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散文欣赏 散文欣赏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_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通用模板

tamoadmin 2024-09-04 人已围观

简介1.小学语文《燕子》教学设计2.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五篇3.语文教学设计4.小学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5.小学语文《荷叶圆圆》教学设计6.小学语文《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小学语文触摸春天教学设计8.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草船借

1.小学语文《燕子》教学设计

2.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五篇

3.语文教学设计

4.小学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5.小学语文《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6.小学语文《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7.小学语文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8.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_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通用模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草船借箭》优秀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

  单元目标

 第五组课文重在读懂“名著中的人物”。阅读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栩栩如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本课目标

 1读准读通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2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初步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指导方法

 抓因果读故事,抓语言观内心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背景了解人物关系,导入课文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三足鼎立而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随机板书背景图)今天我们共读名著《三国演义》中记述的孙、刘联军内部发生的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二、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指导梳理故事脉络: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谁?故事的中心是什么?围绕“箭”他们分别做了什么?

 相机板书:周瑜逼箭 诸葛亮借箭 鲁肃助箭 曹操防箭 诸葛亮交箭

 2、运用抓前因后果法读懂故事

 摘读故事开头结尾,说说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板书前因后果)

 理解“妒忌”:

 (1)词意: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换词比较:羡慕

 预设: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应从情节入手。不能简单地认为周瑜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圈套陷害诸葛亮就是整个的起因,它只不过是展开矛盾冲突的契机。周瑜为什么要跟诸葛亮过不去呢?很显然,诸葛亮因“挺有才干”而遭妒忌,这才是事情的真正起因,抓到了这点,才能抓住本质感受人物形象。

 小结导问: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给他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三、精读故事,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感悟人物形象

 (1)讨论:你认为“三天造箭十万支”这可能吗?既是同盟军,周瑜给诸葛亮出此难题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引读----“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2)导:原来周瑜请诸葛亮明里是----共商国事,暗里却是----设下陷阱。周瑜怎样一步步设下这“温柔的陷阱”?默读第二段,用不同的符号划出对话内容。

 (3)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自由说读懂了什么,感受是什么?

 导读周瑜的话,分句访“周瑜”:你心里真正的想法(目的)是什么?

 a理解周瑜话中的“希望”一词:这里的希望和我们日常表达时的意思一样吗?区别是什么?b理解句子“周瑜很高兴”。

 小结:周瑜表面上客客气气,暗地里却磨刀霍霍,在谈笑风生中,一步一步地把诸葛亮引进温柔的陷阱。周瑜逼着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造箭,原来不是为了与曹军交战,而是----引读----“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读到这里,你觉得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

 (4)导:刘备三顾茅庐请来军师诸葛亮,他可是三国人物中智慧的化身。为什么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

 预设重点交流,读句子:必然误了“大事”,他心中的大事是-----?周瑜心中的大事是----?你读出了什么?练读句子想象诸葛亮怎样回答“只要三天。”你又读懂了什么?

 (5)合作讨论:给诸葛亮的话加提示语。交流朗读,齐读对话。

  四、总结拓展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试图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的阴谋刁难诸葛亮,双方这一番“舌战”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周瑜面和心毒,笑里藏刀,而诸葛亮料事如神,将计就计,草船借箭终获成功。周瑜长叹一声-----?你从这声“长叹”里读出了什么?

 读课文:“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读原著:“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总结:三国故事之“草船借箭”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料事如神、神机妙算的非凡才干。因为有才干而遭周瑜妒忌,又因为有才干令周瑜自叹不如。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品味人物语言,人物形象就鲜活起来了。

 拓展歇后语讲故事: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神机妙算 料事如神)

  五、阅读作业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到底“算”到了什么呢?课外阅读课文或原著《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曹操

 孙权____联吴抗曹____刘备

 周瑜 ——————— 诸葛亮

 (妒忌) (神机妙算)

 前因后果

小学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 著名古典历史《三国演义》相关情节改写而成。故事发生在东汉未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以“借”为主线,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通过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重点难点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理解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紧扣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准备

 读《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章节,了解草船借箭的背景。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咱们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这条文化长河中,有四大名著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你们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吗?

 2、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就改编于《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生自读课文,师检测生字、词语理解情况

 1、生自读课文,划出难理解的词语,一会交流。

 注:本课要求学生正确读写的词语较多,这些词语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在已不常用的词语,如,“都督、军令状、弓箭手”,另一类是如今仍常用的词语,如,“推却、调度”。可以分类指导,对不常用的词语,要求学生知晓大意,能够读写。对常用的词语,要求学生理解意思,正确读写,积累运用。

 [都督] 古代的军事长官。

 [军令状] 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如果完不成任务,愿接受军法处罚。例:首长,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我愿立军令状。

 [调度] 调用。例:鲁肃私自拨了20只快船,供诸葛亮调度。

 [] 弩弓,一种兵器,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弓箭手,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士。

 [丞相] 古代辅佐君主职位最高的大臣。

 [神机妙刻] 神机:巧妙的心思。算:筹划计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词义辨析

 [报告 告诉]

 这两个词都可以作动词用,都有“把情况说给别人听”的意思。主要区别是:

 “报告”着重指把情况或意见说(写)给上级听;有时也用于对群众,对下级或平级,如果不是众多的人,一般不用“报告”。“告诉”的使用范围比“报告”广,既可用于上级对下级,也可用于下级对上级,还可用于个别人之间。“告诉”只用于口头,而“报告”则可用于口头和书面。

 [疑惑 怀疑]

 都是动词,都可以表示不相信的意思。主要区别是:词义的着重点不同。“疑惑”着重表示因不明白而困惑。“怀疑”着重表示因不相信而发生疑问。

 [委托 委派]

 都是动词,都有“把事情交给别人办”的意思。主要区别是:“委托”着重表示托付,“委派”着重表示派遣。在适用范围上,“委托”适用范围广、可用于上级对下级,组织对个人,也适用于平级之间。“委派”只适用于上级对下级或组织对个人。在适用的对象上。“委托”的对象多指一般的事情,“委派”的对象多指职务和任务,如“文教局委派他担任师范学校的校长”、“局里委派我主持这次工作会议”。

  三、理清课文框架及记叙顺序。

 提示:可先找哪部分是借箭经过。

 第一段(第1~2小节):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短期造出十万枝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第二段(第3~5小节)。讲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助做借箭的准备。

 第三段(第6~9小节):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军借箭。

 第四段(第10小节):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胜过自己。

  四、再读课文,练说故事

 注:练说故事时,让学生考虑记叙文的六要素,师相机引导。

 1、学生小组或同桌练习讲故事。

 2、指名讲故事。

 引导学生明白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五、作业

 1、读《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章节,了解借箭背景。

 2、分析人物特征并说说理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妒忌、水寨、军令状、调度、都督、迟延委托、神机妙算

 2、过渡

 师: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这一节课我们重点来研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那些地方?

 师:谁来给大家再讲讲“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二、走进文本,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指名回答“神机妙算”的意思,师相应写板书:有智慧、有谋略、有预见、有决策。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有智慧(板书:精通天文、熟悉地理)

 ①“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析:)“大雾漫天”,到处都是大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②熟悉地理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析:)熟悉地形,顺风顺水,回去方便。

 (2)有谋略(板书:巧妙安排、运筹帷幄)

 ①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就完了。

 (析:)诸葛亮为借箭所做的准备。船和军士,是诸葛亮借箭的基本条件,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

 ②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析:)“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3)有预见(板书:识天气、识人)

 ①预测天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析:)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②了解人。

 A、“……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就完了。

 师问:诸葛亮为什么只告诉鲁肃?

 (析:)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师:板书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

 B、此处师问:诸葛亮为什么不让周瑜知道借船的事?引导学生回看课文第二自然段:(PPT出示)“……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析:)周瑜设造箭之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出十万枝箭,还愿立下军令状,周瑜认为诸葛亮中了计。所以“很高兴”。他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是想逼诸葛亮走上绝路,好让自己稳操胜券,至于摆酒席完全是出于虚伪。

 (析:)诸葛亮并不领周瑜的款待之情,其实他早就识破了周瑜的奸计。(板书:周瑜妒贤嫉能)此时,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借箭的背景。

 C、师出示草船借箭背景资料。

 (析:)为了孙、刘联合抗曹,为了顾全大局,诸葛亮把话放在肚子里罢了。这真是一个顾全大局的这个诸葛亮!(板书:顾全大局有气度)

 D、师:这一段话的描写生动的再现了当时两人斗智斗勇的情景,请两位同学来分角色读一下。

 E、学生分角色朗读。

 ④“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析:)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板书:曹操谨慎多疑)

 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4)有决策。(板书:逼近水寨、两面受箭)

 ①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析:)两面受箭,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决策英明。

 ②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析:)诸葛亮叫“吃惊”的鲁肃“只管饮酒取乐”,反衬出诸葛亮运筹帷幄的沉着镇定。这真是个:有胆量的诸葛亮!(板书:有胆量谈笑风生)

 4.师小结:从刚才大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真是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啊!这真是一个顾全大局的诸葛亮啊!这真是一个有胆量的诸葛亮啊!

  三、走出故事,了解,开阔视野

 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的经过。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草船借箭真的是诸葛亮所为吗?让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师:《三国演义》中“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作者大体按照历史真实来写,又虚构了大量细节和情节。这样虚实结合的写法,不仅使读者产生真实感,又使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比如: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等,可谓家喻户晓。课下,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读读这本书中的其它故事,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篇目。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教案来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是教师们必不可少的事物之一。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案例合集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案例合集

  一、教材简说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二、学习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身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身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同学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同学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案例合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字形,区别形近字。

 2.指导学生掌握生活中常见的“AABB”式词语。

 3.了解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重难点:

 通过讨论,使学生感觉到合作使人快乐,合作促人成功。

 教具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合作、团结”的名言。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么?为什么?

 学生交流。

 师:孙悟空的本领特别大,尤其是他有火眼金睛的本领,是人是妖一眼就能认出来。龙龙在学习生字时遇到了困难,你能不能用你的火眼金睛辨认出来下面的形近字,并教给他区分的方法。

 设计意图有创意的导入,充满激励的情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情境创设把学生带入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二、学习新知

 练

 1、课件出示习题

 (1)引导学生从字形、字义上区别形近字的不同。

 (2) 同桌之间说说自己是如何区分的;快和你的学习伙伴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来帮助龙龙?

 (3)填一填,独立完成。

 (4)拓展练习: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形近字。

 2.照样子写一写。

 (1)由学生自行完成,再开火车提问。

 (2) 拓展练习: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AABB”式词语 设计意图从字形、字义上区别形近字的不同,掌握更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做到熟读。。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初步理解这三句俗语的意思。

 4.小组内检查朗读,对读得好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

 5.练习背诵。

 6.拓展:自由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团结的名言或俗语。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加深对单元主题的理解,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乐于积累的好习惯。

 知识窗

 1.学生自由读,

 2. 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克雷洛夫寓言《天鹅、梭子鱼和虾》的内容与寓意。

 开心一笑

 1.读诵儿歌。

 2.交流:从儿歌中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听力练习目的是体现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育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倾听、听记的能力。

 三、总结全课

 谁来说一说在今天的“语文七色光”中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 业

 将日积月累中的俗语抄写两遍。

篇三: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案例合集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能理解“探索奥秘、颤抖”等词的意思。

 2、会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通过抓住关键句朗读想象,感受毕莱恩是和狼做朋友的过程,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毕莱恩和狼做朋友的过程,读好课文中的关键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书写“狼”,读准字音,交流对狼的认识 师总结:狼一种凶恶的动物,可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却是“和狼做朋友”。

 2、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特别想了解什么。(板书:谁?怎么?) 谁和狼做朋友?他是怎么和狼做朋友的?他为什么要和狼做朋友?

 他就不怕和狼做朋友么?

 师总结:小朋友可真能提问,带着问题读书、学习,我们会学得更有趣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读课文,开始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

 毕莱恩 德国科学家 探索奥秘

 师:第一组词,谁来读。

 师:这位德国科学家,他在探索什么奥秘?(读好探索北极狼的奥秘),如果你也是一位科学家,你想探索什么奥秘?

 师:你看,当我们特别想了解某一事物,并去寻找关于它的秘密时,我们就可以说是(探索奥秘)

 师:让我们连起来把这三个词来读读。

 叫声凄惨 浑身颤抖 师:这两个词都是写什么?

 师总结:是的,这是毕莱恩救起的第一只狼,他还给他取名叫(福子),一起再来读读这两个词。

 双眼紧闭 奄奄一息

 师:这组词语也是写

 师:这是毕莱恩救起的第二只狼。这只狼受伤时( )。

 (过渡)现在,你能用上这些词把毕莱恩两次救狼的经过说一说么。

 3、理清课文脉络

 德国科学家毕莱恩,一个人来到原始森林( ),他先救起了( )的福子,并和福子成了好朋友,又救起了一只( )的小狼。从此,毕莱恩和北极狼成了朋友。

 师:说得真好,现在我们都知道是谁和北极狼做朋友?那他们又是如何慢慢成为朋友的?就让我们细细地来读读毕莱恩救福子的这件事情吧。这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先请人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三、深感毕莱恩和“福子”做朋友

 1、生个别读第二自然段。

 2、毕莱恩第一次见到福子时,它是什么样子的?

 3、交流读好句子“它浑身不停地颤抖,腿上流着血。”

 “颤抖”:颤抖就是?福子,福子,为什么你的全身颤抖不停?

 (引导学生走入,读好句子) 师引读:是啊,此时的福子是多么的害怕,它还是一只小狼(读) 可能还是第一次离开狼妈妈,它叫唤着同伴,声音越来越凄惨(读) 它已经叫唤了好长时间,却没有盼到同伴,它浑身颤抖得更厉害了(读)

 是啊,他不仅全身颤抖,还发出了凄惨的叫声,仿佛在说?

 此时,它最需要的是?

 (请你接着往下读)

 4、交流“毕莱恩看看四周没有别的狼,便小心地把小狼抱回了木屋。

 此时毕莱恩为什么要看看四周?

 从这“小心地”一词里面你又读出了什么?

 师总结:是啊,虽然毕莱恩怕弄伤小狼,可是此时他也害怕小狼会把自己弄伤,所以此时它是“小心地”(板书小心地)

 让我们把一起来读读毕莱恩和福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吧。

 (过渡)毕莱恩又是如何照顾福子的呢?

 5、交流“他给小狼冲洗伤口、上药、喂食,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福子”。

 ▲毕莱恩为小狼做了哪些事情?(屏幕一一列出) 他给小狼冲洗伤口。

 他给小狼上药。

 他给小狼喂食。

 他还给小狼起了个名字叫福子。

 ▲毕莱恩还会为小狼做些什么呢?

 ▲这样的照顾仅仅是一天么?两天么?是啊,在疗伤的这一段时间,毕莱恩都是(引读)。

 (过渡)毕莱恩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福子。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6、列读毕莱恩和福子之间的关系 毕莱恩要把它放回森林。福子依依不舍地走了。

 晚上,福子常常会回到木屋前轻声地嚎叫,毕莱恩就会打开门迎接它。

 师生对读,男女对读。

 师引读:是啊,当毕莱恩将福子放回森林时,福子(依依不舍地走了),毕莱恩对福子也是(依依不舍)。(板书:依依不舍);晚上,福子也常常会回到木屋前轻声地嚎叫,毕莱恩就会(迎接)它。是啊,他总是盼着老朋友来看望他呢!(板书:迎接)

 7、小结 师:是啊,毕莱恩与福子之间,就是这样从“小心地、依依不舍”,再到“迎接”,最终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之间的这一段友谊是多么与众不同,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2.3两节,将这份温暖藏在心间。

 (过渡)毕莱恩与另一只小狼之间又有哪些感人的故事呢?下节课咱们再来交流。最后我们写一写词语。

 四、书写生字 喂药

 1、在写这两个词时都要注意些什么。

 2、范写。

篇四: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案例合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身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同学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同学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同学发现交流,在结合同学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黄昏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同学用自身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身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篇五: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案例合集

 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论、则”二字,会书写“论”字。

 3、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每天在一起学习生活已经近两年时间了,一定了解咱们班同学的不少优点,你能说说谁有什么优点吗?看到同学的优点,打算怎样做?(生说)

 二、揭示课文内容

 1、同学们的这些优点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刚才同学们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有一位古人用一句话就说出来了。

 (板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生读)

 2、介绍孔子。

 师:这句话是一位叫孔子的人说的。(示孔子图像)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一位特别特别有学问的人,他在说了很多的话都特别有意义,因此,他的学生就把他的一些话放在一起写了一本书叫《论语》。(板书:《论语》)学习:“论”,“论”这个字读二声。(生读)

 《论语》中的内容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这里面的很多内容我们现在可能还读不懂,因为那是古文,古人说话和我们不一样,古文中经常出现:“之、乎、者、也、焉、其、曰”(出示)等这类字,有的有具体的意义比如:曰就是“说”的意思。(板书:说)

 古人写文章是不用标点符号的,所以有的只是表示语气和停顿,没有任何意义。

 3、指导朗读。

 古人在读的时候也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怎样读呢?师范读,学生读。

 4、了解句意。

 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说说看?(生自由发言)

 师:这里的三人,可不只是三个人,古人用“三人”代表很多人,就像“九曲黄河万里沙”中的“九”一样。

 刚才同学们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所以你周围的人都可以说成是自己的老师,孔子就用这句话讲出了这样深刻的道理,你快来读读吧!(齐读)

 5、师:请你再看这一句:(出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快看看这里有古文经常出现的字,你快来读读吧!

 请你看书中的,这两个同学分别是怎样学习的?

 看了这两个同学上课时的表现,你有什么想说的?

 (择:选择;善:就是对的、好的方面;从:学习、跟随)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6、师:我们刚才说的这句话是在《论语》中的一则。(板书:一则)

 “一则”就是其中的一条

 (示:全文,背诵)

 7、学习生字“论、则”

 师: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读一读,快速记住这两个字。(指名说记字方法)

 你记字记得这么好,看谁能把字写得更漂亮。请你观察田格中“论”字左右怎样?(左窄右宽)哪一笔在田格中的横竖中线上?(生观察)

 师板书:论。

 (生自己试着在田字格中写一写,注意笔顺和笔画位置。)

 实物投影展示班中学生书写作品。

 三、向课外延伸,扩展阅读

刚才我们一起学习的这句话虽然简短,但是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类似这样的话在《论语》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自己试着读一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很多同学都很喜欢读,课下我们可以再找一找,读一读,不懂的可以问问老师和家长。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五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燕子》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注意积累,赏析好词好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和想像,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同学们,每当春姑娘到来的时候,她的使者——燕子(板书课题)就会从南方赶来,你见过吗?在你的眼中,燕子像什么呢?

 2、我们再来看一看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眼中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听了课文之后,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什么?

 你想不想看到更多的东西?请读课文。

 2、自读课文。

 3、小组合作学习。

 展示自读要求:

 (1)读课文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每个生字;

 (2)画出生词和其他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小组讨论,说说它们的意思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用;

 (3)组员轮读课文(每人一节),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方面?

 (4)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小组成员听。读后其他组员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4、检查小组合作学习情况。

 三、小组研读

 1、这是一篇经典散文,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非常美,美在以下四个方面。

 (1)展示:外形美春之美飞行美歇息美

 (2)你们小组最想研读那一方面的美?(小组成员商量研读专题)

 2、展示研读方法:

 (1)自读课文,找出哪些词句最能反映这方面的美;

 (2)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3)小组交流补充;

 (4)讨论怎样读好这一节?练读。

 3、学生研读,教师巡视并参与研读。

 四、汇报交流

 (一)汇报交流“外形关”

 1、研究外形美的小组汇报。

 (1)燕子的外形美在哪儿?

 (2)你们从哪些词句读出了这种美?

 (3)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4)推荐一名成员朗读这一节,其他成员评价。

 2、练习。

 展示:一身()的羽毛,一对()翅膀,加上()的尾巴,凑成了()的小燕子。

 (二)汇报交流“春之关”

 1、研究“春之美”的小组汇报。

 (1)这一节通过哪些景物来展示春之美?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你们认为哪些词句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3)最后一句写小燕子对表现“春之美”有什么作用?

 (4)这一节的四句话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5)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6)推荐一名成员朗读这一节,其他组成员评价。

 2、练习。

 展示:这一节描写了……等景物来表现春天……的特点。

 (三)汇报交流“飞行美”

 1、研究“飞行美”的小组汇报。

 (1)燕子飞行时美在哪儿?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2)你们认为这一节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

 (3)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4)推荐一名成员读本节。学生、老师共同评价。

 2、练习。

 展示:在()中,在()中,燕子()在天空里(),唧唧地叫着,有的(),()飞到了();有的(),尾尖()水面,就看到波纹()荡漾开去。

 (四)汇报交流“歇息关”

 1、研究“歇息美”的小组汇报。

 (1)你们觉得这一节中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美,为什么?

 (2)作者打了哪些比方,把什么比做什么?

 (3)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4)推荐一名成员读,评价。

 2、练习。

 说话:燕子会谱出一支怎样的歌?请你把歌词写出来。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有关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朗读、观察、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会用“偶尔、活泼”造句,理解课文的内容,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歌曲欣赏《小燕子》,说说听这首歌的感受。

 2、多媒体出示燕子的画面,请学生观察燕子的样子,抓住它的特点说说燕子。

 3、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怎样来写燕子的呢?今天就一起来学6、燕子。

 教学生字“燕”,“燕”是个象形字,“廿”是燕子的头,“口”是燕子的身子,“北”是燕子的翅膀,四点底是摊子的尾巴。

 在写“燕”的时候各部分要紧凑。

 学生用钢笔在书上描红。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的读音。

 (1)抽读生字卡片,纠正读错的音节。

 提醒学生注意:拢、掠是边音;俊、晕是前鼻音;横是后鼻音。

 (2)学生齐读

 2、掌握生字的写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说说这些字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并在书上逐个进行描红。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错读,不破词破句。

 (1)学生读课文。

 (2)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评价。

 4、交流:课文主要写了燕子的那些方面?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多媒体出示燕子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燕子的外形。

 2、自由读课文,想想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

 3、学生交流。

 4、作者是抓住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结合交流板书:羽毛乌黑发亮

 翅膀俊俏轻快

 尾巴剪刀似的

 5、指导朗读

 (1)激发情感

 看多媒体:面对这么机灵的燕子,这么可爱的燕子,你愿尽情的夸奖它吗?让我们赞美的语气读。

 (2)自由朗读。

 (3)指名试读、齐读。

 6、指导背诵。

 (1)学生说该怎样背?

 (2)看板书练习背诵。

 6、说说这一段的意思。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1、抄写词语三遍。

 2、朗读课文。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燕子有一身()的羽毛,一对()的翅膀,还有一个()的尾巴。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课文第一段。

 2、说说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3、交流填空。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段,把表示事物的词语画出来,圈出具体描述的词语。

 2、学生交流。

 结合理解“赶集”、“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4、重点品味:(并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

 (1)春天是个热闹、色彩斑斓的季节。

 请学生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在书上用横线划出所写的景物,用曲线划出景物的特点)

 学生同桌、全班交流。

 (2)多媒体出示春天的美景,理解为什么说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3)出示填空题。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着,毛毛细雨从天上()下来。千万条柔柳()了鹅**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的春天。

 学生完成填空。

 再次多媒体出示春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用词的正确性。

 读好上面的一段话。

 (4)从这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燕子为春天增添了生机)

 读好最后一句话。

 5、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想想用怎样的`语气读。

 (2)指名读,评议。

 (3)看这多媒体出示春天的美景,齐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

 (1)请学生说说怎样来背。

 (2)学生试背

 (3)齐背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学生自读课文,从这段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再读课文燕子飞行给你留下的影象是什么?你从那些地方体会到的?

 4、学生交流。

 5、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飞行的快?为什么能体会到?

 (“斜”字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了飞行动作的优美。)

 (“唧”是叫声,只短短的一声一从这飞到了那,速度真快。)

 看多媒体燕子飞行加深印象。

 6、朗读有关句子。

 7、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飞行的轻?为什么能体会到?

 (偶而、沾、小圆晕)

 理解:小圆晕

 作者为什么说是小圆晕呢?

 相机理解“偶尔”并用“偶尔”造句。

 看多媒体燕子飞行加深印象。

 8、朗读有关句子。

 9、感情朗读课文第三段。

 10、指导背诵。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学生质疑。

 3、理解词句:“五线谱”、“音符”。

 4、理解句子。

 5、看多媒体燕子的休息。

 6、感情朗读。

 7、指导背诵。

 五、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燕子什么地方可爱?春天美在哪里?

 六、作业:

 1、造句:

 偶尔――-

 活泼―――

 2、背诵课文。

 外形活泼机灵

 板书:

 燕子赶来

 飞行轻、快

 休息音符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生们能够正确的理解课文中的长句子,并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基本方法。能用“增添、”“偶尔”造句。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俊俏、吹拂、舒展、光彩夺目、百花争艳、波光粼粼”等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会背诵本文的第4自然段。

 4、通过对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能运用单元提示语中读懂长句子的方法,能正确地理解长句子的意思。指导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课前预习:

 1、熟练地朗读几遍课文。

 2、词语:俊俏、吹拂、舒展、伶俐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带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能用“增添、”“偶尔”造句。

 3、学习单元提示,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教师念儿歌《春天多美好》: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2、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大家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请打开书,谁来读读。

 二、初读课文体会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很美。下面仔细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子的。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师:这自然段是一句长句子,我们怎样读懂一句长句子呢?大家先来看“单元学习提示”

 4、读懂长句子的步骤怎样?先……再……,用线划出。

 5、下面我们就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再读这一段。

 6、问: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

 7、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

 8、归纳学习这句长句子的方法。

 9、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归纳段意。

 四、进行“画图、说话”训练,深入体会。

 1、我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

 2、同桌的同学互相观看和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

 3、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自己画的燕子向介绍一下?

 4、大家注意没有,作者怎么没写眼睛、嘴,是疏忽了吗?

 5、这告诉我们,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

 6、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指导用用“增添、”“偶尔”造句。

 1、理解词义——说说“增添、”“偶尔”的近义词。

 2、指名造句。评议。

 3、书面练习造句。

 六、布置作业。

 作业本1、2、3、4、6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2、3、4自然段,运用“单元提示”中的方法读懂长句;背诵第4自然段。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

 2、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句,齐读。

 (1)这句句子是句长句子,用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怎么学?

 (2)说得很对,那么“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再读句子“黄绿眉眼”指的就是柳芽)

 (3)作者为什么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为什么不就说嫩芽?

 (柳树睡了一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

 3、学习第三句句子。

 (1)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指名同学读句子。

 (2)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3)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长句子的。

 师:什么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形成的?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

 (4)什么叫“赶集”?

 师:去买的,还有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5)齐读第三句。

 4、学习第四句。

 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四句。

 (1)谁能简单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趣”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板书:斜、掠过、唧)

 3、师: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8、师:“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要读得慢一点,要有个想象的余地,谁再把这句读一读?

 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师:“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自然段,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看书上的插图。

 5、老师这里有一段五线谱,也就是曲谱,请想象一下,并对照一下插图,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不像五线谱?

 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这一定是赞美春天,赞美小燕子的曲谱)

 6、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7、从课文中,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燕子的美。这一自然段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8、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

 9、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自然段,再自己细细体会。

 10、看图试背。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作业。

 作业本第5、7、8题。

语文教学设计

#一年级# 导语教学设计是老师对每一课时做的特定教学方式的规划,是一个老师对他的工作尽职尽责的表现,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非常看重的一个表现,不是只照着课本去念去学,它包含了老师的心血和希望在里面。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五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不倒翁》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复韵母ai、ei、ui,学习拼读音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生字“把、站、起、来”,用自己掌握的方法主动识记生字。

 3、能字字过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能大体了解儿歌的内容。

 4、描摹“把、样、来”,注意笔顺规则。

 重点和难点

 1、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四个生字,练写笔画“捺”。

 2、字字过目朗读儿歌中,能不唱读、不顿读。

 教学准备:实物不倒翁

 教学过程

 一、通过听读方式感知儿歌内容

 1、实物演示不倒翁,问:这是什么?

 2、出示课题,读题。

 3、听课文录音,思考:听到了什么?

 (先自由准备,然后讨论)

 4、出示课文:说你呆,你真呆,胡子一把,样子像小孩。

 说你呆,你不呆,推你倒下,你又站起来。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看课文。

 6、自由读。

 (指名读,挑战读,齐读)

 二、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新词

 1、借助拼音,自己练习拼读准生字的读音:把、孩、又、起、来。

 2、练写“又”和“来”,指导练写笔画“捺”。

 3、生字组词。

 4、游戏巩固:邮递员送信。

 三、朗读指导

 1、让生字回到课文中,再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语气读出来。

 说你呆,你真呆,胡子一把,样子像小孩。

 说你呆,你不呆,推你倒下,你又站起来。

 2、再读课文,找出含有ai、ei、ui韵母的汉字。

 师:拼读音节:呆、推

 四、复习复韵母,拼读音节

 1、复习复韵母ai、ei、ui

 2、拼读音节

 (自由读,指名读)

 五、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zhai chai shai zai cai sai

bei pei mei fei dei gei

zhui chui shui zui cui sui

 1、抽读生字卡片。

 自由读,指读,男女对读

 2、改语言环境,巩固识字

 出示:

 不倒翁,有点呆,胡子一把,样子像小孩。

 不倒翁,并不呆,推他倒下去,他又站起来。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啄木鸟》

 教学目标:

 1、能在课文语境中识记“木、林、虫、捉”4个生字;认识笔画“提”,并会按笔顺正确描摹汉字“虫、米”。

 2、朗读儿歌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在朗读中初步了解儿歌内容,能按提示用完整的一句话说出儿歌内容。

 3、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模仿老师读出儿歌中感叹号的语气。

 4、学会拼读“shù、chú、zhuō”三个音节以及三拼音,正确区分平翘舌音。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借助,认识“啄木鸟”,跟读“啄木鸟、捉害虫”。

 师:图上的这只鸟你认识吗?谁能叫叫它的名字?(黑板上提前书写好“鸟”)

 ——(手举“啄木鸟”的卡片)

 师:你知道它的名字,但没有把它名字的字音读准,请大家听听老师叫叫它的名字——啄木鸟(手举卡片)。跟老师叫——啄木鸟(开火车读一读)

 师:谁知道啄木鸟有什么本领?

 ——(手举卡片“捉害虫”)指名读。跟老师读——捉害虫

 读准这两个词,男生读,女生读——(手举“啄木鸟”和“捉害虫”卡片)

 2、出示课题,学习生字“木”。

 师:啄木鸟是怎样捉害虫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3课啄木鸟,看老师写课题:

 “木”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学生书空)

 请大家在自己的手心里再写一个“木”。(学生应边说笔画名称边书空)

 齐读课题:23、啄木鸟

 二、听录音,读儿歌,学生字。

 1、听课文录音,听清生字字音。

 师:啄木鸟是怎么捉虫的呢?请小朋友听课文录音,要求字字过目,听清每个字的读音。(播放两遍)

 2、各种形式,朗读儿歌,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师:老师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自由地读读儿歌,能读几遍就读几遍。

 (2)同桌互读,检查读音。

 师:请同桌的小朋友互读,请你边听边看他有没有做到字字过目,字字音准。

 (3)指名朗读,检查反馈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小朋友听听他把生字的字音读准了吗?

 2、重点指导朗读带有感叹号三句句子。

 (1)老师引读

 师:你听,树林里传来了什么声音?——

 那是啄木鸟在干什么?——

 啄木鸟为树木,除害虫,日夜忙,忙不停——

 (2)老师范读

 师:再听老师读一遍,特别注意听清老师是怎么把这三句带有感叹号的句子,读好听的?(媒体画面:三句句子变色)

 ◆模仿老师,自由朗读

 ◆指名读

 师:我们请三位小朋友为大家读一读

 ◆找伙伴朗读

 师:你们三位就是啄木鸟,捉了许多害虫,心里真高兴,赶快飞到树林里找到自己的伙伴,一起来读读儿歌吧!

 ◆齐读儿歌(找伙伴游戏朗读后,原地不动,进行齐读并看屏幕读)

 师:让我们这些欢乐的小鸟们再来一起读读儿歌

 三、再读儿歌,了解内容

 1、听录音,了解儿歌内容

 师:请小鸟们赶快飞回座位,仔细再听听课文的录音,边听边想:

 啄木鸟为谁干什么?(边说边写黑板)

 板书:为

 2、学写生字“虫”

 师:“虫”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生字。它里面又一个新的笔画(出示卡片“/”),跟老师说“提”(边说边书空)

 师:请同学们借助笔顺表来先了解“虫”这个字的笔顺。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说一说,写一写(书写在黑板的田字格内,学生书空说笔画)。

 3、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儿歌内容

 师:你能看着板书,把这句话说完整吗?

 ◆指名说

 ◆同桌互说

 四、学习拼读音节

 1、学习拼读翘舌音

 师:这句话中两个生字的音节要学习拼读,请仔细看黑板,这个音节的声母是sh,韵母是ù,拼起来就是sh—ù—shù(手举词语卡片开小火车)

 师:第二个音节老师请你试着自己读一读,声母——,韵母——,谁会拼?

 (手举词语卡片指名拼)

 板书:shù chú

 为树木,除害虫

 2、学拼三拼音

 师:(手举带有拼音的词语卡片)这个音节和树、除不一样,一个声母带有两个韵母(手举三拼音的卡片),我们就称它是三拼音,跟老师读——

 3、区别拼读“zhuó zhuō”

 师:在这首儿歌里,有两个字音的音节非常相近(手举zhuó的词语卡片和zhuō的词语卡片)你能看出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吗?

 师:同桌之间互相拼一拼这两个音节,特别注意读准声调。

 变化形式读两张拼音卡片

 4、再读儿歌,巩固字音。

 师:读过了儿歌,学习了拼音,我们对每个字的字音应该读得更准了,一起来读一读(看书指读)

 五、复习巩固,闯三关

 师:让我们一起来做做游戏,闯三关

 1、第一关:叫号游戏,巩固字音,识记字形。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用“木”来记“林”字的?

 2、第二关:摘果子,拼拼读读,区分平翘舌音。

 师:苹果树上有拼音果,有的是平舌音,有的是翘舌音,请组内小朋友拼读一下,你能按照平翘舌音分到篮子里去吗?你能拼一拼,分一分吗?

 3、第三关:小小播音员,朗读短文,巩固识字。

 媒体出示:

 老树生了病,啄木鸟飞来了。它用长嘴巴啄开一个洞,伸出长舌头,捉出小虫子。过了些日子,老树病好了,长出新叶子。(自读、指名读、齐读)

 4、小结:祝贺大家闯关成功!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儿歌,认识了汉字,通过我们的努力,区分了平翘舌音,我们还当了回小小播音员。

3.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2、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4.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树和喜鹊》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十一个生字。

 2、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互助友爱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11个生字;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朋友间的真挚友谊。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都有朋友吗?,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朋友会怎样呢?

 学生自由发言

 2、引出课题,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产生读书欲 望。

 2、利用课件范读课文,边听边注意读音。

 3、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4、交流识字方法。

 5、取不同方式检查识字情况。

 6、检查读书情况。

 三、再读课文,交流理解。

 1、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及感受。

 读了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2、理解“孤单”的意思并感受树和喜鹊前后的变化:

 A、“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

 B、“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此环节要求学生自由发言,结合课文内容只要有道理就可以。

 3、结合生活实际同学们说说在课间或者是课上该怎样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呢?

 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团结友爱。

 四、活动《找朋友》

 五、拓展思维

 1、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有过像树和喜鹊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吗?展开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推荐诗歌《没有不好玩儿的时候》。

 六、师生总结

5.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雪地里的小画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四种动物脚趾的不同形状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冬天到了,小朋友们喜欢下雪天吗?雪后,小朋友们在雪地里玩些什么?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出示课题:22、雪地里的小画家。齐读课题

 3、讨论:

 读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下雪后,地面上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走在上面会留下一串串的脚印)

 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小画家?(年龄小,但画画本领很大的人。)

 4、雪地里的小画家指的是谁呢?它们画的画什么样呢?我们来谈一谈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连贯。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指导朗读

 1、读第一句

 ⑴看图,想象下雪时什么样?

 ⑵下雪了,小朋友们高兴吗?小动物们要在雪地里画画,看到下雪,心情怎样?(非常高兴)

 ⑶再读第一句,要读出高兴的语气来。

 2、读第二句

 说说谁来到雪地里?"一群"是什么意思?

 过渡:一群小画家都有谁呀?他们画了些什么呢?(自己读一读第三句,小组讨论答案)

 3、读第三句

 ⑴提问:一群小画家都有谁?他们画了些什么?

 ⑵出示小动物在雪地上跑来跑去的投影片,再观察插图,看看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在雪地里画的是不是与上的画很相像?

 ⑶谁再把第三句读一读?要读清楚谁画的是什么?

 ⑷小动物们画了什么?(教师引读,男女生对读)反复练习记住?

 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

 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4、我们平时用什么画画?这群小画家是怎么画画的呀?谁来读第四句话?

 ⑴指读第四句。

 ⑵小画家们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⑶演示活动投影片

 小结:原来这是幅美丽的图画,就是小动物们走在雪地上,爪子或蹄子留在雪地上的脚印呀!

 ⑷你们夸夸他们吧!

 ⑸齐读第四句话。

 5、师生分谈五、六句话

 师:青蛙为什么没参加?

 生:他在洞里睡着啦

 ⑴提问:青蛙为什么不到雪地里和小动物们一起画画呢?(他在洞里睡着了)

 ⑵青蛙为什么躲在洞里睡觉呢?

 (学生讨论交流-青蛙是冬眠的动物)

 ⑶最后两句话一问一答,你能读出问答的语气吗?

 指名读(指导)

 6、练读全文(配乐朗读,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指导背诵

 1、填空背课文

 2、独立背诵,同桌互背

 3、指名背,集体背

 五、小结

 六、想象思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冬眠的?)

 读了这篇文,我们知道了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的脚趾形状不一样,还知道了青蛙冬天在洞里冬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识字、写字

 教学重点:

 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词语、生字卡

 竹叶小马月牙不用

 马牙用笔加

 二、识字、写字

 1、分小组学写生字

 ⑴读准字音

 ⑵分析字形、数笔画

 2、指导写字

 几:第一笔是竖撇,写在竖中线的左边,第二笔"乙"起笔与""起笔相连,两笔的底部要摆平。

 用:外连接的"冂"不能写得太大,也不能写得太小,最后一笔竖要压在竖中线上。

 鱼:中间的"田"不能写得太大,"田"的第二笔""要横压在横中线上,第四笔""压在竖中线上,最后为长横。

 三、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连连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题

 2、集体背诵第三句话

 3、自己连线,老师集体纠正

 四、思考

 1、你们还了解哪些动物是冬眠的?

 2、还有哪些动物也会来到雪地"画画"?

 五、讲评小结

 (教后记)

小学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我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抓住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感。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亲和儿子之间的血浓于水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在质朴的语言中体会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母爱的伟大使我们忽略了父爱的存在和意义,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父爱一直以特有的沉静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父爱的羞于表达、疏于张扬的,却巍峨持重,所以我们常说,父爱如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关于父爱的文章《风》。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了解了什么

 2、通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

 3、加查,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

 三、汇报交流,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

 2、提出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师生交流解答。

 3、自由读课文,争取读正确、流利;对于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联系上下文内容多读几遍,自读,自悟。

 4、多种方式学习生字,重点解决字词句问题。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既然文题是风,那么再文众多出现了那几次风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

 A风很大,草就很低的伏着,身子却透出一股热劲来。

 B一个又一个北风呼啸雪花飘飞的冬天。

 C在一个刮着风又纷纷扬扬飘着大雪的日子里。

 D风很尖锐地呼叫着,把漫天的雪搅得迷迷茫茫。烘托出父子之间的浓浓的深情,烘托出父子深情使他们抵御了寒风,把贫寒的日子过的暖烘烘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文中讲述了父子俩人相依为命的生存,是一个热水壶陪伴着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

 2、这是一只怎样的热水壶

 文章的4、5段,从质地、图案、时间,可以找到答案。

 二、走进文本,体会情感。

 1、在父子的心中,这个热水壶的分量怎么样呢从那里看出来的

 父亲和儿子把这壶看得很重。因为这是一对很贫穷的父子。文中的第二段就说了日子很贫寒,好在有一个热水壶,可见他们家很贫穷。还有图案很简单,简单得和这个家一样,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个家是很贫困得。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中,有一次,一个人看了这壶,愿意拿出很多很多钱买它。这钱数目很大,是父亲的一辈子再加上儿子的一辈子也挣不来的。他们却不愿卖,可见这个壶对于他们来说是意义重大的。

 2、在这个热水壶上,都记载了父亲和儿子的那些故事呢

 a) 3段(儿子小的时候)想一下,那是在什么情形之下发生的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父子之间还会有什么样的交流呢这里有三个热烘烘,为什么用了三个热烘烘呢回读本段。

 b) 6段(成长的岁月)一个又一个意味深长的短语,这是告诉我们什么父子俩人是怎样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北风呼啸雪花飘飞的冬天的呢

 c) 8段结尾(儿子长大了)

 儿子做出了一个怎样的举动面对儿子的举动,父亲的心里涌起了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将这空荡荡的屋子填满。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呢

 父亲说我不怕,再大我也不怕父亲为什么这么说呢

 三、深入探讨,体会主题。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父子之间的一个热水壶的故事,为什么题目还要叫作风呢

 因为在寒风中,更能体会到热水壶存在的价值。正是天气的寒冷,风的大,才更衬托出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四、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同学们,看到了这个热水壶,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长城》教学设计。

 2、智能目标:

 ①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②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板书课题)

 2、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幅彩图)。

 (1)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何特点(长、大、弯)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何特点(高大、坚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与之对应(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2)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长城》教学设计》。

 (1)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2)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1)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嘹望射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延伸性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辩论稿,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辩论会。

 简评

 教学目标体现了认知、智能和情意的多元统一,挖掘了《长城》课文的科学和人文内涵。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严谨细密,条贯统序,易于操作,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理念。特别是图文对照,相得益彰,落实了由远到近,由面到点的观察能力训练,对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个典型的示范。

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生字卡片和词语卡片,自备田字格,游戏题板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八个生字,写好“说、话”两个汉字。

 2、正确朗读课文,学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天吗(板书“春”字后)师引导说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词语。

 2.我们来做“春“字开花的游戏吧(选择板书:春雷春雨春风春燕)

 3.(出示课文插图)瞧,在美丽的春天里,小朋友们来到哪里干什么呀(有的在拍照;有的在寻找春天;有的在唱歌。)

 二、初读,了解短文,认识生字。

 1.春风里,软软的柳枝正在迎风飘舞。沉睡了一冬的柳树是怎么醒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课文第1课,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字词卡片,反馈读音。

 (1)板书课题:柳树了

 (2)春天来了,柳树怎么啦(贴上“醒”字后让再读课题)识记“醒”字。

 (3)除“醒”字外,你们还会认儿歌中的哪些汉字下面老师考考大家,请看字卡。(老师出示字卡,请学生读字并组词)

 3.和生字交上朋友了,一定会读得更好,自己试试吧。

 三、再读,熟悉短文,巩固识字。

 1.分节读文,读通读顺。(指名——分组或者齐读。)

 2.再读课文,疏通内容。

 (1)读第一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板书:柳树醒了

 ①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春雷)教师板书:春雷说话

 ②春雷怎样跟柳树说话,小柳树睡醒了,会怎么说呢

 ③你能想像着再读一读第一小节吗

 ④看板书,小结。

 接下来分小组学习第二、三、四小节。方法:同桌互相读一遍,看看是否读准;2、说一说,谁给谁干什么,怎么样了3、试试,会背了吗(注意评价学习情况)

 (2)春雷的朋友们还和柳树在一起做什么啦

 ①以小组形式汇报,老师板书,然后检查该组朗读、背诵;(评价学习情况)

 ②其他小组学习朗读,练习背诵;

 ③分组比赛朗读;看板书加上动作练习背诵。(评价学习情况)

 (3)春天里的景物那么可爱,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个小节,看看柳树在干什么

 ①齐读第五小节。

 ②请同学说一说又知道什么啦教师板书:柳树玩耍小朋友长高了。

 ③看着板书,加上动作背一背。

 (4)同学们,春天万物都在生长,除了柳树醒了,还有什么也醒了呢

 (5)美丽的春天令人陶醉,让我们拿起书,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自由读)

 (6)会背了吗看着板书试试吧。

 四、巩固识字,书写生字。

 1.看板书再读词。

 2.指导书写。

 ①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写好两个相同偏旁的汉字,你们看田字格表里是哪两个字(说话)

 ②这两个字的偏旁谁认识(言字旁)

 ③示范:写言字旁时第一笔点起笔不能太低,横要向上斜一点,折要向左斜一点,注意左边偏旁窄一些,右边部分宽一些。

 ④描红。

 ⑤自己练写,对比范字。

 ⑥成果展示。

 1柳树醒了

 春雷说话柳树醒了

 春雨洗澡柳枝软了

 春风梳头柳梢绿了

 春燕捉迷藏柳絮飞了

 柳树玩耍小朋友长高了

语文教学设计4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是一则既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又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既要胸怀大志,敢于实践,才有可能成功。同时,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2.能结合诵读加深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

 3.能结合文本内容多元化理解寓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判断力。

 教学重点:

 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式学习,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

 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

 教学创意:

 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利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等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语文思维。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学生积累,感受寓言魅力。

 (一)学生回顾之前学过或学生课外可能读过的其他寓言故事。

 (二)结合这些寓言故事,同学们觉得寓言有哪些特点呢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寓言是同学们十分熟悉的一种文学体裁,从小到大同学们积累了许多寓言故事。教师可以从回顾此前学过或学生课外可能读过的其他中国传统寓言故事,引出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特点回顾。这时学生的答案可能不太准确,老师不多讲解,为下面对寓言故事特点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诵读全篇,读准课文。

 1.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2.用指读、男女生分开读等方式读课文,师生交流从而进一步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两环节是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读准字音,使学生爱上朗读,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三、疏通课文内容。

 1.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教师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提问、学生抢答的形式,适时讲解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

 所提问题为:

 1)北山愚公多少岁年且九十(讲解“且”)

 2)所移何山其大小如何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讲解“方”“仞”)

 3)有多少人参加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讲解“遂”“率”“荷”“叩”“箕畚”“尾”“京城”“孀妻”“遗男”“始”“龀”)

 4)对愚公移山有人反对吗愚公是如何反驳的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讲解“止”“甚矣,汝之不惠!”“以”“曾不”“毛”“虽”“穷匮”“苦”)

 5)愚公最后把山挖掉了吗操蛇之神闻之,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讲解“惧”“已”“感”“负”“朔”)

 3.学生质疑,把课文中不会翻译的字句说出来,大家一块探讨。

 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热情,在耳熟能详的故事里找到学习的乐趣,不至于倍感枯燥。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使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分析愚公之“愚”、智叟之“智”

 1.齐读课题《愚公移山》,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主要信息

 明确:人物和

 2.围绕“愚”可以组词。愚公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愚蠢的老人。(板书:愚)

 3.老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他愚蠢的内容,并适时回顾重点字词的含义。

 明确:1)山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讲解“方”)

 2)年迈:年且九十(讲解“且”)

 3)器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讲解荷、箕畚)

 4)援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追问几个人帮助他四个人)

 5)路遥: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追问哪个字最能体现讲解“易”、“始”)

 PPT出示:山高、年迈、器陋、援寡、路遥

 4.真是一个愚不可及的老人,文中还有一个老人,他叫智叟。文中又有哪些内容体现智叟的“智”呢

 PPT出示: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明确:概括能认清“自身的年迈和山高”(板书:智)

 5.智叟说这番话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嘲笑

 6.句子哪些内容可以体现出智叟这种嘲笑的态度

 明确:“笑”神态描写直接表现态度;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你太不聪明了,智叟开口就在嘲笑愚公;“其”用反问增强嘲笑的语气;“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嘲笑的态度。

 7.同桌互相交流,学生读出嘲笑的态度,老师朗读指导,互评。

 8.智叟为什么会嘲笑愚公明确:因为愚公自不量力

 9.小结:由此可见,愚公愚在自不量力,智叟智在着眼眼前,认清现实(板书:认清自我着眼眼前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围绕愚公“愚”、智叟“智”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概括,抓住要点分析人物。老师要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字词和写作方法上咀嚼文字,并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进行朗读指导。)

 三、理解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1.作者称呼两位老人一位“愚公”、一位“智叟”,“公”:对上了年纪男子的尊称。叟:年老的男人。从称呼上明显感到作者对愚公的态度更加的尊敬。为什么作者对愚公更加尊敬呢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内容,勾画出体现愚公形象特点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学生小组交流

 明确: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不畏困难)。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敢于实践)

 3)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发展的眼光)

 4)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坚持不懈敢于实践)

 5)年且九十(造福大众)

 2.这样的愚公还愚蠢吗出示“智”的中西方理解。

 PPT出示

 智:《说文解字》形声字,从知从日,知亦声。矢,即是箭。口即是口。“知”为“说的准”、“一语中的”。日即是太阳。表义为口中言语如箭出口而说太阳。

 太阳之阴阳者,见之则为阳,不见之则为阴。广义为明万物阴阳之本,知万物阴阳之变化。对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对答如流,胸有成竹。

 西方哲人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3.结合“智”的含义,你觉得愚公还愚蠢吗学生明确:他是一位智者

 4.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文中内容,仿照例句写下你认为愚公是智者的理由。全班交流。

 例如:

 愚公是一位智者,因为他召集家人共同谋划,既发现移山的困难,又敢于面对困难。

 5.这时与智叟“着眼自我认清现实”的智相比,愚公的智则是

 明确:放眼未来敢于实践(板书)

 6.小结:与愚公的大智相比智叟的“智”只能是学生说出:小聪明(板书)

 PPT出示小聪明产生于头脑,大智慧来源于心灵;小聪明体现于表面,大智慧深藏于内心;小聪明多急功近利,大智慧则淡泊宁静;小聪明多有才无德,大智慧则德才兼备。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是上一环节的深入,是本课的难度所在。通过对“智”中西内涵的讲解,让学生发现愚公其实是一位智者。让学生仿写例句,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在与智叟“智”的比较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大智慧”和“小聪明”的不同,从而加深对愚公人物的理解。)

 四、课外拓展、老师小结

 1.在中华的历史长河中,你还想到了哪些具有大智慧的人物

 明确:

 商鞅是法家代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以法治国的超前理念;

 刘彻变古创新,外儒内法的治理着这个庞大的帝国;

 秦始皇开创了中华文明历第一个封建集权王朝——秦朝;

 孔子是儒家代表和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2.小结:他们用智慧成就了中华文明。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能明察眼前,而且还能放眼未来”,希望同学们向愚公一样既要仰望星空,超越现实的束缚找寻梦想,又要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双手使梦想照进现实。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介绍,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大智慧”,让学生对“大智慧”的理解从概念化到形象化。

小学语文《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

 (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离开家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

  三、质疑难点,感悟深情

 1、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欢的句子。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指导之后解决。

 3、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做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依据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本文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4、学习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1)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进行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到了水。)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5、学习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对比,文章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6、学习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思考:本文用“月是故乡明”作为结尾,作用是什么?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点明主题,使主题得以深化。)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呢?(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2、教师再次重申三个重点:对比、借景抒情、形散而神不散。

 3、课下,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选自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故乡明月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从对文章的疑问出发,逐步解决疑问。最后,总结散文的特点。学生总体掌握较好,课堂热情较高。

小学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能够以点带面,自学本单元其它几篇文章。

 3、情感目标: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人与月”。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

 1、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2、在本专题的文章中,家、故乡等概念有时是具体的,指的就是家庭、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有时又是抽象的,指人的精神的寄托之所,有着很复杂的人文指涉,研读时要仔细体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蜜意。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赏读研习

 (一)自读奠基

 1、纠字音

 大苇(wěi)坑篝(gōu)火嚼(jiáo)烂粘(zhān)清光四溢(yì) 萌(méng)动晶莹澄(chéng)澈(chè)风光旖(yǐ)旎(nǐ)无垠(yín) 慨(kǎi)然惆(chóu)怅(chàng)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辽阔。

 相映成趣:二者互相衬托,显得更有情趣。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极点。支:支撑,受得住。

 茂林修竹:修:长。

 顾而乐之:顾:转过头看。

 2、聊作者

 季羡林(1911年8—2009年7)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他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文集》等。

 (二)速读抓要

 通过写故乡的月亮,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读法指导

 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

 “读出自己”欣赏

 联想

 (四)精读破难

 赏读文中精彩语句,理顺作者写作思路

 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本文的语言质朴,把故乡的一切像话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更见出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三、总结聚焦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在作者的眼中,月亮就代表了故乡和亲人。不过,人们赋予月亮的象征义远不止于此。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以各种方式来抒发对月亮的吟咏和思考。

  四、练习拓展

 1、用今天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对本单元的其它几篇文章进行赏读,思考:在不同的文人笔下,月亮的内涵有何不同。

 2、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小学语文《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教学,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荷叶圆圆》教学设计(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荷叶圆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中心句“荷叶是……”,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初步感受夏天和大自然的美好,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机、磁带、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全文,整体感知全文。

 2、认识并理解词语,荷叶,小水珠,摇篮,亮晶晶,挺机坪,透明,翅膀,蹲在,笑嘻嘻等词。

 3、写两个字:是,朵。

  教学准备: 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1、揭题

 师:(出示课件)欣赏课文动画。

 思考:这是什么?你能说说这荷花怎么样?(用上荷叶说话)。板书:荷叶圆圆。

 2、初读全文

 师:这么美的一池荷叶引来了许多的伙伴,看看都有些谁。

 根据学生发言板贴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

 师:可爱吗?我们一起来招呼招呼他们吧?指名,齐读。

 师:自个儿大声读读课文,不会读的地方多读几次,想想还知道些什么?

 3、读通课文,学习词语

 指名试读。每一段2至4人,相机贴出词卡亮晶晶,停机坪,透明,翅膀,蹲,笑嘻嘻。

 师:我们能读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相机板贴。

 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

 摇篮、停机坪、歌台、凉台。

 师:我们来认认黑板上这些词好吗?

 齐声轻声读、男女生分开读、开火车读。

 师:我让这些词回到课文中,并且都去掉了拼音,考考你们会读了吗?

 学生自个儿轻声读。

 师:想想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开火车读。

 根据学生回答在词语卡片打上问号。

 师:小朋友这么多疑问,哪些小朋友们已经弄明白了。

 重点理解:透明,停机坪,蹲,摇篮,笑嘻嘻。

 师:信封里是这节课学的词,同桌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如果你的同桌不会,就教他。

 4、写字:“是”、“朵”课件范写,学生书空,教师范写,注意横写横中线,而且横比较长。

 5、学生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并练习背诵课文。

 2、正确书写本课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背诵课文,书写生字。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以游戏的方式复习生字词:摘荷叶(课件)。

 (1)小朋友,你们瞧,圆圆的荷叶多漂亮呀!想得到它吗?只要你们能闯过生字关,把荷叶上的生字读准,读好,就能得到它!现在赶快练习吧。

 (2)学生练习。

 (3)游戏闯关。

 3、出示课文插图:说说这幅图美在什么地方?(课件)

 4、复习古诗《小池》:圆圆的荷叶绿得那么美,荷花开得那么美,你们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一首古诗来赞美它吗?齐背古诗《小池》。

  二、感情朗读、背诵,体会感悟

 1、谈话引入新课,提出本节课的要求:

 杨万里用诗歌展示他的才华,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要通过这节课展示我们小朋友的风!展示什么呢?第一,展示我们小朋友读课文的水平;第二,展示我们小朋友写字的水平。有信心吗?

 2、要把课文读好,首先要把字音(生回答:读准);再要把句子(生回答:读通);最后把意思(生回答:读懂)。(课件)

 (1)师生合作引读课文并配上音乐:老师也想读读课文,和你们一起进行比赛,好吗?要想赛过老师,你们的眼睛可要盯好大屏幕,注意老师的手势,看谁接得好!(课件)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小水珠在圆圆的荷叶上滚来滚去,小水珠说:……

 荷叶圆圆的,平平的,就像飞机场,小蜻蜓说:……

 荷叶圆圆的,就像圆圆的歌台,小青蛙在荷叶上兴高烈地跳来跳去,小青蛙说:……

 荷叶圆圆的,就像一把撑开的凉伞,为挡住了刺眼的阳光,说:……

 2、喜欢谁就读那部分课文。

 (1)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小伙伴。

 (2)把你喜欢的课文读给大家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

 (3)出示头饰:老师这里有4顶神奇的帽子,是什么呢?

 3、生戴上头饰表演,生评价。

 4、指导背诵课文,齐背课文。

  三、拓展延伸:

 圆圆的荷叶绿得可爱,它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带来了欢乐。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到另一个很美的地方——荷花池,想去看看吗?

 出示数张荷花,上有成语,诗词句(课件)。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成语、诗句,并朗读。

  四、指导书写:

 小朋友刚才欣赏了很美很美的,背了一篇很美很美的课文,那么,你们还能写出很美很美的字吗?

 出示“美”“我”“叶”和“机”,观察结构,说说要写好这几个字,要注意什么?

 (1)师范写。

 (2)学生练习“我会写”。

 (3)作业展示,评议。

  五、作业:

 画画写写:荷叶是我的……

小学语文《荷叶圆圆》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诗中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形象地让我们感受到了荷塘童趣的夏天,让我们欣赏到了生机勃勃的荷叶,更让我们体味到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对荷叶的喜爱以及他们快乐的心情。课文童趣的语言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内心,乐于体验,激发想象。

  教学目标:

 1、认识“荷、摇”等12个生字,会写“亮、美”等7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能根据生活实际,初步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让学生感受夏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美好的向往,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荷、摇”等12个生字,会写“亮、美”等7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的向往,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二课时略)。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荷、摇”等12个字,会写“机、朵”2个生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根据生活实际,初步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看一幅图,你们来猜猜这幅图和哪个季节有关?

 2、是的,咱们班的'小朋友可真聪明!炎热的夏天,太阳公公照射着大地,树上知了叫个不停,小朋友们也穿上裙子、短裤,吃着冰淇淋和西瓜准备去看美景了!想不想知道他们去了哪里?

 3、请看!(出示荷塘图)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4、美丽的荷花,绿绿的荷叶、可爱的青蛙……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就藏在这幅图里。

 5、举起你的小手跟着老师一起来写课题,指生读课题,加动作读。

 板书:13、荷叶圆圆。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读课文,注意听清老师的读书要求:

 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标(标出课文中的自然段)。

 2、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说(5个)你们同意吗?

 3、出示词语

 各种形式认读(相机理解:摇篮、透明)

 4、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圈一圈: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几个小伙伴?(出示填空)

 5、自读课文,你喜欢哪个小伙伴就把哪个小伙伴多读几遍。指导朗读。

 (1)请你来读,你来说说他读的怎么样?(声音、字音、有感情)什么是有感情?把自己当做是小水珠,小青蛙……

 (2)你就是这颗小水珠,躺在摇篮里,风姐姐一吹,我们就随着风摇呀摇,什么感觉?带着你的感觉读。

 (3)美丽的小蜻蜓,加上你的动作读一读好吗?你展开的是什么呀?还是透明的翅膀呢?所以请你再来读读这句话。

 (4)那咱们班的在哪呢?你笑嘻嘻的脸庞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呀?那你来开心的读一读?老师好像听出你把很美很美读得很慢?为什么呀?水花太美了!请你再读。

 (5)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真想为你们竖起大拇指,所以读书时,把自己就当做书中的主角,那你们一定能把书读的更棒!

 6、小结:那这里说的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都是指?没错,就是——荷叶。

 三、学习生字

 1、出示:朵、机。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都是由“木”和“几”两个部分组成。

 不同:结构不同;“几”的写法不同;“木”的不同写法。

 (你观察的真仔细,中国字就是这么神奇,两个相同的部件摆放的位置不同,字就不同了。)

 3、师范写,生书空。

 (中国字就像中国人一样懂得谦让,“机”字的“木”在左边,为了给右边的朋友“几”让出位置,就把自己长长的捺便成了点,这样,组成一个字就更美观了你们说对不对?那你们也一起来写一写是这个字吧)

 (那“朵”呢?没错“几”也一样,为了给下面的“木”让出位置,他就把自己变短了,让我们一起来书空)

 4、生描红,反馈。

 你能给他两都找个好朋友吗?

 五、总结荷叶圆圆的,荷叶绿绿的,荷叶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荷叶是阳光下跳动的绿色音符。咱们的小伙伴们在荷叶上玩得开不开心呢?咱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六、作业

 1、读一读: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这篇美丽的课文。

 2、画一画: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画画这美丽的荷塘。

 七、板书:

 13、荷叶圆圆

 小水珠、摇篮

 小蜻蜓、停机坪

 小青蛙、歌台

 、凉伞

小学语文《荷叶圆圆》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六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生初步感受夏天和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美的向往。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夏天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导入

 你们这是什么?

 荷叶是什么样子的?

 你喜欢荷叶吗?

 还有一些朋友也喜欢荷叶,都是谁呢?今天我们来看课文《荷叶圆圆》。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用学过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

 2、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自学成果。

 A、出字谜

 “人来小亭边。”(停)

 “月亮在旁边。”(膀)

 “一天一天又一天,天天太阳都出山。”(晶)

 B、生字变变变

 出示生字:朱、秀、几、羽。

 你们认识吗?大家说一说它们的读音和组词。

 下面它们变变变,你们还认识吗?

 出示:、珠、透、机、翅。

 你们真棒啊!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

 三、走进课文、练习朗读

 1、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

 都有谁喜欢荷叶?为什么呀?

 可以边听边把自己找到的答案在书上画下来。

 2、老师范读,学生思考。

 3、全班交流。

 谁来说说都是谁喜欢荷叶呀?为什么呀?

 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蓝。”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谁知道“摇篮”是什么意思?借”摇篮”的意思认识”摇篮”两个字、小水珠躺在摇篮里,多么舒服,多么惬意!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停机坪:学生试着自己理解。

 翅膀:做动作。

 飞累了,站在荷叶上,一边休息,一边欣赏美丽的景色,心里多美啊!

 谁能把小蜻蜓的感觉读出来。

 3、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

 蹲:做动作认识生字“蹲”。

 荷叶圆圆的,就像圆圆的歌台;荷叶绿绿的,就像歌台上铺着绿绿的地毯。小青蛙在荷叶上兴高烈地跳来跳去,它会怎么歌唱呢?(创设情境,学生想像回答)

 4、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从哪个词语中能体会到小鱼的快乐呢?

 四、拓展思维,练习说话

 1、同学们说得不错,那除了小水珠、小蜻蜓、外,还有谁喜欢荷叶呢?它们又会对荷叶说些什么呢?

 如:小蝴蝶说:“荷叶是我的舞台。”小蝴蝶在荷叶上翩翩起舞。

 2、那荷叶是小朋友的什么呢?你们想对荷叶说些什么?

 小朋友说:“荷叶是我的凉帽。”小朋友戴上荷叶,红润润的脸蛋儿,藏在绿油油的荷叶下,比荷花还没呢!

 五、总结内容、升华情感。

 这神奇的大自然造就了这么美的荷塘景色,这美妙的景色需要我们人类精心地呵护。

 请同学们用你们手中的彩笔,画下这美丽的景色,然后在一旁写上你想说的话。

 板书设计

 13、荷叶圆圆

 小水珠、摇篮、躺

 小蜻蜓 、停机坪、立

 小青蛙、歌台、 蹲

  、凉伞 、游来游去

小学语文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尽情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2、在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学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读懂文章,掌握因果关系句式,培养学生们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教学难点 :领会更羸?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

 课前准备:

 1、课件《惊弓之鸟》

 2、调查报告《大雁之死》稿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我们知道?惊弓之鸟?是指?被弓弦声吓坏了的鸟?。那么大雁是被谁的弓弦声吓坏了呢?谁能用一句话介绍更羸?

 2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回顾学习,了解学情)

 二、自读、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决定进入三、四环节的学习,预设如下:

 1更羸怎么知道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就会掉下来?为什么这么有把握?

 2更羸是怎样使大雁掉下来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设计意图]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建立在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推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并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学习第9自然段

 1 自由读,思考:

 (1)更羸说了几句话?

 (2)用?划出更羸看到、听到的句子。

 (3)用 划出更羸分析的句子。

 2 全班交流。

 3 变式练习:

 (1)大雁飞得慢,是因为(  )。因为(  ),所以(  )。

 (2)大雁叫得悲惨,因为(  )。因为(  ),所以(  )。

 4 同桌对读,边读边记。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一环节层层推理,步步深入,是对学生阅读、理解、感悟后的一个检验,同时加深了?只要一拉弓,大雁就落下来?这一看似不可能的的可信度,激起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5 填空练习:

 (1)更羸看到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就判断出这只鸟(  )。

 (2)这只鸟所以一听到弓弦响就拼命往高处飞,是因为(  )。

 (3)这只鸟所以掉下来是因为(  )。

 (4)更羸知道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就会害怕,用劲儿往上飞,会使旧伤裂开。所以判断只要( ),这只大雁就会( )。

 6过渡语设计:这是更羸把看到的和听到的情况加以分析、判断出的结果,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现在我们来学习课文的1?8自然段。

 四、合作学习1?8自然段

 1 出示要求:

 (1)更羸是怎样使大雁掉下来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用?――?标出魏王感情变化的词。

 (3)每位小朋友当一次小记者,写出调查报告《大雁之死》

 2 方法指导:读、思、画、议、写。

 3 交流。

 (1)通过刚才的合作学习,你知道了什么?(①更羸是一个射箭能手。抓住时机理解?能手?一词;还知道哪些?能手?,进行积累词语的`练习;②叙述更羸是怎样把大雁射下来的。)

 (2)课件播放。师解说,创设情境:一只受伤的大雁无助地拍打着翅膀,边飞边鸣更羸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伴声音),可怜的大雁听到弓弦响,心里害怕极了,拼命地往高处飞,拍了两下翅膀,直掉下来。

 4明白?嘣?置大雁于死地。

 (1)设疑:既然大雁不是射下来的,那么课文中哪一个字写出了置大雁于死地的?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圈出这个字(板书:嘣)

 (2)讨论:为什么说?嘣?置大雁于死地?齐读第4 自然段。

 (3)演示:教师播放课件,学生划出相应的句子。

 (4)理解:理解?忙?、?直?的含义,齐读句子。

 5回到文中,指导朗读与课件内容对应的段落。

 6自由结合表演读。

 7交流调查报告《大雁之死》

 [设计意图]设计分组合作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地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突破重难点,并在多种情境下的诵读中,理解积累语言并能初步地运用语言。

 五、积累运用(三选一)

 1、回家之后,把?惊弓之鸟? 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一听。

 2、找一个像?惊弓之鸟?的成语故事,记在?蜜本?上,然后讲给别人听听。

 3、修改调查报告《大雁之死》

《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精读重点段落,理解文中因果关系,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准确判断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

教学难点 :2

 教学过程

 一、赛一赛,谁的问题提得好?

 整理问题如下:

 1、更羸为什么不用射箭也能射下大雁?

 2、更羸为什么知道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3、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想到,没有发现?

 小结:让我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二、阅读课文5自然段

 1、更羸不用箭,只拉了一下弓,大雁就掉下来了,真有这样奇怪的事吗?小声读课文5自然段,想想这段有几句话,有几个逗号?

 2、一句话有七个分句,这个句子真长,练习读通顺。

 3、这句话讲了几层意思?先讲什么,后讲什么?

 更羸怎样拉弦。

 大雁怎样从空中掉下来

 4、读读更羸拉弦的分句,你眼前出现什么画面?(更羸自信,信心十足)

 5、读大雁掉下来的分句,比较两个?直?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直往上飞 :一个劲的,不断往上飞,说明大雁飞得很急

 直掉下来:一条直线的落下来,说明大雁完全没有力气挣扎了。

 6、练习朗读,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大雁被弓弦的声音吓得掉下来)

 小结:为什么大家知道大雁是被弓弦的声音吓住了,掉下来的?课文那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答案。

 三、小声读课文9自然段

 1、更羸共说了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什么?

 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板书:飞得慢,搅得惨

 2、第二句说什么?

 大雁飞得慢,叫得惨的原因。板书:受过箭伤、孤单失群

 3、引导分析飞得慢和受过箭伤的关系:因果关系,先说结果,再写原因

 分别用?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句话。

 4、三四句讲的什么?分析大雁直往上飞,直掉下来的原因。

 用上?因为?所以把2句和34句连起来说一说。(因为他离开?得不到帮助,所以它一听到弦响,?往高处飞;因为他受过箭伤?还在作痛,所以他一使劲?就掉下来了。

 5、归纳总结更羸分析过程:首先看到、听到(观察)?思考想象(分析)?判断推理(推理),谁能看着板书说说更羸为什么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

 6、更羸的观察、分析、推理是对的吗?请你在文中找到依据。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飞来?边飞边鸣;5自然段;一只大雁

 小结:通过课文的前后联系,我们可以知道更羸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根据的。

 7、你认为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的原因仅仅是他箭法好?真正的本事是什么?为什么别人没有发现而他能发现?

 更羸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准确判断,不愧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8、朗读这一段,读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特点。

 四、朗读练习

 1、大家已经知道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可当时魏王并不知道,他当时共说了几次话?抽生朗读

 2、要读好句子,可以按以下四步来读

 a、找提示语。

 b、找标点符号。

 c、找重音。

 d、有感情朗读。

 3、同桌交流练习。

 4、抽生展示,评价

 5、全班分角色朗读。

 五、拓展延伸

 1、故事中的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来,拼命往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惊弓之鸟。

 2、?惊弓之鸟?什么意思?如果用来指人,是指什么人?受过惊吓,遇到类似的情况很害怕的人。

 3、生活中、**里、中见过这样的人吗?

 总结: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惯用的词语或短句,几乎每个成语都有它的来源及典故,希望大家多读、多积累、多运用。

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触摸春天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触摸春天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会读畅、磕等7个生字,会写径、畅等9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结合上下文以及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

 3.体会盲童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懂得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难点:感悟、体验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法(集体朗读、指定学生朗读);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盲童做切入点,以歌曲方式导入:同学们,正式内容开始之前,老师想带着大家来唱一首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儿歌,会唱的同学我们一起来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嗯,同学的歌声都非常的嘹亮老师仿佛都已经置身在春天之中了。那说到春天我们刚刚歌曲中唱到小朋友们通常怎么感受春天?没错,是用眼睛来看,可是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的小主人公却看不到,她是一个盲童,那她又是怎样来感受春天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随小女孩的脚步走进今天的课文《触摸春天》。(板书题目)

 (二)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词。(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手边工具书或者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解决生字生词,教师将巡视过程中发现的不易懂的生字板书讲解。)

 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大声齐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

 1.作者是怎样评价安静在花园中的一系列行为的?

 明确:“真是一个奇迹”。(板书:奇迹)

 2.快速阅读课文,小组讨论找出文章中体现安静创造奇迹的词语或句子。

 句子一:“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

 ①你为什么说这里体现了安静创造奇迹?

 明确:分析“流畅”“磕磕绊绊”(板书:流畅)

 ②同学们每天在学校和家之间往来,天天走一条路,对这条路怎么样?

 明确:安静走的流畅是因为她经常来这里,所以很熟悉。

 句子二:“在花香的指引下,极其准确的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板书:极其准确)

 ①组织同学做游戏,闭上眼睛“极其准确”地从书包里拿出数学课本。(体会“极其准确”的难度)

 ②安静为什么能够极其准确的伸向月季花?从课文当中找一找。

 明确: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句子三:“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板书:拢住)

 ①同学们你们有捉过蝴蝶吗?蝴蝶好捉吗?为什么安静却能够捉住蝴蝶?

 明确:因为整天在花丛中流连,对这里的花虫十分熟悉,虽然眼睛看不到,但是心灵却能够感受到。

 ②作者为什么用“拢住”而不用“捉住”?

 明确:拢住有轻轻地的感觉,体现安静对于生命的热爱。

 句子四:“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板书:张望)

 ①安静看不到却为什么能张望呢?

 明确:她虽然眼睛看不到,她的心灵却能够感受到,她在张望生命的美好,看出安静对自由飞翔的向往、生命的热爱。

 3.安静能够创造奇迹,是因为她整天在花园中流连,对这里非常熟悉,可是对于盲人来说走路都很困难可安静为什么要整天来花园呢?(指定学生答)

 明确:是因为安静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才到花园中来感受生活和生命的美好。(板书: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4.当作者看到这一切时他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明确:“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从安静身上作者感受到了这位盲童对于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因此有感而发:每一个人都拥有生活的权利,无论你是否拥有健全的体魄,只要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就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精彩人生。

 (四)拓展延伸

 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让同学交流听完歌曲的感受,并分享贝多芬的事迹。

 (体会生命的力量,以及贝多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热爱。)

 (五)小结作业

 小结:带着自己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悟,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作业:课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整理资料,并合作办一次墙报,下节课进行墙报展评。

 五、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触摸春天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流畅、灵性、扑闪、概念、弧线、飞翔、缤纷、花繁叶茂、磕磕绊绊、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鼓励学生用想象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教学环节

 一、角色转换,揭示课题

 1、角色转换:

 生闭上眼睛,体会盲人的世界是怎样的。

 2、导入揭题(板书:触摸春天)

 3、由题设问:

 初次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想到些什么?

 4、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触摸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的感受。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安静)

 三、自读自悟,理解词语

 1、默读课文,边读边注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寻找小伙伴帮助解答。

 2、全班交流,解决字词。

 3、文中的盲童安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合作研读,深入体验

 1、默读课文,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

 2、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根据学生发言指导学生深入体验情感:

 ⑴ 安静闻花香:

 ① 读句子。

 ② 说感受。

 ③ 朗读感悟。

 相机板书:鼻子、闻、花香

 ⑵ 安静拢蝴蝶:

 ① 理解奇迹,为什么说是奇迹?

 ② 朗读体会安静此时的心情。

 相机板书:双手、拢、蝴蝶

 ⑶ 安静放蝴蝶:

 ① 安静为什么放蝴蝶?

 ② 放蝴蝶的一瞬间,安静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③ 蝴蝶飞走了,安静仿佛看到了什么?

 ④ 朗读感悟。

 相机板书:心灵想、弧线

 五、品评人物,升华情感

 1、再次引导学生理解课题中触摸的含义。

 2、这时,你对安静又有了什么新的印象?

 3、你想对安静说些什么?

 相机板书:热爱生命、创造世界

 六、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热爱生活

 创造世界

 一、设计意图

 该板书设计统领全文,层层递进,揭示了课文的主题思想与内在联系,有梯度地呈现出盲童安静触摸春天的全过程。能够引导学生感悟安静的心灵,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激励学生去触摸世界,创造世界。同时穿插形象生动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把握课文主旨。

 二、使用步骤和方法

 揭示课题时同时板书触摸春天,初知课文大意后找出文中的主人公安静,并贴安静的。让学生明白文中触摸春天的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

 在合作研读、深入体验的环节中,逐步体验安静分别用怎样的方式触摸春天。在课文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以及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的句子中,首先引发学生思考:安静触摸到了什么?通过什么方式触摸到的?通过朗读,可以感受到安静是鼻子闻花香。此时,板书:鼻子、闻,并贴花的。紧接着,在第三自然段中,安静又触摸到了什么?她第二次触摸取的是什么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到安静用双手拢蝴蝶后,相机板书:双手 拢,并贴蝴蝶的。最后则是本篇课文的重点,她第三次触摸到了什么?弧线通过什么方式触摸的?在安静放飞蝴蝶的一瞬间上升为用心灵去触摸弧线,触摸春天。这时,让学生感悟到其实心灵就是安静的眼睛。在朗读第四自然段的重点句子时,主要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去感悟,去体会。

 在课文的末尾,引导学生进行认识与感情的升华。安静虽然双目失明,但她用自己的其它感官在触摸春天,最主要的是她借助想象的翅膀,创造一个缤纷美丽的世界。这就是一个盲童的心灵世界。最后板书:热爱生命,创造世界。

小学语文触摸春天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为重点,在朗读中感悟语言,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揭示的道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教学步骤

 一、叩解课题,引入情境

 1.板书“春天”看到这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生描述春天)

 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主人公安静是怎样感受春天的,添上“触摸”两个字,读课题。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讲了什么?

 2.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用书中的一句话回答。

 3.生回答后,课件出示文字“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有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学生齐读。

 4.教师引导:安静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但她却着实地触摸到了春天,她心中的春天和我们的春天一样丰富。她做到了一个明眼人所做到的一切,甚至还做到了我们明眼人做不到的。如果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安静所创造的就是什么?(随学生回答板书:奇迹)

 5、教师小结:你是从哪知道她创造的是奇迹?我们找出文中的相关句子,进而更深刻地感悟这个深刻地道理。

 三、品读语言,感悟奇迹

 1、在这个春天的早晨,我们都看到了哪些奇迹的发生?从中你感悟到安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

 2、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重点出示以下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每一位学生认真揣摩,然后再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句子的理解,体会“这真是一个奇迹呀!”。

 教师适时点拨,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

 (1) “安静在花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A、说说看,你为什么认为这是一个奇迹呢?

 B、读这句话。根据学生的朗读提问:这可不是一般的流畅——很;不是没有磕磕绊绊,而是——没有一点儿;多么不可思议啊,创造奇迹的是个盲童。

小学语文触摸春天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3.体会盲童对生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一、自读课文

 二、品评人物,深化认识

 说说通过仔细阅读,你对盲女孩安静有了怎样的认识,或者说一说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研读语句,深化感悟

 1.明确研读内容:上节课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交流了感悟,这篇课文有许多词句含义深刻,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这样的词句,并认真揣摩言外之意。

 2.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研读结果。

 3.全班交流,教师点播使学生理解引向深入。

 4.总结理解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课文之后,有什么收获?

 2.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用心灵触摸到。海伦.凯勒说:“世界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下面请同学们自渎“阅读链接”中的内容。

 3.班交流:“我”在树林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4.同学们谈一谈对海伦凯勒的认识和了解

 五、布置作业,课下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

 2.课下阅读《如给我三天光明》,写读后感想。

 教后记:学生能体会盲童对生命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小学语文触摸春天教学设计5

 一、导入

 1、听写生字:流畅、一瞬间、拢住、奇迹、缤纷世界

 2、校对:用这几个词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对于一个年仅八岁的盲童来说,真是一个(奇迹)呀同学们让我们再用心的读读课文,找一找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这些奇迹?划出来,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二、学文

 1、(1)“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

 师:再仔细读读这句话,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个奇迹?

 抓“穿梭,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师:这一切对于一个盲人来说,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请你读读这句话。

 师;她为什么能走得这么流畅?

 (2)出示:“春天来了,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师:从“整天”你读懂了什么?

 把你的体会送到这段话中,读

 师渲染:早上……中午……晚上……安静一直在花香中流连。

 师: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一个女孩?

 齐读第二段

 过渡:因为她整天在花香中流连,所以——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还从哪儿感受到这是个奇迹?

 2、出示:“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粘着露珠的月季花。”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知指导读

 (2)师:我也和你们一样惊讶,引读——我几乎要喊出来,因为那朵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花蝴蝶。

 3、出示“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1)再去读读,哪些词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把它们圈出来。

 (2)交流

 抓“竟然”,谈体会,读好第一句。

 抓“神奇的灵性”理解,连读这两句话。

 (3)体验:师:是啊,太不可思议了,安静竟然拢住了一只蝴蝶,她的手指悄然合拢,用触摸去感受蝴蝶五彩斑斓的翅膀,让我们也体验一下安静的感受,同学们静静的,在静静的,闭上眼睛,伸出手随着安静一起做动作、一起去触摸,一起去体验……(媒体播放配乐朗读)

 (4)师:睁开眼睛,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

 师:是啊,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安静的手中扑腾着、挣扎着,让安静强烈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同学们说的太美了,来让我们把这种美好读出来,自己先练练

 4、出示整段文字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手指尖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1)生练读

 (2)生配乐朗读。配乐齐读

 5.出示“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1)师: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抓“张望”。

 师:“张望”这词有没有问题?安静是个盲童,她怎么会张望?我又觉得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蝴蝶飞走了,它是怎样飞的,飞向何方,这些安静一无所知,她多么想亲眼看到啊。

 师:你体会得真好!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体会和感受读好这段话。读出期望、盼望

 师生合作读(在春天的'深处——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2)出示:海伦凯勒曾说:“人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特殊的内在视觉,那可能看的更真实,那就是用心看世界。”

 6、体验朗读

 (1)你们觉得此时此刻的安静望到了什么?

 (2)美美地读好: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3)师:是啊,多姿多彩的春天,一个绚丽的世界都在安静美好的心里。

 齐读第六段

 三、升华

 1、盲女孩安静虽然没能用眼睛去看这个绚烂的春天,但她却用自己的心去触摸春天,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这一切也深深地感动着我。读

 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2、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像安静这样创造美好生活的人,你都知道谁?

 师补充资料,媒体出示:邰丽华、桑兰等人的资料。

 师:刚才我么都在交流一些身残志坚的事例,还有谁也在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还有我们这些平凡的健康人。

 他们这些人都在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句话: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师:是啊,无论你是健康还是残疾,无论你是老人还是小孩,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让我们记住: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3、师小节:与这些身残志坚的人相比,我们我们是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珍惜生命。 让我们用心去——触摸春天,让我们用心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师指板书)

小学语文触摸春天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注,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怎样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缺少体验。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所表达的情感,可以结合思考练习题重点来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谁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描述一下心目中的春天?从同学们的描述中,可以知道大家大多是用视觉来感受这迷人的春光的。同学们是否想过,那些失明的盲人心中的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他们是用什么方式去感受春天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盲童安静的世界。

 2、齐读课题。

 二、复习课文,导入

 1、检查生词:

 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复习一些生词。

 2、说说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课件,谈谈对盲童安静的印象。(你感觉到安静是个怎样的孩子)

 2、作者写安静的故事,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的道理?请快速流览课文,用_______ 画出来。

 3、自主学习:

 (师:盲童安静凭着那神奇的灵性创造了奇迹,这奇迹震撼了作者。)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用_____把句子画出来,并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边写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

 读句子、说体会。

 5、品读句子,交流体会:

 ⑴ 请同学们读一读感受深刻的句子,然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⑵ 指导朗读句子。

 ⑶ 发挥想象:

 ① 请同学们起立闭上眼睛,让我们再次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配乐范读)当安静拢住蝴蝶时,心情是怎样的?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小结:蝴蝶被安静神奇的灵性所慑服,我们也被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所震撼。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 当安静张开手指,放飞蝴蝶,仰头张望时,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6、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失明的安静就是用这样触摸的方式去感受美好的春光,而作者也从安静的身上触摸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力,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出示中心句子)

 7、同学们,通过安静的故事,你们是怎样理解这个句子?

 四、总结收获,升华情感

 小结: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够用心灵触摸到。著名的盲人作家海伦.凯勒曾说: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

 五、布置作业,课下延伸

 1、课后阅读海伦.凯勒的著作《如给我三天光明》,写读后感想。

 2、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9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二小是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光荣牺牲的小英雄。教育学生热爱小英雄,学习小英雄。

 教学重点

 重点是通过课文学习,知道小英雄王二小是如何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的。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记本课生字。

 难点是有些词语学生不容易理解。

 课前准备

 1、挂图或投影片。

 2、生字词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八路》讲的是一个勇敢的、爱学习的小八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讲儿童团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的课文。

 你们知道什么是儿童团吗老师告诉你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在解放区建立的少年儿童的组织,叫儿童团。参加儿童团的孩子叫儿童团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儿童团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要看清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学生注意“王”的韵母是后鼻音。“常”的声母是翘舌音,韵母是后鼻音。“军”、“前”、“面”三个字的韵母都是前鼻音。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和指导长句子的停顿。

 四、教师范读:(或放朗读课文的录音)

 讨论:

 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只要意思大体上说正确就行。)

 五、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2、出示投影片(或挂图)。提问:

 王二小正在干什么?

 (板书:放牛、放哨)

 理解“放哨”。

 3、“放牛”和“放哨”两件事同时做,书上用了什么词把它们连起来(用“一边……一边……”连起来。王二小又放牛又放哨,两件事同时做。这么做不耽误放牛,更重要的是借放牛做掩护,帮助八路军放哨,监视敌情。)

 4、指导朗读:

 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要读出赞扬的语气。

 5、轻声自由读第2自然段:

 讨论:

 敌人为什么叫王二小带路(敌人走到山口迷了路,敌人以为王二小是个放牛娃,而不知道他是给八路军放哨。)

 结合学生看过的片,理解“扫荡”。

 6、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

 7、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着重提示理解如下几个问题:

 ⑴ 哪个词语最能体现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精神(“顺从”是听从的意思。“装着顺从”是装听从。这是为了让敌人想念他。这样就能把敌人带进八路军埋伏圈,然后消灭掉。)

 ⑵ “埋伏圈”是指周围有八路边埋伏的地方。“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说明周围都是八路军,敌人被包围了。

 ⑶ 为什么称王二小是小英雄(他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而光荣牺牲了,所以称他是小英雄。)

 8、指导朗读:

 “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加点的词要重读。要表现出王二小暗中喜悦的心情。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了……”要读得低沉,表达出沉痛、惋惜的心情。

 9、齐读第5自然段,要读出八路军取得战斗胜利喜悦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齐读、指名读)

 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委、补”等8个生字,会写“员、青”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自己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愿意为他人服务。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

 教学设想

 本课识字量不大,可以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用交流读与评价读相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识字。“我选我”,这是多么简单的三个字。但是说出这句话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小学生,“我选我”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选劳动委员这件事情本身。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自己要有信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质疑,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畅所欲言。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小组分自然段朗读。

 4、全班齐读。

 三、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想一想,“我选我”这句话是谁说的?我选我干什么?

 2、再自由读课文,告诉大家自己读懂了什么?

 3、指导有感情朗读。

 4、讨论交流:

 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

 ⑴自由发言。

 ⑵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进一步体会。

 四、创造性的演读课文

 1、师生表演。

 2、小组内表演。

 3、各组推选优秀“老师”、“王宁”上台表演。

 五、认读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已经和生字成为好朋友的大声叫出朋友的名字。

 2、找一找:

 师出示生字卡片,生从文中找出它的朋友,并叫出他们的名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带有生字的短文,引导学生读一读,巩固生字。

 二、读课文,回忆课文内容

 1、齐读课文。

 2、发表见解:你认为王宁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三、找优点

 1、小组内互相说说同学的优点。

 2、集体交流。

 3、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优点。

 4、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因此,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

 四、句子训练

 1、课件出示:

 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

 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是李小青。

 2、学生练习读。

 3、仿照例子说句子:

 课件出示:

 刘爽是我的好朋友。

 小明是我的同桌。

 4、学生练习。

 五、学写生字

 1、小组讨论课后“我会写”中的生字,应该怎样写才能写得漂亮一些。

 2、集体交流,互相提醒,教师范写点拨。

 3、学生描红仿写。

 板书设计

 爱劳动

 王宁有礼貌我选我

 关心集体

 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较感兴趣。识字放在熟读课文之后,学生掌握较好。在指导学生感悟课文时,也是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从效果上看,二年级的孩子对课文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还应适当进行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从课文延伸到实际生活,让学生发现自己以及别人的优点,增强自信心。课后的读读说说,在读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有的同学有时会出错,应多加练习。

 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1、体会人物的心情。

 2、课前进行一个词语积累的`训练:我们要描写优美景物时常常要用到一些好的词语,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老师说一个,大家认真听,微微清风,谁能像我这样也这样说几个词语,教师板书。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一段情,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有一个故事世代久远却历久弥新,成为歌颂友谊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是继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之后与文言文的又一次亲密接触。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喜欢文言文,为自己的文学积累加上更加厚重的一笔。

 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2、谁能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3、伯牙绝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是何魅力让它流传千古仍能动人心弦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4、指名读文,指导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教师做范读。读好语气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已经读通了文章,接下来,就要读懂文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结合注释、工具书、讨论交流等)学生自学,然后进行交流。

 2、都读懂了吗?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⑴通过解题,让学生理解“绝弦”的本意和变通的含义。学会因文而异,理解词语,不机械翻译。

 ⑵“善”的含义,理解在文言文中同字不同意的情况,具体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善哉”可以怎么理解?体会表示赞叹的作用。

 ⑶理解2、3句,谈出各自不同的体会,说自己的理解,具体体会“善鼓琴、善听”。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利用课前练习积累的词语进行仿句训练,体会语气。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伯牙,子期,进行仿句训练。深化“善鼓琴、善听”。通过“若、似”理解文言文中同意不同字的情况。

 ⑷想伯牙听到的他人的赞美和子期的赞美又和不同,进而深一层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想象伯牙无知音时的痛苦和遇知音时的兴奋。

 ⑸再读课文,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体会知音含义。感受知音难求,二人互为知音。

 ⑹通过“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伯牙丧友之痛。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如何破琴,如何绝弦?感受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的心情。再扣课题。

 三、拓展内容,深化情感

 明代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是在江边相识。当时,伯牙在船上鼓琴,子期在岸边听见,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二人从此成为知音。无奈,月由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子期死后,伯牙曾到子期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鼓琴,子期听琴的情景──写下了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学习两首古诗,领悟诗意,做到感情朗诵、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谁能把自己喜欢的诗歌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新的古诗。(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两首古诗的作者是(李白、杜甫)。你们对李白、杜甫有哪些了解?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借助拼音自读诗,遇到难读的字可问老师、同学。

 2.同桌互读生字、诗歌,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3、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卡,学生自愿上台认读生字,并当小老师教读。

 4、开火车读生字。

 5、你们发现这四个生字有什么特点?

 (庐和炉相似,字音相同,都有户字,偏旁不同。瀑与水有关,是三点水,右边是暴字。)

 6.抽生读诗,其他生评议。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7、齐读诗,想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

 8、借助图画和自己的想象,小组内交流读懂的词、诗句的意思。师随机指导。

 (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远望香炉峰,在阳光照耀下,峰顶烟雾袅绕升腾;瀑布飞流而下,像条大河在山前高挂。生紫烟的“生”字,给人以动感,再有一道瀑布的照应,景象奇特非凡。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是写瀑布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景象。诗人想象它好像是从高高的天空飞落下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

 9、小组代表交流理解了的诗句意思。

 10、质疑,提出没理解的词。释疑。

 如:生——升腾、升起。

 川——河流。

 紫烟——紫色的云雾。

 疑——可能、好象。

 11、理解了诗意后,你有何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配乐)

 12、抽生读,评议。比赛读。齐读。

 13、练习背诵。

 三、学习《绝句》

 1、自读诗,把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小老师教读。

 (注意:岭是边音、后鼻韵、三声。)

 3、开火车读。

 4、同桌检测读。

 5、抽生读诗。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6、齐读。

 7、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诗。(可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唱一唱等。)

 8、交流自学情况。

 (我通过读,知道了第一、二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春光明媚,一对黄鹂欢唱于浓浓翠绿的柳枝上;水光云影,一行白鹭展翅飞翔于蓝蓝的天空。诗中写了两种鸟、两个背景,据说,这种鸟能给家园带来喜庆、祥和的气氛。第三、四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诗人从窗口望去,西山绵亘,白雪皑皑。而在门前不远的江岸边,停靠着等待远航东吴的大船。这两句,一写千年雪之山镶嵌在窗口,一写行万里之航船停泊在门前江中。)

 (我通过画明白了《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田野风光,表达了诗人安适愉快的心情。)

 9、抽生读、唱、说、画,评议谁学得最好?

 10、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配乐)

 11、齐朗诵

 12、练习背诵。

 拓展训练

 1.背两首古诗

 2.回家搜集古诗,背一背。

 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8个会认字,会写9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在微风吹动下,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养成仔细观察和敢于想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课文,正确认读会认字和正确书写会写字。

 2、难点:从读中领悟风来了时周围的情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谜语,想猜猜吗?(课件出示:谜语)有个小娃娃,真是没礼貌。

 见到小树摇一摇,吓得树叶哇哇叫。

 见到小花逗一逗,摘去她的太阳帽。

 师:我来读,你来猜,看看谁最聪明?

 师:这个小娃娃是谁呢?

 生:风

 师:你们猜对了,(课件:揭示谜底)

 (设计意图:学生都很喜欢猜谜语,谜语导入会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热情,让学生了解风的特点,带着好奇心学文。)

 师:同学们你们有谁见过风吗?(指名回答)

 生:在树叶动的时候我知道风来了。

 师:恩,你看到的是风使事物发生的变化。你见过风是什么样子的吗?生齐说:没见过。

 师:风是这样的神奇,看不见,摸不到,但是有些同学却能感受到它的到来。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7课《风》,去看看叶圣陶爷爷笔下的风是什么样子的?(板书课题)指导“风”字书写的笔顺。第二笔是横斜钩。里面先写撇后写点。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请同学们将书打开翻到第45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认字表里的字在文中都组了哪些词?在文中圈画出来,并大声地读一读你所画的词和词语所在的句子。(设计意图:语言文字的学习要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为运用语言文字做好铺垫。)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都画了哪些词?

 生:见过 和 但是 知道 波纹 在哪儿 游戏

 师:现在老师把生词宝宝请出来了你还认识吗?(课件出示:生词)生:认识。

 师:谁愿意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

 生读

 师:见过的过在这里要读轻声,请大家跟老师来读“见过”。“哪”这个字念nǎ,但是后面加上一个儿,就要发儿化韵了读nǎr,跟老师再来读一读.师领读,学生跟读.

 师:把生词中的字宝宝请出来了你还认识吗?请同学们以小组开火车的形式来读。

 师:谁愿意来区分一下这三个字(课件出示:到、道、倒)

 生:第一个道是到处的到,第二个道是道路的道,第三个倒是倒垃圾的倒。师:同意吗?很好,他是用组词的方式来区分同音字的。

 师:这两个字怎样区分?(和、合),谁愿意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家呢?课件出示:1和2合

 ( )作 ( )并

 ( )平 我( )你

 生:汇报

 师:不难看出,第一个和不但可以表示和睦、和谐的意思,还可以起到连接的作用,比如我和你,你和他,除了人以外还可以连接什么?

 生:铅笔和橡皮。

 生:桌子和椅子。

 生:?

 师:你们可真聪明。那么第二个合则是表示结合到一起的意思,看来我们只有理解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运用汉字。

 二、课文分析

 师:看来,这些生字宝宝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了,现在把他们送回到文中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将课文读得更好了!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首小诗共有几小结,标一标自然段的序号。

 师:谁愿意来说说,这篇小诗歌共几小结?

 生:三小结

 师:现在老师想请三名学生分别来读一读这三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一想你是从哪里知道风来了。

 (设计意图:学文要从整体入手,所以要让学生读整篇文章)

 生:分小节读文。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风来了。

 生:树叶颤动、河水起波纹、花儿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了。

 师相机板书:树叶颤动、河水起波纹、花儿点头。

 师: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第一小节,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此时的风是什么样的风?

 生:大风

 师:说说理由?

 生:课文中插图里的大树都被吹弯了。

 师:你观察得很细致,不过这里的插图为了让大家更明显地看到风,画得比较夸张,可能误导了你,快让我们来看看课文,里面的词语会给你一些提示。生:我认为是小风。

 师:小风其实就是微风,你从哪看出是微风?

 生:颤动,

 师:颤动就是只微微地振动,老师手里拿了一张纸,吹气,大口气吹纸飞起来了,而轻轻吹纸师微微抖动,同学们这就是颤动,所以此时吹过的是微风,谁愿意读一读试着读出微风吹过树叶颤动的样子?

 生读

 师:我没有感受到树叶颤动。同学们微微的颤动,风吹得很轻,我们要把“颤动”读得轻一点。谁还愿意来读?

 生读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微风吹过,大树抖动着他的枝叶,仿佛在空中舞蹈,多美啊?现在谁愿意想象着来读,读出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