板书课题。

 1、播放《西游记》动画主题曲,你们听过吗?大家对《西游记》故事都不陌生,里面塑造了许许多多不同人物的形象,那么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吗?

 2、很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1.根据文前“阅读提示”,交流学习课文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1)学生回答。

 (2)留在你脑海里的是一个怎样的猴王?

 2.小结过渡。

 三、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细读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

 提问:你觉得哪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四、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我们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相信大家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用四字词语说说。(活泼可爱、机智勇敢,敢作敢为,身手不凡?)

 2、课文记叙的只是孙悟空的出生,是古典《西游记》第一回,你还想知道有关他的哪些精彩的故事吗?到《西游记》这本书中去找找。

篇二: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石窍、顽劣、抓耳挠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特点。

 3、理解课文中古代白话文的意思。产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古代白话文的意思。产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猴王出世》资料,学生欣赏。

 2、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西游记》中“猴王出世”这个有趣的小故事!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检查生字词语认读情况。(多媒体课件出示)

 (1)指名朗读生词:名曰、石窍、围圆、与狼虫为伴、拱伏无违、抓耳挠腮、力倦神疲、序齿排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指名朗读句子。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读通并理解)

 (3)理解难读难懂和古今异议词句:赶闲无事、耍子去耶、怎见得是个家当、真个是、缠一会儿、再无一个宁时、序齿排班。(释义)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找到自己认为最难读的段落或句子,做好标记。

 (2)分别朗读自己认为最难读的段落,其他成员予以帮助。(断句,纠正字音,读出相应的语气,领读段落中难读的词语,等等。)

 三、自主阅读,感受形象

 (一)研读“石猴出世”。

 1、课件出示“阅读小锦囊”:

 (1)第1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一说石猴是怎样出世的?

 (2)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写了什么?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阅读小锦囊”开展自主阅读活动。

 3、全班交流,重点语句扫描:

 (1)“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①指导学生朗读。

 ②这段话写了什么?(这段话写了石猴的出生过程。)

 ③谈谈自己知道了石猴的来历后的感受。(可引导学生围绕“神奇”一词展开丰富的联想,但一定要尊重学生独立的见解。)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小结:这只来历不凡、吸取了日精月华的石猴身上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他聪明、勇敢、有心计,是《西游记》中的重要人物,《西游记》是一部旷世经典之作。希望大家能阅读这部名著,感受名著的无限魅力。

 四、思维拓展,布置作业

篇三: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并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脉络,了解石猴出世及其生活特点。

 3、初步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4.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第一课时

 一、课前学生背诵诗歌导入。(3分钟)

 师:朗朗书声,琅琅乾坤。中国文学的历史河流中,不仅有唐诗、宋词、元曲,还有明清。于是,就有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说来听听,你知道是哪几部吗?

 生:《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师:非常正确。其中最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是哪一部?

 生:《西游记》

 师:说到《西游记》,你脑子里一下子会闪现出哪些人物?

 生: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

 师:师徒四人中,你印象最深的是谁?

 生:孙悟空。他呀会七十二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还有一双火眼金睛呢。 师: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出生的吗?

 生: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啊?

 生:从电视剧里看到的。

 师:同学们知识真是丰富,还记得电视剧《西游记》开头石猴从大海中迸裂而出的情景吗?我告诉大家那可是在我们北戴河拍摄的啊。

 师:你知道孙悟空有哪些名字吗?生说“美猴王”、“齐天大圣”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孙悟空的了解还真不少。孙悟空的这些有趣的名字你们都是怎么知道的啊?

 二、学文。

 师:看老师写课题,注意“猴”字的写法。请大家齐读。

 师:《猴王出世》根据《西游记》第一回改编,这个改编不是改写,而是缩写,是原著第一回的缩写版。是用“古代白话文”写的,语言言简意赅,读起来却耐人寻味。(揭题1分钟)

 (一)、自由读文,初步感知全文。

 (二)、学习石猴出世部分(15分钟)

 1.师:石猴究竟是怎样出世,请大家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学生自由读文。

 交流指读(3生)。

 2.师:大家再读思考:石猴如此出世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交流感受。(与众不同、神奇等)

 师:老师也觉得很神奇,这是究竟是一块什么样的石头啊,居然内育仙胎,见风化猴?大家不妨来个猜想。

 (三)、学习石猴生活的部分(7分钟)

 师:石猴来到世上,怎样生活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象他生活的情景。

 师小结: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只顽皮可爱的石猴,逍遥自在的石猴。语言和内容高度融合,就叫经典。石猴就这样生活了许多年。文中一句话表达——大家齐读“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结束语:石猴的出世就与众不同,是一块内预仙胎的仙石迸裂而生,石猴神异的出生方式为后文描写猴子的神通广大埋下了伏笔,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且听下次分解!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教案

#教案# 导语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蓝天、骄阳、绿树、红土、彩花,以及皮肤油黑发亮的黑人兄弟,构成了七彩的非洲!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14 个生字,正确认读“湛蓝、充沛、硕大、火炬、巨蟒、渗透、聆听、木薯、强悍、粗犷、篝火、繁花似锦、含情脉脉、大饱眼福”等词语,并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非洲的风情特色,学习作者是如何写出非洲的风情特点的。

 4.引导学生练习用多种途径收集资料,以丰富对非洲的认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非洲的风情特色,学习作者是如何写出非洲的风情特点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知识,自学课文内容,在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 :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离开了万象之国 —— 泰国,我们仍深深地陶醉在与象共舞的欢乐气氛中。今天我们要走进辽阔的非洲,去欣赏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教师板书课题:28 彩色的非洲)

 2.齐读课题,对课题质疑。

 二、自主学文

 1.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思考:“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在课文中边读边作批注。)

 3.对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三、全班交流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

 1.理解“色彩斑斓”的意思。

 2.朗读句子。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非洲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的?

 4.课堂交流,引导学生概括。

 (1)非洲的蓝天、骄阳是彩色的:

 (2)非洲的植物世界是彩色的;

 (3)非洲的动物世界是彩色的;

 (4)非洲人的日常生活是彩色的;

 (5)非洲的艺术也是彩色的。

 5.课文中用了哪些句子把这些内容连接起来?找出这些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四、深入阅读,体验“非洲的彩色”

 1.色彩斑斓的非洲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再仔细地朗读课文,画一画:非洲的哪一处地方最让你心动?读一读,品一品。

 2.自由交流,随机指导。

 (1)重点交流课文第四自然段:哪些词语写出了花之多,花之艳?

 ①出示句子:“芒果树开的是星星点点的白花,仙人树开的是金灿灿的黄花,玉兰树高擎着白色或白里透青的玉杯,火炬树绽开的花朵比绿叶还多,一棵似一团火,一排似一片霞。”

 “高擎”和“绽开”两个词妙在哪里?“一棵似一团火,一排似一片霞”写出了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出示句子:“还有一种叫做花树的树,更是妙不可言,远远望去,树上像是开满五彩缤纷的花,非常壮观。走近一看,却是满树的彩叶,紫的、黄的、绿的、红的,好似含情脉脉的少女,向人们频频点头。”

 花树的“妙不可言”妙在哪里?这样的树你看到过吗?你仿佛听到这位“含情脉脉的少女”在对你说些什么,此时,你会做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2)分小组交流非洲其他方面的“多彩”。

 (3)小结:作者写非洲,紧紧抓住非洲的特点——“多彩”展开笔墨,从天空、植物、动物、非洲人的生活、艺术五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写出了非洲特有的风情特色。

 五、总结非洲风情

 2.学生朗读这两个感叹句:“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3.教师点题:是啊!说非洲是彩色的在于它的色彩斑斓,更在于它的多姿多彩!让我们再一次赞叹这彩色的非洲吧!

 学生再次感情朗读这两个感叹句。

 4.学生自找答案:回到课前学生的质疑,如:为什么说非洲是彩色的?为什么课文要以“彩色的非洲”为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六、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前搜集到的非洲相关资料,谈谈你对非洲的印象。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达,如,画一幅画,写一段话,写一首小诗等。

 2.全班交流。

 七、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语句。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主旨。

 3、教导学生保护水。

 4、了解非洲文化。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产生疑问。

 1.师:今天我们先来聊聊非洲。板书:非洲(同学们交流以前对非洲的了解。)

 生:我从以前学过的课文《梦想的力量》,知道非洲是一个缺饮用水的地方!

 生:非洲黑种人居多,非洲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生:非洲是个贫穷落后,怪病丛生的地方

 2.师:在人们的印象里,恐怕非洲是要和贫穷、落后、灾难、疾病联系在一起的。其实那是非洲政治、经济落后所导致,今天,老师却要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非洲(师板书:彩色的)请大家齐读一下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生:老师,为什么说非洲是彩色的?

 师:是啊!孩子们,为什么说非洲是彩色的呢?大家想知道吗?

 生:(齐答)想

 3.师:这节课就让我们随作者彭仁一起走进彩色的非洲,去感受非洲那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大家坐好,非洲之旅已经开始了。

 (二)、带入情境,走进文本

 1.师播放课件:非洲风光

 2.欣赏后交流感受。

 师:说一说,你现在的感受又是什么?

 生:非洲原来如此美丽!

 生:非洲有着很多美丽、迷人的风光,

 生:非洲是一个美丽的世界,足以让人满怀赞叹。

 3.你们的感受在文章里可以找得到!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读准字音,字词,找出表达作者对非洲真切感受的两个句子。

 刚才读了课文,现在老师要看看书上的生词你们自学的怎样:

 色彩斑斓 炽热 充沛 硕大 火炬树 巨蟒 渗透 奥旺多 聆听 木薯 红沙瓤 强悍 粗犷 篝火(指名读)

 读得真好,同学们自主识字的能力真棒!

 4.谁能说一说表达作者对非洲真切感受的句子。

 生: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生: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师随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这两个句子。(课件)

 师:同学们,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感叹句;

 生:一个在课文的前面,一个在文章的最后,前后呼应,与课题照应

5.师:你们真细心!这两个句子分别放在课文的首尾,表达的意思相同,照应课题,像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前后呼应。(板书:色彩斑斓 多姿多彩)作者是怎么赞美非洲的?让我们来学着作者的语气一起赞美非洲吧!(生齐读: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看大屏幕要求(出示)

 6.默读课文,思考:“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文中又用了哪些精美的词句来具体描绘非洲的色彩斑斓。用笔写一写,记一记,然后同桌之间交流。

 师课件出示填空题: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那里的是彩色的,

 那里的是彩色的,

 那里的是彩色的,

 那里的是彩色的,

 那里的是彩色的。

 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学生汇报

 生:那里骄阳蓝天是彩色的

 生:那里的植物世界是彩色的

 生:那里的动物世界是彩色的

 生:那里的艺术是彩色的

 生:那里的日常生活是彩色的

 师结合此处课件,引导学生体会出文章在结构上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师:在文中作者又用了哪些精美的词句来具体描绘非洲的色彩斑斓呢,大家自由汇报(充当小导游进行介绍)。

 生:那耀眼的金灿灿之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蓝,蓝得发光,好似透明的蓝宝石。我从“金灿灿、蓝宝石”体会到了非洲的色彩斑斓

 生:繁花似锦,绿海荡波,满眼是绿色,处处是花海;非洲无论是乡村、市郊和城内,可以说到处开放着五颜六色的花,

 生:漫山遍野的芒果树,开的是星星点点的白花,高大的仙人树开的是金灿灿的黄花,极为普通的玉兰树高擎着白色或白里透青的玉杯,更为常见的火炬树,绽开的红艳艳的花朵比绿叶还多,一棵似一团烈火,一排是一片落霞。

 生:在扎伊尔维龙加天然动物园里,有七彩的巨蟒,黑白相间的斑马,有数不清的红羽鸟、各种颜色交织的五彩鸟,有美丽温顺的梅花鹿,更有非洲雄狮、河马、金钱豹和象群。

 生:黑人兄弟的住房,虽然大都是不甚宽大的白铁顶房,但许多房子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你若住在宾馆里,房内房外皆是绿色和彩色。

 师:通过大家的发言,老师也感受到了非洲的色彩斑斓,下面让我们随着去感受一下非洲的五彩缤纷。

 (三)、欣赏课件,领略彩色的非洲

 1.欣赏风情,引导学生浏览教师制作的彩色的非洲网页,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2.再回文本读文

 3.我当小导游:

 现在请大家放慢脚步,看看非洲的哪一处风景最让你心动,为什么?然后当一回导游向大家介绍。(自由练习,巡视指导)

 (四)、总结全文,(爱心将让非洲变得更美丽)

 非洲是一方热土,古朴自然、迷人美丽,它吸引了世界上众多关注的目光,非洲是彩色的,色彩斑斓,多姿多彩。同学们,这是一片如此美丽的土地。但是,疾病、战乱、缺乏饮用水……仍然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面临的严峻问题。非洲的儿童则是这些问题最严重的受害者,他们渴望喝上纯净的饮用水,它们渴望健康,他们渴望你伸出友爱,援助之手,共同保护和建设这片奇异而又淳朴的的土地。爱心将让非洲变得更美丽。

 三、教学结束:

 课后习作:

 给非洲小朋友的一封信。

篇三

 教学目标:

1、 认识14个生字。读读记记“斑斓、炽热、湛蓝、充沛、硕大、火炬、巨蟒、渗透、聆听、木薯、强悍、粗犷、篝火、繁花似锦、含情脉脉、目不暇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通过揣摩文章的表达特点体会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感悟非洲风情。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感受非洲的多姿多彩。

 教学难点:

 学习非洲多姿多彩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谈论非洲,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先来聊聊非洲。板书:非洲(同学们交流以前对非洲的了解。)

 2、在人们的印象里,恐怕非洲是要和贫穷、落后、灾难、疾病、干旱联系在一起的。其实那是非洲政治、经济落后所导致,今天,老师却要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非洲(师板书:彩色)请大家读一下,有什么疑问吗?是啊!孩子们,为什么说非洲是彩色的呢?大家想知道吗?3.这节课就让我们随作者彭仁一起走进彩色的非洲,去感受非洲那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大家坐好,非洲之旅已经开始了。

 二、带入情境,走进文本

 1、这次旅行,除了观赏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文化以外还有几个任务:(出示幻灯)

 A.默读课文,注意生字和新词,不熟悉的反复读。

 B.游历了彩色的非洲,你有什么感受?哪几句表达作者的真切感受?

 C.课文分成几个方面来写?

 注意:快速默读,可以写写画画

 2、开火车认读词语。

 3、交流感受。说一说,你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4、读出表达作者对非洲真切感受的两个句子。

 5、同学们,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这两句话有什么特点?(都是感叹句,表达出了作者对非洲的赞叹之情;前后呼应,与课题照应)

 6、讨论:“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

 7、(课件出示)填空题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那里的 骄阳蓝天 是彩色的,

 那里的 植物世界 是彩色的,

 那里的 动物世界 是彩色的,

 那里的 艺 术 是彩色的,

 那里的 日常生活 是彩色的。

 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8、同学们找的真迅速,读了这些句子,能说说课文的结构吗?(总—分—总)。

 9、课文中用了哪些句子把这些内容连接起来的,找出这些句子。

 (课件出示)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

 非洲的自然景观是彩色的,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也无一不是彩色的。

 非洲的艺术也是彩色的。

 说说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三、研读重点词语句段,感受彩色非洲

 非洲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课文里的语言也是丰富多彩的。

 1、寻找描写颜色的词。

 像“色彩斑斓”这样描写颜色的词语就用了好些,你能找出几个来吗?跳读课文,划词,交流。

 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有关色彩的词

 ( )的世界 ( )的非洲人 ( )的阳光

 ( )的天 ( )的海 ( )的花

 ( )的玉杯 ( )的巨蟒 ( )的斑马

 ( )的蝴蝶 ( )的大花布 ( )的衣服

 ( )的血 ( )的木薯 ( )的香蕉

 ( )的芒果 ( )的水果沙拉 ( )的旋律

 2、师:课文不仅用了丰富的颜色词汇描绘彩色的非洲,还用了许多独有的方式展现非洲的五彩斑斓。请同学们选择最吸引你的一段文字细读,感受非洲的魅力和课文语言表达的特色。

 师:你最喜欢哪一段?

 预设一:多彩的植物世界

 ①大家自由朗读这一段,你感受到了什么?花非常多,非常壮观

 课文中用哪个词语来形容花多的?“花海”

 ②花开花很常见,但树开花却是非洲特有的情形,因此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树开花。(出示树开花的)我们一起来欣赏。

 ③作者是怎样描写树开花的呢?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这些语句无不体现着意境的色彩美和语言文字本身的美,读来就像欣赏一幅幅五彩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带着这种美的感受好好地再读一读这些句子。

 预设二:彩色的动物世界

 ①人们曾说:非洲是上帝创造的伊甸园,这里是植物的乐园,也是动物的天堂。世界上的野生动物园,就在非洲!

 (课件展示非洲的野生动物)

 ①在这些动物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为什么?

 ②出示句子:其颜色不仅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而且在不断地变幻着,交织着,渗透着,辉映着,令你目不暇接,不住地发出赞叹。这还是凝固的色彩呢,你若到盛产蝴蝶的刚果奥旺多省,置身于五彩缤纷的蝴蝶世界,细细聆听这彩色小天使飞翔的轻微音韵,简直如同步入仙境。

 出示很多蝴蝶:看到这么多的蝴蝶,你想用文中哪个词语来形容你的感受?“目不暇接”

 预设三:多彩的日常生活

 师:为什么你喜欢这一段?

 这段话里描绘了几幅非洲人民彩色的生活画卷?花花绿绿的服装、五光十色的食物、绿树红花的住房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彩色的生活画卷。

 预设四:五彩缤纷的艺术

 出示第七自然段

 ①作者紧紧围绕“非洲的艺术也是彩色的”这句话,具体又介绍了什么?(非洲的绘画、工艺品、音乐和舞蹈艺术都是彩色的)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出示有关绘画、工艺品的,播放非洲的音乐、舞蹈片断)

 师:这就是似火的非洲舞蹈。

 欣赏完这些舞蹈,你有什么感受?感受非洲艺术的热情奔放、非洲人民的对生活充满。

 ②师:是啊,无论是服装,还是住宅,无论是绘画,还是歌舞,都无不流露出非洲人乐观开朗、富于活力的性格。

 四、拓展延伸

 小练笔:根据最后第七段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的写作方法,围绕非洲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写一段话。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非洲的_____——无论是……,还是……,是彩色的;非洲的_______——无论是……,还是……,是彩色的:…… ……

 交流汇报

 师:难怪作者会发出感慨,大家齐读: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五、课堂总结

 非洲是一方热土,他古朴、自然、美丽;他吸引了世界人的目光,他更呼唤人们对和平的心态对待这片淳朴的土地;非洲人正渴望你伸出友谊之手,共同保护这片奇异的土地。

 神奇的非洲还有着神奇的传说,还有着难解的秘密,如果有兴趣,老师给大家推荐两本书,你可以借来读一读。这两本书是:《非洲地理杂志》、《非洲之旅》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我们家的男子汉》教案三篇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白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爸爸借白杨表白的自己的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文章的重点语句,掌握作者使用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边疆建设者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通读感悟法,讨论法,品读语句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父亲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去新疆上学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的故事,并重点学习了白杨树的特点。那么这位父亲真的只是在说白杨树吗?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初读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关于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高大挺秀、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顺势过渡到深入研读:文章中介绍了这么多关于白杨树的特点,真的只是在说白杨树吗?

 (三)深入研读:

 1.引导学生找出“不是的,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2.学生阅读这一段落,联系全文回答:爸爸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从文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来?

 学生找出下文中“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爸爸是个边疆工作者,边疆需要他,他就在那里生根发芽。

 3.教师总结这是爸爸的“心态”(愿意扎根边疆无私奉献自己的心),并引导学生明白,像爸爸一样的这是一类人。

 (板书:心态;扎根边疆,默默无闻)

 过渡:文章当中除了写爸爸的心态之外,表白的心还指什么?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学生已经渐入文章情境,所以这一部分安排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合作学习完成,汇报成果,教师总结即可)

 4.学生得出“心”的第二层含义即是“心愿”。并找到文章末尾“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颗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进而得出:爸爸希望作者和妹妹长大后也能够成为像他一样的人这个心愿。

 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5.在学生理解透本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出本课“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至此,教学环节结束。

 (四)拓展延伸

 这一部分我会从课文的情感入手,引导学生将情感拓展到更深层次,我会设置如下问题:如果同学们长大了有选择工作地的机会,你愿不愿意去建设西部,去那些需要我们的偏远地区工作?

 这样设计在巩固内容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提升。

 (五)小结作业

篇二:白杨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充分、快乐地向往在一种美好的境界中去读书,逐步品味语言中的情感、感触阅读中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播放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学生会唱的可一起随唱)然后在渲染的气氛中导入:同学们,歌曲中唱到了什么?你喜欢歌中的白杨吗?自由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白杨树?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的白杨树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着动人歌声,一同与课文中的父子三人“坐上”通往x疆的直达专列,去那里亲自感受一下白杨树的坚强与美丽。

 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胡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中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哪个词语?

 生:高大挺秀。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这个词呢?要表达什么情感?

 生:这是作者夸赞白杨树,告诉我们那普通的白杨树不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丽。

 生:这个“秀”字流露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欣喜之情。本来白杨很一般,我们也常常见到,并不美丽,可在作者眼里,它是美丽的。 生: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特别是生长在祖国大西北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师:很好。作者别具匠心,一个“秀”字,不仅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美,而且突出了白杨树的品格美,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 (板书:高大挺秀,扎根边疆)

 设计意图:

 导语设疑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电化教学,把学生领到大戈壁来,感受白杨生长环境的恶劣。

 二、品读词句,理解品格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

 生:崇敬。

 师: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直”象征着人的正直。

 生:“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为人类造福。

 生: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这正是白杨的品格。

 生:作者写物,意在喻人。“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是指建设者所遇到的困难;“坚强、不软弱、不动摇”是写建设者们把一生献给了祖国边疆那种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生:白杨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曾有过分毫的屈曲,仍旧长得那么端庄、凝重,笔直地耸入高空,正象征建设者们在大西北荒漠上克服种种困难、扎根边疆的精神。

 师: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请同学们带着对白杨树的热爱,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齐读这段话。

 三、读文段,体会感情

 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师: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

 师: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生: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四、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师: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生:不是。是借白杨来赞美爸爸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生:赞扬千千万万边疆建设者。

 总结启发想象:

 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x疆有许多的“白杨树”,我们这里也有“白杨树”,谁呀?

篇三:白杨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会组词运用,理解“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抚摩、边疆”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认识白杨的特点,读懂句子隐藏的深刻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献身祖国建设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认识白杨的特点,读懂句子隐藏的深刻含义。

 2、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边疆建设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深刻含义。

 二、重点、难点

 (一)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学会运用。

 (二)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大戈壁:来自蒙古语,蒙古语称砾石质荒漠为戈壁,茫茫戈壁滩上布满粗砂、砾石,这种地区地面缺水,植物稀少,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中西部及其边缘山地。)

 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却有一种植物能顽强地生活着,同学们知道是什么植物吗?(白杨)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高大笔直,生命力强,不讲究生存条件,哪里需要哪里生根,还可以防风固沙。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板书:白杨。(学生带着对戈壁和白杨的好奇之心快速进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生通过查字典等自主扫清字词障碍,划分段落,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掌握情况及对新词的理解:

 提醒学生注意生字字形,如“疆”字不要丢掉了“土”字,与“僵”字在字形字义上的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新词,如: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漫天黄沙,天和地的界限都分不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很不一般。本文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中的白杨,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出问题:

 (1)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一列火车上,两个孩子看到车窗外一排排高大整齐的白杨展开讨论,并引出爸爸的一番意义深刻的谈话的事。

 (2)找出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划出来,说一说。

 板书:白杨——高大挺秀、易于种植、适应性强、坚强不动摇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划分段落,概括段意,请同学回答。 总结: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可以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孩子们不能理解爸爸的心意,他们只知道新疆很远,爸爸妈妈要到那里工作,还要带他们一起去,他们将来要一直生活在那里。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爸爸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

 (四)再读课文,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五)布置作业。

五年级语文下册《景阳冈》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

 2.体会“男子汉”,逐渐成熟,自主自1立、刚强的性格特征。

 3.学习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细致地观察和细腻地描写和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三、教学准备 :

 小黑板或课件。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一提“男子汉”,我们的头脑中就会马上联想到。顶天立地、敢说敢为、正直无私、胸怀宽广等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忆写的《我们家的男子汉》,看一看和我们印象中的男子汉有何不同。(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

 王安忆,当代女作家。其《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文中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运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

 4.文中的“男子汉”具有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5.文中“他向往着去少林寺当和尚。可是我告诉他,’当和尚不能吃荤。他说:“‘用肉汤拌饭可以吗?“不可以。“那么棒冰可以吃吗?’他小心地问,是问‘棒冰’,而不是冰淇淋,甚至不是雪糕。”加点词“小心”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神态?

 6.找出自学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嗫嚅 倔强 有力 胆怯 沮丧 轮廓 风靡 恍惚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2.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要求:能找出各种描写对应的句子。

 3.文中“男子汉”具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明确:(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的性格特征。)

 4.“小心”一词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神态?

 明确:(“小心”刻画了“男子汉”既想到少林寺去当和尚又舍不得不吃冷饮的心态。为了去少林寺,他已经决定忍痛割爱不吃冰淇淋、雪糕了,但连棒冰都不准吃,他就不能忍受了。“小心”就表现了“他”在提问时的这种希望得到肯定答复的心态和神情。)

 5.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6.重点研讨“他对父亲的崇拜”这部分。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本部分明写了哪两方面的事?

 (爹有一次,他很不乖,我教训他,他火了,说:“我叫爸爸打你。”我也火了,说:“你爸爸,你爸爸在哪儿?”他忽然低下了脑袋,嗫嚅着说:“在安徽。”加点词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神态?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

 (①爸妈拌嘴时总是站在妈妈一边攻击爸爸;又总觉得爸爸是无所不能。

 ②表现了“他”内心的沮丧、空虚和想说又吞吞吐吐不敢说的神态。)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欣赏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2、能力目标:学习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学会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男子汉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

 1、男子汉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的性格特征。

 2、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细腻传神地刻画人物的方法。

 2、生动、风趣、幽默而含蓄的语言。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我想跟大家一起分享我昨天晚上做的一个梦,不知大家有没有兴趣?,我梦见了当红歌星周杰伦!周杰伦打电话对我说:李老师,我无时无刻不惦念着您对我的教育之恩!天冷了,我给您空邮了一件棉衣......我满心欢喜地打开邮包一看——只有一枚纽扣!外加一句话:棉衣太重了,空邮太贵了,就只邮了棉衣上的一枚纽扣......听到大家爽朗的笑声,看到大家热情的面容,我坚信咱们今天的配合一定会很默契,同学们今天的表现一定会很出色,送给大家一句话:(出示幻灯片)“谁参与,谁快乐!争做课堂成功者!”(高声齐读)争做课堂成功者!大家有没有信心?那咱们把自信融入到高声朗读中,用最最洪亮的声音齐读一遍,好吗? 好,上课!

 一、 导课——设置情景,激发兴趣

 “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膝下有黄金”......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给予了男子汉很高的评价。那么什么是男子汉呢?《现代汉语词典》中男子汉的定义是指男人,强调的是男性的健壮或刚强,可作家王安忆声称她4岁的小外甥是个男子汉!还宣称“没有男子汉的世界是不堪设想的!”那么,这个男子汉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我们家的男子汉》

 二、 导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我们将通过三个环节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

 (一)、自主学习,感知课文

 “这个环节我们将自主学习,比比谁的自学能力强,看看哪个小老师当得称职,究竟花落谁家,鹿死谁手,让我们6分钟后拭目以待!”

 老师我来当,比谁能力强!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6分钟后比谁的自学能力强:

 1、 字词:

 不堪设想 恍惚 吃荤 嗫嚅 倔强

 风靡全国 潦草 沮丧 打量 轮廓

 2、 本文在组织安排材料方面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看。

 3、 开头语最后一段的“这是一个孩子”、“这是一个男人分别”照应了主体部分的哪标题的内容?

从“我们家的男子汉”身上引发了怎样的感受?(用原文回答)

 “刚才这几位“小老师”当得真是有板有眼,只要你积极参与,你就会充满信心,只要你相信自己,你就会创造奇迹,因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要你愿意,只要你参与,你会是央视演播厅的播音员、绚丽舞台上的大腕歌唱家、高档写字楼的资深文学家!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明星我来当,比谁最闪亮!“

 轻声慢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四人一组合作进行角色分配与表演,8分钟后比谁的风最亮丽!

 我是播音员——你最喜欢哪些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分析语言特色。

 我是大腕歌唱家——你怎样评价文中的男子汉?由“男子汉”联想起了哪首歌?并大方地唱几句。(板书:自主自立 刚强勇敢)

 我是资深文学家——文章成功的塑造了“男子汉”的形象,有哪些好的写作方法?

 “咱们班真是人才济济啊,大家的多才多艺让我深受启发:平凡的人不是不可以当明星,而是缺少当明星的信心和勇气,平凡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平凡的人群中不是没有男子汉,而是缺少欣赏男子汉的眼睛。我们周围人群中肯定有许多响当当的男子汉,那么就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找找生活中的男子汉吧——”

 (三)、探究学习,拓展能力

 主角我来当,比谁最风光!

 1、谈谈你身边具有男子汉精神的人?

 生活中的男子汉给了我们太多的朴实的感动,有这样一群男子汉相信会带给你更多的心灵的震撼——

 2、出示《亮剑》剧照、《士兵突击》剧照、抗击非典的、抗击风雪的,抗震救灾的。

 “不必说战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也不必说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时期,单是和平时期的沉着勇敢就足以诠释男子汉的深刻内涵:面对百年罕见的风雪灾害,他们用满腔热情消融坚冰,开辟出农民工回家过年的道路;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他们用钢筋铁骨撬开废墟,赢得了灾区朋友重获新生的时期!他们始终站在我们的前列!像这样具有男子汉品质的人真的是数不胜数,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你对男子汉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那么——”

 3、你打算如何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女强人)?

 三、 作业:

 用你喜欢的写作方法,传神地描写你心目中的男子汉形象。

 四、 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王安忆四岁的小外甥是一个真正的小男孩,更是一个响当当的男子汉!(画人)自主自立、刚强沉着的品质使他不仅是小姨王安忆眼里响当当的男子汉,也是我们心中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只要具备了男子汉的精神,再柔弱的身躯也会变得高大强壮,只要拥有了男子汉的气魄,再坎坷的道路也会夷为平地!那么,就让我们争做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吧!(板书:争做男子汉)下面就让我们以男子汉的洪亮声音一起说:“我参与,我快乐!我是课堂成功者!”

 五、 板书设计 自主自立

 刚强沉着

 争做男子汉

篇三

 教学目标:

1.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

 2.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3.抓住关键语句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

 教学重点:

 1.“男子汉”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的性格特征。

 2.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用“男”字组词,表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预想回答:男婴、男孩、男青年、男子、男子汉。

 2.你知道中外历能称得上男子汉的有谁吗?

 预想回答:岳飞、杨家将、巴顿、成吉思汗、林肯……

 二、读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男子汉”。

 注意从哪几方面写的,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预想回答

 1.他对食物有足够的兴趣;

 2.他崇拜父亲,认为父亲无所不能;

 a) 他有独立的要求,要求独立做事;

 b) 他不轻易掉眼泪;

 c) 他沉着面对生活挑战。

 三、教师主持讨论

 有的同学认如何为小学一年级新生做开学准备为男子汉应该是男性的成年人,应该是健壮的、刚强的,而文中写的是男孩,不能称他为男子汉;有的同学则同意作者的观点,认为他可以算是男子汉。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课文,看看作者为何称这个小男孩为男子汉。

 要求:申明自己的观点: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达到进一步熟悉课文的目的)

 四、读课文开头和结尾的几段文字,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我们家的男子汉”的特点。

 我们家的男子汉:他有独立意识;他刚强,不轻易落泪;面对不得不做的事,他坦然接受。……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的形象。

 五、品味本文描写细腻、语言的风趣幽默。

 学习方式:由临近的四个同学组成小组讨论,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比一比谁先找到这样的句子,比比谁找得多。

 六、写作练习

 利用周六日或放学以后的时间,到自己居住的大院或街道,观察几个小朋友玩耍时的情景,描写其中一个小朋友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教案点评:

 本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设计两次讨论,是为了让学生仔仔细细地读课文,感受、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现力。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与象共舞》教案(3篇)

五年级语文下册《景阳冈》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武松的倔强豪放、机智勇武的性格。

 3.激发与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武松打虎一部分内容。

 难点:感悟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具准备:

 小黑板,DVD,电视机。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过电视剧《水浒传》吗?谈一谈你对《水浒传》的了解。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景阳冈》,去认识打虎英雄--武松吧。

 板书课题:景阳冈 (解题)

 参照“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⑴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⑵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它们与打虎有关系吗?

 ⑶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把字音读准确,不懂的字词可查阅工具书进行解决。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⑴小黑板出示:吓唬、诡计、踉踉跄跄、腰胯等词语。

 ⑵指名朗读。

 ⑶重点指导个别字词的音、形、义。

 ⑷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重点写了哪些内容?(板书: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三、再读课文,重点研读“打虎”片段。

 1细读打虎的内容,说说老虎和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用横线画下来品析。

 3展示交流

 打虎:

 ⑴引导学生抓住老虎伤人的三招以及武松对付老虎的三闪来学习。

 老虎:一扑 一掀 一剪

 武松:闪在青石旁 闪在大虫背后 又闪在一边)

 ⑵武松的这一系列的“闪”能否换成“躲”,说说理由 。

 ⑶找出武松打虎的动作描写(抡 劈 揪 按 踢 提 打 ),感受武松的英勇无畏。

 ⑷让学生试着表演武松打虎的精彩过程,师生共同点评。

 ⑸请同学们欣赏一下电视剧《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再次感受武松的机智勇敢和打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

 ⑹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老虎的凶猛,读出武松的机智勇武。

 ⑺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

 喝酒:

 ⑴引导学生抓住武松喝酒时的语言与动作描写来学习。

 ⑵感受到武松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倔强豪放)

 4.教师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重点交流了打虎和喝酒两个部分,已深切感悟了武松的倔强豪放与英勇无畏。除了这些,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上冈,下冈),它们与表现文章中心有关吗?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景阳冈》一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倔强豪放,机智勇武

五、探究延伸

 学了这一课,武松打虎的英雄气概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但有同学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的内容不该读了。”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

 1.学生讨论

 2.学生畅谈,师相机点拨

附:板书设计

 20 景阳冈

 打 虎

 机智勇武

 上冈 下冈

 喝酒

 倔强豪放

五年级语文下册《景阳冈》教案二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及绘有武松打虎场景的挂图。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重点理解武松打虎部分。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抵御、推辞。侮辱、拒绝、和氏壁、绝口不提

 (听写后,同座同学相互检查批改)

  二、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课文是根据明代著名《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板书:景阳冈)

 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景阳冈》讲的是谁的事?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四段,再做“思考·练习”1的填空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段的,每段讲的是什么。

 (2)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填写“思考·练习”1的。

  四、抓住重点,进一步理解课文

 1.各自朗读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部分,想象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打虎的经过。

 (1)、原来大虫抓人,只有一扑、二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泄了一半。

 指导学生理解:‘般’是什么意思,大虫抓人只有哪“三般”?为什么“三般”都抓不住武松?

 在学生理解语句意思的基础上,(适当演示一下,以加深理解。)

 (2)、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指导学生理解:“就势”是什么意思?武松是“就”着什么“势”把大虫揪住的?

  五、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

  六、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死猛虎这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说说课文各段大意;分清事情前后果;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二、指名说说每段的大意

 三、练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1.挂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

 2.同座互相讨论题目中列出的事情的前因后果。

 3.全班讨论交流。

 (1)“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三碗不过冈”。)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这条景阳冈少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不相信有大虫。

 “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不怕老虎。

 结果:打死了猛虎。)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原来武松使尽了力气,手脚都酥软了。“——打虎时用尽了力气。

 结果:“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

四、指导有感情朗读

 1.挂出绘有武松打虎情景的挂图,说说这一部分该怎样读。(要读出老虎的凶猛和垂死挣扎,读出武松的勇敢、机智、沉着,节奏稍快些,反映当时的紧张气氛。)

 2.学生自己练习。

 3.鼓励学生当众朗读,对读得好的进行表扬。

五、布置作业

 预习读写例话《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板书:

 一、进店(详)喝酒谈虎——神态

 二、上冈(略)心理活动

 老虎 扑掀剪性格

 三、过冈(详)武松 闪闪  闪  豪放

 劈  跳掀  无畏

 按  踢  打

 四、下冈(略)

五年级语文下册《景阳冈》教案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从中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课文是根据明代著名《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

 (板书:景阳冈)

 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景阳冈》讲的是谁的事?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四段。

 2、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段的,每段讲的是什么

  三、 打虎前抓喝酒,写语言见特点

 1、快速默读这一部分,并画出武松的语言。通过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有什么特点。

 2、引导,并板书

 豪爽、 倔强、 勇敢、

 酒量惊人、 胆量过人。

 3、你是通过哪些句子体会到武松具有这些特点?

 (1)豪爽

 “这酒真有气力”。

 (2)倔强

 “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

 (3)勇敢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4)酒量惊人。

 “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

 “但凡客人来我店,吃了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风。”

 (5)胆量过人。

 “武松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武松看了看笑道:‘……我怕什么!’”

 “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4、小结通过语言来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

  四、景阳冈打虎时,抓动作见特点

 1、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是通过他的什么来写的?(动作)

 2、引导板书

 力量超人 机敏胜人

 (1)力量超人。

 “武松双手抡起哨棒,……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了下来。”

 “……把那条哨棒折成两截……”

 “……揪……按……提……打……”

 (2)机敏胜人。

 引导从武松三次“闪”突出武松的“机智”或“机敏”。

 体会“闪”对表现武松的形象的好处。

 写作方法指导。在写作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刻画,会使你笔下的人物更加栩栩如生,文章也会更具感染力。

  五、打虎后速下冈,抓心理见特点

 1、反复读文,理解作者写这段的用意提问:

 如武松在下冈途中又碰上老虎,是老虎被武松“制服”,还是武松被老虎“制服”?

 2、引导学生读书,寻找相关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说说理由

  六、课外讨论

 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有的同学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读了,你同意吗?”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金色的鱼钩》教案

#教案# 导语《与象共舞》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饶有趣味地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四字词语感受大象的勇猛、温和、聪明而有灵气。

 2、了解泰国独特的风情与文化,感受泰国人与大象和谐相处的境界。

 3、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学着写一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感受人象之间的和谐融洽。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初识泰象

 1、显示大象,这是什么动物?板书象,你在哪里看到过它们?看到它,你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庞然大物,巨大无比,力大无穷等)

 2、板书与象共舞,谁与象共舞?一看到这四个字时,你有什么感觉?

 可是,真的就有这样的事情,它就发生在我国南面的泰国。

 3、简介泰国。问:你对泰国了解多少?

 师补充:泰国是一个风光美丽、文化独特的国家。它素有“万象之国”的美称!腿粗如柱,身似城墙的庞然大象,在泰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象征。每年11月的第三个周末,都要在产象最多的素辇市举行盛大的象节。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泰国,“与象共舞”!

 二、词语引路,初步感知

 1、以课件展示如下词语

 (1)朗读这些词语。

 (2)读了这些词语你们发现了什么?

 (3)咱们给这些词语归归类?

 大象勇猛的词语:冲锋陷阵、攻城守垒、以一当十、以一抵百;

 大象神态的词语:熟视无睹、 不慌不忙、悠闲沉着、 晶莹温和;

 大象动作的词语:小心翼翼、悠然而去、屈膝点头、彬彬有礼、

 翩翩起舞、舞之蹈之、摇头晃脑、踮脚抬腿;

 词语朗读指导。第一组:读出大象的勇猛来。指读,齐读。

 第二组:这样的大象你还害怕吗?读出大象的种种神态,仿佛大象就在眼前。

 第三组:读到这些词语,你的眼前就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词语里面隐含着一幅幅画面,一边读词语,一边想象画面,你就会读出词语含着的意思与感情,现在我们试试,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

 现在叫你用几个词语来形容大象,你脑中积累的词语是否比刚才更多了。

 2、读了这些词语,大家又读了五遍书,说说你对泰国的大象留下什么印象?

 3、老师有个问题:在泰国,人和大象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这也是导读中的问题。板书:人 象 (和谐,亲密)

 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吗?你有什么理由来证明?

 三、整体研读,感受和谐

 1、默读课文,在每段中找到能说明人象和谐亲密关系的句子,画上波浪线。等下把理由说给同学和老师听。

 2、交流句子。

 预设

 ①大象对人群已经熟视无睹。板书:熟视无睹

 点拨:(熟视无睹)什么意思?熟视无睹到何种程度?为什么这样熟视无睹。(不再害怕,戒备,而是对人产生了信任的感情)

 ②象是泰国的国宝。

 点拨:泰国人对大象存有亲切的感情,一点儿也不奇怪,为什么不奇怪?大象为这个国家,为人民做了哪些事情?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象是泰国的国宝从国宝这个词,就可以知道泰国人对大象的喜欢,尊重。 板书:国宝

 ③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

 点拨:没有距离到何种程度?这个人包括哪些人?

 泰国人对于大象是

 板书:平静坦然

 ④大象为游客表演,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作,(信任大象。)

 有趣的是,它偶尔也会和人开开玩笑。(多么可爱顽皮的大象,给游客带来多大的快乐呀,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人和大象是多么亲密和谐)

 板书:(表演、、开玩笑)

 ⑤表演的尾声,也是最**……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四、重点研读,“与象共舞”

 1、课文写了这么多内容,为什么题目单单叫做“与象共舞”?(因为与象共舞最能体现人和象的和谐与亲密关系。)在板书中做上箭头。

 2、好,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一段。课件出示这一段句子:最使人难以忘怀的……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如果大象会笑,此刻所展示的便是它们独特的笑颜。

 3、哪一句最能体现人和象之间的亲密,和谐?(指一生朗读,用**字样标出)

 说说你的感受。(随即点拨)

 人群和象群,这个人群包括哪些人?为什么大家都要上去和象一起跳舞?

 (被欢乐的气氛感染,看到翩翩起舞的大象,产生对大象由衷的喜爱,情不自禁想亲近大象,远远看着不过瘾,只有和它一起跳舞才能充分表达对它的喜爱)

 此时,在游客的眼中,一只只大象就像( )

 4、指导朗读: 把你的感受带进去,再读这个句子。

 而翩翩起舞的大象,有了人群的加入,显得更加的——兴奋、高兴。从哪里看出?此时在大象的眼中,舞动着的人们就像( )

 5、让我们走进人和象的内心,出示填空题,训练说话。

 此刻,如果你就是与象共舞的游客,你会激动地想

 如果你就是在舞动的大象,你可能会想

 师:这一舞,舞出了快乐,舞出了信任,舞出了和谐,舞出了融洽。

 6、带着各种感受,有滋有味地再读这一段。

 7、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哪一句话概括了主要意思?课件显示句子。你发现这个段落的结构特点了吗?先概括再具体。(板书)先概括地写最难忘的是看大象跳舞,再具体地写大象怎样跳舞,人和大象怎样共舞。这就是先概括再具体的写法。我们回到上文看看哪些段落也是这样的结构?找出来

 课件一句一句出示概括的句子:象是泰国的国宝。

 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

 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有四段都是用先概括再具体的写法。使条理非常清楚。

 五、总结课文,迁移写法

 1、老师小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细细研读了课文,深深感受到了泰国独特的风情:人象共舞,和谐融洽的场面。想看看这些画面吗?老师找了几张,让我们细细地欣赏,静静地感受着。可能你对人和大象的和谐亲密会有更深的感受。

 2、这节课我们还学到了一种写法:先概括介绍后具体描写。如课文的2-5小节。

 3、课堂练习

 人和大象的关系是多么和谐融洽啊!

 板书设计:

 与象共舞

 ↓

 和谐亲密

 人←———→象

 平静坦然 熟视无睹

 国宝 表演、、开玩笑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悠闲、松弛、尴尬、熟视无睹、彬彬有礼、翩翩起舞”等词语。

 2. 引导学生借助词语学习课文内容,能在辨别与争论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 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品读课文,领悟课文先概括后具体叙述的表达方法,积累优美的语言。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 了解泰国大象的特点,感受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体会大象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与象共舞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在比较与欣赏中感受人象共舞的和谐画面,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

 (一)神游泰国,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今天老师带着大家神游另外一个国家(播放)。

 简介:泰国富有“千佛之国、黄袍之国”的美誉。这里到处是金碧辉煌,尖角高耸的庙宇、佛塔,无处不有精致美观的佛像,为泰国妩媚动人的热带风情平添了许多神秘的气息。今天,我们既不去欣赏泰国迷人的热带风情,也不去感受它佛教文化的神秘,而是跟随作者赵丽宏去感受与象共舞的另一番情趣。(板书课题:强调“象”与“舞”的写法)

 设计意图:播放异国风情,拉近了学生理解的时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泰国有真切、直观、具体形象的感觉。并由“大象节”引入课题,为下文学习打下了感性理解的基础。

 (二)自主学习,制定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了解些什么?请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

 在学生支离破碎的目标制订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完成以下目标:

 (读:了解内容

 想:情感表达方式

用:迁移运用)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经完全习惯被老师牵着走,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制订学习目标,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使他们逐步懂得自己学习的必要性。

 (三)初读课文,初次识象

 1.自由读课文,努力完成学习目标。自己试着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强调留下读书的痕迹:兴奋处疑难处、共鸣点)

 2.和同桌简单交流读书感受。

3.检查读书效果:

 自己感觉读书效果如何?做个小测验,把书合起来,想想自己记住了多少和“象”有关的四字词语?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靠自己去成功。词语的检测重在强调要学会“积累”——因为“学文如聚沙”。

 4.思考词语:(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词语,请你读一读这些词语都和谁有联系?)

 (1)不慌不忙悠闲沉着晶莹温和悠然而去

 课文中这些词语都是形容大象的,透过这些词语你看到了一头怎样的大象?(温和悠闲自在)用不慌不忙、悠闲自在的语气读这组词

 (2)冲锋陷阵攻城守垒以一当十以一抵百

 透过这组词语你又看到了怎样的大象?(勇猛)(读出来)

 (3)行礼谢幕彬彬有礼

 透过这些词语你对泰国的大象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温文尔雅的大象聪明乖巧的大象)

 (4)翩翩起舞摇头晃脑踮脚抬腿舞之蹈之

 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对泰国的大象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聪明灵活的大象活泼可爱的大象)

 设计意图:词语是有感情的,只有联系课文透过词语看到它背后传达的情意才能感受文学的魅力。通过词语教学巧妙地将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5.再读词语,用心感受:

 教师有意把词语串成每段的第一句话,并相机呈现:“熟视无睹、国宝、聪明而有灵气、跳舞”等词语。引导学生在倾听中发现:每段的第一句话就是全段的中心句,把中心句串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6.小结:大家在第一环节教学中,自己读书,了解了主要内容,老师作为你们的学习伙伴和大家一同学习,帮助大家学会了在读书中摘记关键词语,并且引导大家学会思考,学会运用。

 再看这些词语,你还会有什么发现?(初步感受“和谐”及象在泰国的特殊地位)

 设计意图:通过词语教学巧妙地将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渗透写法,了解了全文的写作特色。同时在一次次读词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一步步有所发现,逐步化难为易,有效地保证了学习效率。

(四)抓住重点,读中感悟

 1.当象在我们心目中越来越神圣的时候,认真回顾全文,课文哪一段将这种美好境界进行了最精彩的描述?

 2.自由读第五段,有一个词具有传神的功力,找到它就可以感受“与象共舞的美好境界”。学生自学

 设计意图:一个巧妙的问题设计给予学生学习的具体导向,他们在读书中辨别,在读书中思考,再次感受词语的魅力。

 3.汇报交流。

 ①预设1:

 翩翩起舞:引导学生联系下句理解:

 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

 请学生反复朗读这段文字。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找到的词语进行朗读训练,强调朗读要努力做到眼中有景,心中有情,才能准确传达出文字的感情。把具体的描写还原成画面能让阅读自有趣味,舞之蹈之的大象才能出现在我们面前。

 ②预设2:

 感染:

 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观众都拥到了宽阔的场地上,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引导学生思考“感染”的根源,在思考中想象“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的热烈气氛”。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找到的词语进行想象训练。抓住看似普通的词语大胆想象,引导学生感受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乐趣。同时巧妙地将口语表达与想象力训练有机结合。

 ③预设3:

 陶醉:

 毫无疑问,它们和人一样,陶醉在音乐之中了。

 引导学生充分地阐述“陶醉”的理由,在讲述中回顾全文,感受人象相处的和谐美好。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找到的词语进行小结训练。抓住词语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感受象在泰国的特殊地位才能感受象完全放心地与人类和谐共处的原因。

 4.小结并指导朗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因为每一个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构思而成,每一个词语都表达了人与象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筛选词语不是目标,在筛选中学会思考,学会运用才是目的。

 (五)回扣全文,总结提升

 1.人们尊重大象,大象信任人们,信赖往往可以创造美好的世界!这种彼此的信赖足以让我们看到与象共舞的和谐画面。(播放音乐——天籁之音)推荐阅读赵丽宏的书——《异乡的天籁》

 设计意图:课堂小世界,学习大舞台!必须巧妙地将学生引到广阔的学习空间,让他们爱上阅读,在读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2.呈现一组组大自然和谐的画面,升华主题——冰心老人说:“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设计意图:将与象共舞的和谐拓展到自然界,在一组组画面的欣赏过程中既受到审美熏陶,也逐步理解了美的真谛——和谐!在学生心灵深处埋下一颗,一颗“和为贵”的。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悠闲、松弛、尴尬、气氛、感染、笨重、熟视无睹、彬彬有礼、冲锋陷阵、翩翩起舞、摇头晃脑”等词语。

 2.了解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3.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

 教学难点:

 比较本文与《的小艇》的写法上的异同,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泰国风情的文字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游览了的奇特小艇,今天我们要去美丽的泰国游玩。泰国是亚洲重要的旅游国家之一,迷人的热带风情以及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泰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佛教国家,这个被称为“白象王国”的美丽国度,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泰国别称“佛之国”“黄袍佛国”“大象之邦”,首都是曼谷。

 二、收集资料

 大家在课后收集到有关泰国的资料,小组交流,小组派生汇报。

 三、学习课文

 我们要扫清文字的障碍,提示以下读音

 1.“驰”(chí)和“绅”(shēn)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摩”(mó)不要读成一声;“彬”(bīn)的韵母不要读成后鼻音;“氛”(fēn)不要读成四声;“尴尬”(gān gà)

 2.词句解析。

 熟视无睹:指对客观事物不关心,虽然经常看见,却跟没看见一样。

 以一当十,以一抵百:原形容军队勇敢善战。文中指一头大象抵得上十个人、一百个人,为泰国人做工服役作用巨大。

 驯服:使顺服。

 :用手(文中指大象用脚或鼻子)在人身上推、按、捏、揉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皮肤抵抗力,调整神经功能,也叫推拿。

 尴尬:文中指神色、态度不自然。

 彬彬有礼:形容举止文雅。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四、学习课文

 1.了解课文大意,说说课文各段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概述了在泰国大象对人群熟视无睹,与人关系亲密和谐。

 第二自然段:讲大象是泰国的国宝。泰国最初的发展和兴盛,和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自然段:通过描述大象的样子与表情来表现泰国人与大象之间没有距离。

 第四自然段:讲述了一些实例来说明象是一种很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第五自然段:讲最使作者难忘的是看大象跳舞。

 2.课文写大象,抓住大象的什么特点来写?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外貌  性格

 神志  聪明

 动作  善于表演

 3.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先概述后分述的顺序叙述的。

 4.课文2—5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每一个自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表明该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并且都放在该段的开头,是非常典型的先概述再具体叙述的方式。

 师小结:这样,大家读起来就能比较快地抓住课文的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思考

 说说《的小艇》与本文在表达上有哪些共同这处?

 共同点 不同点

 《的小艇》

 1.抓住事物特点写按照事物的几个方面分别叙述《与象共舞》

 2.抓住人与物(或动物)之间相互紧密关系来写

 3.叙述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按照先概述后分述的顺序。

 六、讨论归纳

 1.说说学习这课后,比有什么感受?

 2.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七、你还了解哪些异国风情,说给大家听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案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通过学习这个课文我们能感受到革命前辈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产生对他们的敬仰之情。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金色的鱼钩》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金色的鱼钩

 学习目标:

 1.能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2.能认识7个生字,了解新词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使自己感动的部分。

 4.能说出自己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地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一句话的理解。

 5.能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6. 能感受到革命前辈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产生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学习重点:

 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准备:

 1.预习: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搜集长征的有关资料,通过初步阅读了解资料的内容,进行剪辑整理,弄清与课文学习的联系。

篇二:金色的鱼钩

 一、交流搜集资料

 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资料(包括长征的时间、路线、有关长征的诗词、歌曲、长征中的动人故事、英雄人物等各种文字介绍和资料)与同学进行交流。

 二、研读阅读提示

 认真研读"阅读提示",之后,说说阅读提示提了几方面的学习要求,弄清在阅读中要做什么,怎样做好。

 三、自读理解内容

 1.回顾读书方法。如读一读、想一想、查一查、画一画、标一标、注一注、议一议等。

 2.学生按阅读提示,运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阅读课文。

 3.教师有针对地进行学法指导。

 四、交流读书收获

 1.在阅读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几个方面进行交流,教给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方法。

 2.学生畅谈收获。

 3.把对老班长说的话写在课文的插图旁边,进行交流。

 五、总结布置作业

 把本课阅读学习中积累的好词佳句摘录到读书笔记上,把《金色的鱼钩》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篇三: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 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 抓住描写老班长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3、理解本课的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 金色的鱼钩 ”的理解。

 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 诗歌导入,情境渲染

 1.背诵《长征》诗。

 2.同学们,了解长征吗?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

 3、请看大屏幕,这幅画就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习,了解疑难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思考: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

 2.出示句子:“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上级”就是“领导”, 老班长是怎样做好“上级’的?是怎样做好“保姆”的?又是怎样做好“勤务员’的 ?

 3、学生抓住课文句子和内容自由讨论。

 四、品味金色,升华迁移

 过渡语: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

 《草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的课文。教案设计栏目我整理了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案,欢迎给位老师参考。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优秀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流、襟飘带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去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三、学生分析:

 农村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很少,在狭窄的空间里看惯了山清水秀的家乡风景,几乎没有人见过真正的草原是什么样子,但是通过学过的诗歌《敕勒川》以及一些有关草原的歌曲对草原有初步的了解,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有相当的阅读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愿意主动去探索新事物。

  四、教学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主题编写的开篇课文。但本篇课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作者通过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课文语言优美,适合美美的朗读;适合在不断的朗读、探索中去感受草原的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感情的直接抒发在课文的末尾一句,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本文的难点之一。

  五、教学媒体与的选择与应用:

 多媒体课件教学:利用百度笔画笔顺软件具体化生字的书写训练;利用PPT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知识进行阐释;利用让学生去了解草原;利用歌曲去营造氛围,增强感情。

  六、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通过所学知识,说说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根据学过的诗歌和一些有关草原的歌曲谈谈对草原的映像)

 今天,我们跟着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一起去看看草原,看看他在那里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二)走进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课文,自学要求:

 ○1大声的读课文,读准文中生字的读音,请将你不熟悉的字词注上拼音;

 ○2把不好读的词语和句子多度几遍,直到读通顺,把你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我们在学习课文时注意结合课文。

 2、自学检查:

 ○1大屏幕出示本课的生字,点名读生字。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对学生多次出错的地方作强化训练。

 ○2用“百度笔画软件”对“襟”、“貌”、“羞”、“涩”这几个字的笔画笔顺作示范,强调书写)(笔画软件演练,学生在草稿本上模仿)

 ○3大屏幕出示本课词语,点名读词语,相机指导学生读错的部分。针对本地学生对平翘舌音以及“h”和“f”分不清的情况对“柔美”、“回味”、“洒脱”、“疾驰”、“拘束”、“羞涩”、“翠流”这几个词作重点指导。

 ○4小组间比赛读新词

 3、初步感受草原的魅力: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课文。然后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的映像。(广阔、碧绿、草原人民好客等)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3)交流、展示:

 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根据作者的行踪所写)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二) 最近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草原的魅力。

 师:上次课,我们初步感受了草原的美景,这节课我们跟着老舍先生具体的去感受一下草原的魅力。

 1、 请你们结成小组,一起去草原旅游。注意不要走马观花,要用心,用情感细细的去品味。然后选择一种你认为好的方式来回报你们的学习。(比如:朗诵、画画、吟诗、唱歌、跳舞等)

 2、 小组学习。

 3、 学习结果汇报,交流。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结合多学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理解“茫茫”的意思。并且体会“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原因。

 ○2体会“羊群无论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的妙处。

 (大屏幕提示:体会句子的妙处的方法有:修辞手法;重点字词,尤其是动词的妙用;句子表现的意境美)

 ○3小丘的美:

 请学生朗读有关描写小丘的部分;

 反复朗读,读出小丘的美妙之处。重点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翠流”意境美。

 用“渲染”法根据课文描写画画你心中的草原。(请学生快速作画,多媒体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品)

 ○4“这种境界?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作者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你有没有想到关于草原的一首小诗或者即兴将你的感受用几句诗一样的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呢?

 ○5草原风光组图欣赏,多媒体展示根据课文描写展示组图,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和提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小结过渡:是呀,多美的草原呀。那里会居住着什么样的人们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访问陈巴尔虎旗

 师:陈巴尔虎旗是作者和朋友们访问的地方,那里的人民和我们土家族苗族聚居区的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呢?你们想知道吗?(生答)

 1、 我来当草原旅游小导游:

 如你是一位导游,现在要带着大家去草原游玩,你需要给大家介绍有关草原的哪些内容呢?

 根据课文第2、3、4、5自然段的描写,以小组学习的形式,结合你们预习课文时准备的资料,为你的导游工作做准备。

 2、 小组合作学习

 3、 展示、交流。

 每一小组选一位发言人,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去草原游玩,介绍那里的风土民情。班上其他同学作文游客可在导游介绍时随时提问,当导游有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可以帮忙回答。若有大家都无法回答的问题,老师将把它记录下来。等待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

 (三)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升华主题。

 师小结过渡:好一个能干的小导游呀,给我们展示了蒙古草原的美,让我们体会到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那我们再来体会一下“梦汉情深”四个字,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请找出来,好好读读。

 1、 根据提示自学。

 2、 汇报,朗读。

 师小结:是呀,多美的草原,多热情的蒙古人民,多么与众不同的待客方式。关于西部你们还知道哪些知识呢?(根据预习时在图书室查找的资料,向老师、家长了解的资料介绍祖国美丽辽阔的西部 )

 (四) 让我们再来一起探索课文写作方面的一些特点吧!

 师: 课文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生:对草原的喜欢,对蒙古族人民的赞美)

 师:是的,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情感的呢?请你们先自己思考,然后再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感受

 生1:直抒胸臆,课文中很多地方都在直接描写草原的美,从中很容易感受出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生2:细致的描写,课文中作者细致的描写了草原的美景,如果不喜欢怎么能看得这么仔细,写得这么细致呢?

 生3:对事情的记叙,很自然,不做作,让读者在其中感受到蒙古人民的好客、热情、大方,蒙汉情深。

 师:是呀,归纳得很好。让我们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五)结束

 请大家跟着《美丽草原我的家》和一段有关草原的一起去欣赏草原的美丽和与众不同吧!

  七、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我们介绍了草原的美丽,草原人民与众不同民俗风情,给我们展示了一顿西部文化的大餐。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中入情入境的学习,通过多媒体的教学,突破了山村孩子眼界狭窄的瓶颈,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确实有收货。同时激起了学生了解探索西部文化的兴趣,为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学生由于低年级学习的基础没有打牢,在本课的学习中略显吃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多关注后进生。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滚动)。

 3.引导在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五、配乐朗读全文。

 板书: 草原

 草原景色真迷人

 深受欢迎倍感怀

 访问草原 相见如故心相通

 盛情款待添礼节

 主客联欢何忍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