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散文欣赏 散文欣赏
荷花淀教案免费_荷花淀教案
tamoadmin 2024-08-28 人已围观
简介1.《哦,香雪》教案 第三课时2.荷花教案3.《荷花淀》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并分析其主要性格特点。4.孙犁 荷花淀的摘记5.高中课本《荷花淀》水生嫂对话改写6.《荷花淀》的原文7.荷花淀的主要情节8.初三语文《外国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运用的?意识流?表现手法; 2、体会本文放射性的结构特点;品味?把平淡的事物表述得饶有趣味?的语言特色;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
1.《哦,香雪》教案 第三课时
2.荷花教案
3.《荷花淀》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并分析其主要性格特点。
4.孙犁 荷花淀的摘记
5.高中课本《荷花淀》水生嫂对话改写
6.《荷花淀》的原文
7.荷花淀的主要情节
8.初三语文《外国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运用的?意识流?表现手法;
2、体会本文放射性的结构特点;品味?把平淡的事物表述得饶有趣味?的语言特色;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表现出的新旧冲突、社会转变的鲜明的时代特点。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
结合意识流的特点,体会本文放射性的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
教师展示?意识流?、?意识流?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自行阅读,体会本文放射性的结构特点及反映的主题;结合课后练习,通过讨论,品味语言特色,启发学生写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操作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学习诗化《荷花淀》,我们了解到并非每篇都可以按照写实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去品读,因为也有不同形态,侧重点不同,对一篇的解读也不同。《春之声》就是一篇需要我们换种思维品读的短篇。
二、解题:
1、作者王蒙:当代作家,曾任中国文化部部长,同时也是一个作家、文化活动家。河北南皮人,1934年10月生于北平。
1953年,19岁的王蒙写出了他的处女作长篇《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这篇成为5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此外,王蒙还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的《夜的眼》、《海的梦》、《春之声》《风筝飘带》和《布礼》等,被文坛称为王蒙的?集束手榴弹?。
(简单介绍即可,在必修四里还将接触他的文章)
2、导读(一):王蒙被称为?最新文艺思潮的.代表作家?。而《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代表作,更是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意识流的开山之作。
这种意识流给新时期的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冲破了传统观念,为创作在艺术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3、导读(二):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是把思想比作一股流水的概念和?意识汇流?的观念。它把人类心理活动中象流水一样活动着的意识的客观状态,比喻为一个生动的形象。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 。
意识流通常借助自由联想来完成叙事内容的转换,因此它们往往打破传统正常的时空次序,而出现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大跨度的跳跃。人物心理、思绪的飘忽变幻,情节段落的交叉拼接,现实情景、感觉印象以及回忆、向往等的交织叠合,象征性意象及心理独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叙事显得扑朔迷离。
意识流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意识流中使用最多的技法是直接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无所不知的描写和戏性独白。
三、请同学们结合提示以及刚才的导读,整体把握,梳理结构。
1、?意识流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为中心,?请快速阅读,找出这一正在进行的。(提示:时间、地点、环境、人物)
明确: 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春节回乡途中,身处闷罐车厢,?意识?流动。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传达出?春的旋律?,表现了新时期新转机的主题。
2、岳之峰身处闷罐车厢,?意识?流动并非是自己空想得来,而是?通过触发物的引发?,请再次阅读,划出这些触发物,看看它们引发了人物怎样的联想。(可任选一段,交流讨论)
幻灯片:岳之峰 过去
罐子车 大空间 中国外国 社会生活
城市农村 的新转机
(现在) 未来
社会生活剪影
人民的欲望
结 构 梳 理
3、小结:《春之声》的表现手法
的主题是?歌唱生活中的新转机?,但不重塑造人物性格,不重故事情节叙述,不按正常时空顺序。他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但又不是西方纯粹的?意识流?。用的?放射性?结构有一个端点,就是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殊环境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主要写时空切换中,外界世界作用于主人公内心所引起的联想和心理状态,并以此来表现主题。
四、难点分析:
问:火车上的歌曲《春之声》是一个巧合还是必然,那么在这里又有什么含义呢?
明确:火车上的歌曲《春之声》用在这里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它比喻祖国的春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未来的无限希望和憧憬!
五、精华赏析:独特的语言
请仔细品味课本第95页?思考、探究?第三题的语句。想想这种?把平淡的事物表述得饶有趣味?,对自己的写作有何启发。
1、 尘土和纸烟的雾气中出现了旱烟叶还有南瓜的香味哩!
提示:奇特的比喻,使平常的描写生动且有回味。
2、 黑压压的人头,压迫得白雪不白,冬青也不绿了。
提示:巧妙的夸张
3、 他小跑着离开了故宫把他拉下去哩!
提示:联想奇特,幽默有趣
4、 她说得挺带劲,每吐出一个字就像拧紧了一个螺母。
提示:比喻独到
5、 岳之峰不由得也摸了摸自己携带的两个旅行包一切都健在无恙。
提示:风趣独特,超越日常思维
6、 闷罐子车正随着这春天的旋律而轻轻地摇摆着,醺醺地陶醉着,袅袅地前行着。
提示:叠词的运用,富有音韵美;拟人运用恰当传神。
文中还有一些语言读来也很美,请自己再找找,并把结果与同桌分享。
(过长,又是意识流,学生恐怕很难读懂。不妨重点放在品味语言上。)
六、作业:
1、 结合课后练习,预习科学小品文《说数》,在文中找出生字生词并注音。
完成《第二教材》(《春之声》)基础题、能力题、阅读题。
《哦,香雪》教案 第三课时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关键的部分,因此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十分关键。本文从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今国内外新进教学理念出发,从导入课文、素读、合作学习、有效提问等几个角度阐释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旨在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了解更多教育资讯,百度一下英盛观察。
现今的阅读方式诸如社会发展一般,是快餐式的阅读时代。,广告,**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纯文学的书籍备受冷落。学生不会阅读,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和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大关系。张志公先生曾说:“阅读不仅是学习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知识。它还将影响到人类社会现实的未来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①道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改革的迫切性。
新课标中对阅读鉴赏重要性的解读涉猎很多。首先是对阅读鉴赏性质的定义:“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受,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阅读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性情,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②可见,阅读教学的承载作用是极大的。下面笔者就此谈谈看法。
一.精致简短的导入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作用,形成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要教师在授课的第一部分就要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强化,使其产生积极反应。下面是同课异构教学《蛮子大妈》中两段不同的导入。
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短篇巨匠莫泊桑写的《蛮子大妈》,讲述的是平淡无奇的普通人由于战争而导致了的性格的裂变,从而干出了惊人壮举。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这篇。
2.他是世界短篇巨匠。他只活了43岁,就英年早逝。他在短暂的生命里,共写了36部长篇,350多篇中短篇。他是我们中学语文所选作品最多的外国作家。世界文豪屠格涅夫认为他是19世纪末法国文坛上最卓越的天才。托尔斯泰认为他的具有“形式的美感”和鲜明的爱憎。左拉,伟大的左拉,用一个伟大的病句来表达对他的崇敬。他的作品“无限的,丰富多彩,无不精彩绝妙,令人叹为观止”。甚至连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也不例外,对于他,我们应该脱帽致敬。他就是法国一代文豪――莫泊桑。
从这两个教学导入设计来看。第一个是常规导入,导入中介绍了作家,作品及故事梗概,要素具备却平淡普通。第二个王老师先用三个排比句介绍了作者的生命,创作与作品。接着又用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左拉,恩格斯对他的评价层层深入,却不点出作者是谁,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被激发。我们看到的第二个教案的设计者具有扎实的文学素养和巧妙的设计。
二.传统阅读的回归――素读
素读,是日本人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法的定义,即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强调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反复朗读。由此观之,我们可以看到素读法的几个特点:不求甚解、反复朗读、强调记忆。日本右脑开发专家七田真曾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学法。犹太教育培养出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③可见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有科学依据的。
中学语文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这是新课标对传统阅读教学的回归与继承。现今语文课堂上也出现了变化即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读课文,但流于形式,由于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师并没有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品味课文,理解课文,读便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课堂上的学生只有在回答课文时才会出声,因此,“素读”在这个时机提出来是相当及时的。
三.有效组织――合作学习
教师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关键。新课标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合作学习作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组织形式在中学语文课堂得到广泛运用。但现今的语文课堂,“伪合作”现象屡见不鲜,教师组织学生组成四到六人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但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要求学生停止讨论或学生讨论时,教师并没有给各小组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不能及时的掌握学生的讨论动态,甚至有的学生讨论明显偏离主题。合作学习变成了乱哄哄的讨论,合作学习的意思荡然无存,形成这种“伪合作”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1)对合作学习的概念没有准确理解。我国学者于20世纪九十年代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准确的定义“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动态因素都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人力,因而强调所有动态因素之间的共同互助合作,即师生互动合作,生生互动合作,师师互动合作。由此在课堂信息交流网络上体现出纵横交错的多维立体特征。”④由此可以看到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活动。合作教学不仅强调生生合作,也强调师生合作,教师不是合作学习的局外人,而是参与者。(2)对合作教学形式的误解。国外合作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因此教师在效仿的同时,只仿其形式,而未见其本质。目前国外的合作学习形式有切块拼接、共学式、小组调查。尽管形式多样,我们可以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即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小组目标、学生明确个人责任、每位学生有均等成功的机会、小组与小组之间要展开竞争、4到6人的异质小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现今我们合作学习的误区,虽然我们有明确的合作目标,但小组异质与否、学生目标与个人责任明确与否、小组之间是否展开竞争。由此可知,我们中学语文课堂的合作学习与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还有一段距离。
要改变这种伪合作的现状。教师自身应当对合作学习的概念和特征进行准确界定,同时也应当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本土化的合作学习方式。一些一线教师也对合作教学进行了有效地探索。如江阴市璜土中学的徐伟老师创造的“非指导性”教学法范例。他在教授《荷花淀》时用了如下几个步骤:学生自读、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成果共享等几个重要步骤。整节课中学生们进行了积极主动的参与,我们可以发现徐老师这节课的一些特点即教师不是直接教学生学习而仅仅是促进学生学习,不难看出,徐老师的每一步都是紧凑的,相扣的,也是有充分地理论根据的。考夫卡在其动力“群体论”中提出“群体的本质就是导致群体成为一个动力群体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在这个动力整体中,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成员之间的紧张的内在状态能激励群体达到共同的预期的目的。”⑤而教师如恰到好处的利用这样一个动力群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从而改变中国包括整个东亚教学中以追求效率和生产性的阶梯型教学,建立以体验快乐为主的登山型教学,让学生徜徉在葡萄园中,享用葡萄,不酵,带来恩惠,酿成香醇的葡萄园。 四.有效提问,学会与学生对话
在学生经过课前预习和反复对文本进行品读后。教师通过对话与学生共同交流阅读心得,往往一个创意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使得生成的课堂更加精致。因此,怎样提好问题便成为关键。
首先教师应避免提虚问题。虚问题包括高深问题和无效问题。无效问题就是学生自己解读或者一目了然的问题。如在《老王》课文解读中,提出“老王是的还是不幸的?”在文本中作者反复强调老王的种种不幸,视力不好,家境惨淡。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那是一个者对不幸者的愧怍”,学生通过阅读,老王是的还是不幸的早已了然于心。而这个问题既浪费课堂时间又又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因此为无效问题。而这个问题换个说法“那是一个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请思考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后,对文本进行总结归纳,既训练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整合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感知老王生活之艰。而高深问题,是高于学生能力水平的问题,教师导入太深,学生的思维能力却没与达到教师预期的高度,形成学生与教师沟通的障碍。如在分析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时,教师在文本开始便问:“阿Q精神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苦死不得其解,那这个问题即便再有深度也是枉然。
其次,教师提问时应避免单一性,使学生思维不能扩展和发散。教师在提问题时尽量避免对立两极性的词汇出现。是与否、肯定与否定。这种简单而框定学生思维的问题是要尽量避免的,而教师应该多提一些具有发散思维的问题。如在《警察与赞美诗》中,教师提出“你怎样看待苏比用故意犯罪的手段争取到监狱过冬而不愿接受慈善机构的施舍的做法。你是怎样看待苏比‘灵魂的高傲’与‘好逸恶劳’的?这二者同时出现在苏比身上矛盾吗?”该提问既不脱离教材,而又可以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一举兼得。
最后,教师提问时应避免模糊性,具有针对性。有针对性的文本可以解决文本中的教学难点,使教学环节得以继续。在教师讲述《故都的秋》时,将分析视角切入到怎样选材上,问学生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写?为什么要选这些材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出秋蝉,槐树等景物。通过对描写秋蝉等的句子和相关词语进行分析,既而得出了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有强烈的悲剧意识的。这样不仅文章内容线索梳理清晰啦,学生又得出了文本所反映的思想感情。这样的问题具有很大价值。于漪老师在总结自己关于提问的切入点时,提出了六个观点(1)从难以理解的词句上提问题。(2)从文章主旨上提问题。(3)从文章结构艺术上提问题。(4)从写作目的上提问题。(5)从表达方式上提问题。(6)与其他文章做比较,从异同点上提问题。⑥虽然中学语文课本历经改革。这些角度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有效的语文课堂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对文本进行反复品读中进行有创意的文本解读。在综合考虑学情、教材等因素的基础上,做少许预设,而更加注重生成,学会与学生对话,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对教学进行反思,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开遍课堂。
荷花教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品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
一、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
①?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手中的小盒子?。( ?66)
衬托香雪纯洁美好的心灵;引出香雪手中的小盒子,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月亮是这样明净?歌唱?。 (?68)
烘托喜悦心情,揭示了?不怕?的原因。自然引出热爱家乡,渴望改变家乡的感情。
③?月亮好像也暗淡下来?怎么做?。( ?69)
模糊、沉寂的景色烘托内心的犹豫,模糊的思绪,沉静的思考。引出小溪旁的回忆。
④?小溪的歌唱也高昂起来了。(?70)
烘托问题有了答案、特别是想到美好未来时喜悦的心情。
⑤?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71)
渲染可怕的气氛,反衬喜悦,坚强。
⑥?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73)
衬托她路途艰难,步伐沉重。
二、品味清新淡雅的语言
作者凭着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优美的文笔写作,表现独特,语言清新淡雅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读者心里,美不胜收。无论是叙述语言,诸如对火车、台儿沟拟人化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如香雪做生意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对话,写得都很美。
1、研究前五段:对火车、台儿沟拟人化的描绘。
作者是怀着一颗爱心去写的,于是笔下的一切都被赋予了生命。在笔下,天地万物无不多情善感。
?1、台儿沟。?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粗暴。?
拟人,写出闭塞、偏僻。
?2、火车。?勇敢地盘旋?奔去。?
拟人。反映火车进山不容易,暗示台儿沟偏僻;表现现代文明强大的冲击力。
?3、写火车,匆匆而过,不停。台儿沟?贫穷的脊背?。
拟人。闭塞、贫穷。
?4、?小得叫人心疼。就是钢筋铁骨的巨龙在它面前也不能昂首阔步,也不能不停下来。?拟人。
?5、?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是有生命的:?仿佛在同一时记得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
另:?车头那么?吸进肚里。?(?6)
?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像是在抱怨台儿沟的寒冷。?(?58)
在作家蘸满关切柔情的笔下,大山小村质朴而闭塞、纯洁而贫困,多么惹人怜惜!
2、写香雪的心愿得到满足后的文字:对月亮、小溪等描写
?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68) 比喻
?小溪的歌唱?浪花。?(?70) 拟人
?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71)比喻,反衬喜悦,坚强。
?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73) 拟人,衬托她路途艰难,步伐沉重。
这些美妙的想象,都因情意所致。物境、心境和谐统一。
3、品味下列叙事、议论的句子的含义:
①、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五彩缤纷?表明姑娘们对这一分钟的期盼,这里有她们的?喜怒哀乐?,表明她们对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心情是复杂的,既高兴,又伤心,高兴可以每天接触大山以外的现代文明,伤心是不能走出大山,融入现代文明的世界中去。
②、 她和他做买卖故意磨磨蹭蹭,车快开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要是他先把鸡蛋拿走,下次见面时再付钱,那就更够意思了。
?故意磨磨蹭蹭?是因为喜欢,想多待一会,特别是开她玩笑后更有那一点意思了;?更够意思?是说?北京话?对她更好。这里她对?北京话?好,实质上表明她爱?北京话?所代表的现代都市文明。?北京话?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
③、 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生起一种美好的感情。
?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着意刻画香雪的清纯;?美好的感情?是一种非常健康非常纯洁的感情,不会有其他杂质,说明香雪的纯净的美,可以感化别人,使别人的心灵也变得更美好。这是对人物的侧面描写,效果非常好。
④、 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被感动得颤栗?它拟人又双关,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含义丰富。
三、总结特色
这是一篇抒情。是美的,那么它?美?在哪里呢?
?1、美在人物
香雪外表美丽清纯,内心世界更美丽:淳朴自尊,坚毅执着,渴求进取。
2、美在语言
本文笔调清新婉丽,优美纯净,具有诗一样的美。
课后阅读孙犁的《荷花淀》,可以进一步体会富有诗意的抒情。
四、引申
1、文章到这里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设想一下,这些人物在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呢?
?凤娇和北京话跑了
香雪考上北京的学校了
有的人经商了
2、提示:我们在追求所谓的文明即物质,知识的时候,不要失落了人性中那份固有的尊严、真纯和淳朴。
的情感基调是清新、婉丽、优美、纯净的,但并不意味着纤弱、单薄、浅显,相反它寄予了作者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那淳朴、淡远的美果然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是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声中,当人们在疯狂地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这种淳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呢?
附:语言积累
1、字音
皱褶zhě嘟囔dūnng 吮吸shǔn 捂wǔ 怂恿 sǒngyǒng 娇嗔chēn
辗轧niǎn 搡sǎng
2、字形
嗔怪 黯然 挟持 粟米 慎重 谙熟 挟着 颤粟 皱褶 蠕动 熠熠 儒家
3、词义
刻意:用尽心思。
惆怅:伤感,失意。
悸动:因为害怕而心跳得厉害。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通常是不好的事)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荷花淀》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并分析其主要性格特点。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荷花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荷花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学习画荷花、荷叶,并且进行组合画。
2.引导幼儿从荷花的形状、颜色及结构等方面欣赏美丽的荷花,提高审美能力。
3.引发幼儿对荷花的兴趣。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1.有条件的幼儿园可组织幼儿实地观察荷花。
2.幼儿用书,彩色笔或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猜谜:“泥里,顶上一张蓬,浑身一节节,花开满堂红。”这是什么?
二、讲解示范
欣赏幼儿用书上的荷花照片,让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荷花是怎么样的,什么颜色的。根据幼儿发言,适当介绍有关荷花的知识,以加深幼儿的印象:荷花有红、白、黄和粉红等颜色;荷花的果实叫莲蓬;叫莲子,长在花瓣中间。教师分别示范画荷花、荷叶等。
三、幼儿操作
1.先学画一朵荷花,互不遮叠的两张荷叶,再学把莲蓬、叶与叶的遮叠等结合起来画。
2.鼓励幼儿大胆地画出自己看到过的荷花。
四、教师讲评
幼儿互相欣赏同伴的作品。
学习画荷花、荷叶,并自由地组合画面。
小百科:荷花属山龙眼目,莲科,是莲属二种植物的通称。又名莲花、水芙蓉等。是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盾圆形。花期6至9月,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穴内,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或有彩纹、镶边。坚果椭圆形,成卵形。
荷花教案 篇2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体验应该是浪漫独特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因此文学教育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
教学设想:
《荷花淀》是传统名篇,被誉为“诗体”。相对于主题美、情节美、景物美和细节美,作品中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是更大的亮点。我打算通过朗读、品味人物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朗读个性化的语言,把握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赏析人物,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的心灵。
3、尊重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xx年7月,荷花飘香的季节,以“诗体”独步现代文坛的孙犁老人离我们而去了,他虽然去了,但他写的《荷花淀》在中国文学的长廊中至今仍散发着幽幽的清香,万万千千的中学生在这清香中低吟、沉醉,时时升起感情的旋律。今天就让我们撑一艘心灵的小船,向荷花淀深处漫溯,去观赏一下如诗如画的白洋淀风光,去认识几位淳朴、机智、多情的青年妇女,看一看她们在抗日战争时期对丈夫的痴情、对祖国的爱以及她们身上洋溢着的那种蓬勃的人性之美。
二、目标定向:
同学们一定读过不少,能列举几部印象深刻的,并能说出它们的主人公吗?《荷花淀》大家都读过了,你认为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分析和理解的人物,有多把钥匙,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今天我们应该动用哪一把呢?——语言。
三、朗读品味夫妻话别的对话,探究把握水生嫂形象
四、读商议探夫、归途说笑两个片段,领悟以水生嫂为代表的荷花淀妇女群像
五、结束语:
这群朴素得如同淀里随处生长的荷花一般的妇女,她们的心灵像荷花般高洁美好,她们的容貌也一定像荷花般端庄美丽。感谢孙犁,给我们送来了这样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荷花淀的女人们,让我们感受了人情人性的纯美,看到了中国妇女的成长。
六、课外作业:(个性化研读题)
1、《荷花淀》除了语言美、情感美、人物美外,景物美、细节美也很突出,望细读品赏,写一篇读写笔记:评《荷花淀》中景物美或细节美。
2、课后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家孙犁及其创作风格(“荷花淀派”)。
荷花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课文词句的描绘,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仔细观察了荷花的,看到画家笔下的荷花姿态是那么美!通过学习了课文第1自然段,知道荷花的.味是那么清香(板书:闻、清香),吸引了作者迫不及待地去看荷花,那么作者看到的荷花是怎样的呢?(板书:看)美丽的荷花又引起作者哪些想象呢?(板书:想)让我们和作者一同去看看吧!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自由轻声朗读第2、3自然段。
2、用最简单的词概括你所看到的。 板书:叶 花
3、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具体地来说说你看到的荷花、荷叶是什么样的?
(1)出示: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2)具体说说荷叶是什么样的?(出示句子)
a. 哪个词说明荷叶多?(挨挨挤挤)哪个词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碧绿)哪个词说出了荷叶的形状?(大圆盘) 板书:多、绿、大、圆
b.这是一个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c.谁来把你看到的荷叶用朗读告诉大家。
(评价:你看到的荷叶真多、真大、真绿)
d.小结: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荷叶的美丽,其实,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白荷花更美。那么,他是怎样从写荷叶过渡到写荷花的呢?
(3)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a.在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好?(冒)可以换成哪些词呢?(指名说说)(长,钻…)
b.如果你是这荷花,你会怎样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演一演,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冒出来?(为什么冒得这样快?为什么冒得这样慢?为什么心情那么高兴?)(冒得快的可以体会到其蓬勃的生机和急切的心情;冒得慢的可以体会到荷叶的多,钻出来的艰难。)
c.一个“冒”字包含着那么多意思呢!谁能把冒的含义读出来
d.过渡:从这些荷叶中冒出来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
(4)具体说说你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
a.荷花开了不少了,荷花是白色的。
b.千姿百态的荷花,课文写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姿态?
c.作者写了荷花的哪三种不同的姿态?(看)
板书:有的——有的——有的——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初放
“有的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盛开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含苞欲放
指导朗读,这些荷花你喜欢吗?
指导背诵,你能把它们画在脑海中吗?
d.荷花的姿态还有很多呢,结合欣赏不同姿态的荷花。
4、引读第三自然段:这么多白荷花,——。看看这一朵,——,看看那一朵,——。
出示: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句中的“画家”指的是谁?(大自然)表达了作者对美妙神奇的大自然的赞叹!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大画家,我们再来欣赏这一大幅活的画。
(板书:活的画)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二、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过渡:闻着那淡淡的清香,看着那一池姿态各异的白荷花,此时此刻,你的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板书:仿佛
2、让我们一起用心去体会,跟着作者飞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配乐朗诵第四自然段)边听边想。
3你刚才看到了什么?
雪白:表象了荷花颜色的美丽。
翩翩起舞:表现了荷花的动态美。
静静地站在那:表现了荷花的静态美。
多美的荷花呀,连蜻蜓、小鱼都被吸引过来了。想象:还有谁来了?干什么?
4、让我们再一次来美美地回味这一幕吧!师生配乐共读第四自然段。
5、引读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也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婀娜多姿的荷花,想到了自己变成荷花的情景,真是看得津津有味啊。作者怎么能把课文写得那么好呢?(因为作者对荷花充满了喜爱和赞美的感情)
2、你喜欢这些荷花吗?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荷花?出示“荷花,( )!”(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3、荷花被称为“花中君子”,它美丽高洁。古今文人墨客喜爱荷花,留下了大量咏荷的诗文。
4、读读《补充习题》第六题的诗句。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第4、5题。
2、背诵课文。
荷花教案 篇4活动目标:
1、增强快速奔跑和互相追逐的能力。
2、提高动作的反应速度和敏捷性,激发对体育游戏的兴趣。
活动准备: 荷花头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组织幼儿分成六路纵队站好,进行队列练习大圆、小圆、S形走,快走、慢走。
2、小朋友在进行队形练习的时候,要一个跟着一个走,保持队伍整齐。队伍走成一个大圆。
二、基本活动。
1、今天我们要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荷花荷花几时开”,现在老师讲解游戏规则,请小朋友仔细听。老师要选一个小朋友戴上荷花头饰站在圈内,扮演“荷花”,圈上的小朋友边念儿歌边围着“荷花走”当念到“六月荷花朵朵开”的时候,圈上的小朋友就做开花的动作,然后四散跑开,扮演“荷花”的小朋友就要立即去抓,当抓到一个小朋友后,就互换角色,然后游戏重新开始。
2、小朋友你们知道怎么玩了吗?
3、教师再次讲述游戏的重点,只有念到“六月荷花朵朵开”时,圈内的小朋友才能去追,否则游戏停止,在追的过程中,圈上的小朋友要注意躲闪,别让“荷花”抓到自己。
4、现在老师请一组的小朋友来示范游戏的玩法,其他组的小朋友看。
5、组织小部分幼儿示范游戏。
6、小朋友你们知道怎么玩这个游戏了吗?
7、现在我们开始游戏,老师请小朋友分成两队。(并强调游戏的规则,增强幼儿快速奔跑和互相追逐的能力。)一、二、三组的小朋友为一个队,四、五、六组的小朋友为一队。这个队伍的小朋友在这边玩,四、五、六组的小朋友在那边玩。
8、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
9、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都玩得很开心、快乐,小朋友在进行游戏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碰到其他小朋友了。我们再来玩一次游戏!
10、再次组织幼儿进行游戏。
三、放松活动。
1、刚才我们做了游戏,现在我们一起来放松放松。组织幼儿甩甩小手、扭一扭腰,踢踢腿。
2、回到家里小朋友也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玩一玩这个游戏。
荷花教案 篇5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
理解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出“一大幅活的画”的景象;体会作者“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形象展示,通过“自主自学,合作探究”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课题导入
1.猜谜游戏:“美丽小姑娘,立在水中央,身穿白衬衫,绿裙水中漾。”
2.观看《荷花》录像片段,试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画面上美景,引出课文;通过画片简单介绍作者叶圣陶。
3.初读课文:如果有特别喜欢的部分可多读几遍,想想喜欢的理由。
二、自主自学合作探究
(一)自由选读课文有关章节,并说出选读的理由。(可让喜欢同一部分的学生齐读,然后评一评。)
(二)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选择学法:在教师提供的学法库中了解学习的几种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自学。
2.合作交流:组内交流段中最欣赏的语句,说明原因,把自己的体会向全班同学讲解。
3.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出重点语句,通过教师分析句子结构和范读、领读、引读等手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理清文章叙述顺序:在.课件画面的引领下,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叙述的前后顺序,体会文字的优美。
5.指导背诵:根据下列学习提示,背诵文章的这一部分。
先写荷花开了不少____;再写荷叶____;最后写三种荷花:刚开时____,全部绽开时____,未开时____。
6.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教师:荷花的形象是那么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幽浓迷人!荷花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难忘!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这时,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到:师生齐读: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教师:是谁用她温柔的风,温柔的阳光雨露抚摸着大地,滋养着万物生灵,是谁造就了这活生生的美丽的画卷?作者惊叹:
师生齐读: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大自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导读过渡:教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教师的语气、停顿、感情等处理,也可以指出教师的不足之处,说说如果你来朗读,将会怎样处理。
2.全班交流:请喜欢第四自然段的学生谈一谈喜欢的原因,按自己的理解读
孙犁 荷花淀的摘记
这部作品的主要人物是妇女,又以水生嫂为核心。她热爱劳动,有娴熟的劳动技能;她体贴丈夫,温柔细 心;她开明稳重,刚毅勇敢;她关心国家兴亡,最终投身抗日洪流。她不愧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魅力 的典型人物。她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性格有相同之处:热爱劳动,勇于反抗;但又有很大不同:乐观开朗,积 极向上。加之生活在抗日根据地,这使她与祥林嫂的命运大相径庭。与赵树理笔下的小芹相比,虽然生活在同 一时代的同一环境,但水生嫂已不再是为争取个人婚姻自主抗争,而是跻身抗日的行伍,勇敢地肩负起民族存 亡的重荷。即使在孙犁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她也堪称典型。至于文中另外的四位妇女,她们的性格也各具特点 ,这集中反映在“寻夫”部分的对话描写上。
居于次要地位的男人系列,也有主次之分。水生居主导地位。他与父亲有相同之处:思想豁达开通。大敌 当前,没有过多地“惦记”家事,而以国事为重,毅然决然地去干“光荣事情”;他又有别于小队长:幽默感 不强。但内心深处却非常热爱自己的妻儿老小,荷花淀中即使责怪了妻子,也要“把(内装饼干的)纸盒顺手 丢在女人们船上”。
高中课本《荷花淀》水生嫂对话改写
水生他们参军走了。作品接着描写:“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商量着去探望自己的丈夫。“藕断丝连”,是个普通的成语,但用在这里,却非常贴切,它富有地方色彩,富有荷花淀的风味,而且十分准确地表现这些女人对丈夫的怀念。她们凑在一起,就念叨着丈夫,想去看丈夫。但是,她们是在革命根据地的环境中生活,在党的教育下成长的,都积极、上进,自尊心也很强。何况男人刚走两天,她们要明白说出,又感到难为情。因此,就想法给自己找到了借口。有的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有的说:“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虽然都是借口,大家心里也明白,就是心照不宣。这样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她们的藕断丝连,写得活灵活现,充分表现这些青年妇女此时此境的复杂而细致的感情。她们的矜持和害羞,终于敌不过对丈夫的怀念,于是“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是孙犁创作的又一个特点。这就使他的带有浓郁的抒情味道。这里可举出他写劳动、写战斗的例子来分析。 的开头,描写水生女人编席子。作者把这个劳动场面,完全诗化了。请看的头一个自然段: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开头前三句,作者就点出了劳动的时间、空间和对象。像诗的语言一样,简练、动听、优美。它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这里是个劳动场所,但收拾得很干净,而且一切准备工作,都在白天做好了:现在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接下来就写女人的劳动。女人劳动得怎样呢?作者没有直接说出来,他只是写劳动的画面。简单两句话,就把女人编席子的情景完全形象化了:那样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就在她手指上缠绞着,在她怀里跳跃着。缠绞着,跳跃着,这两个动词用得多么好,他不仅把劳动的场面写活了,而且把女人的好手艺,女人的勤快,都有力地描绘出来了。 特别是下面这一段: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你看,本来是在劳动,一下子就变成了“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不是把劳动的场面完全诗化了、美化了吗?“她有时望望淀里”所引起的关于白洋淀雪白世界的描写,不仅让读者看到了完全诗化了的画面,闻到了“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而且还感受到了女人的内心活动。她为什么“有时望望淀里”呢?因为她心里有事: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有回来,她一边劳动,一边在等待丈夫回家。人物的心事,不用一般的叙事的方式来表现,而是通过散文诗的绘画的笔法来描绘,就显得诗意盎然,引人入胜。 再看描写战斗的场面。先看在战斗打响之前,日本人的大船紧追过来的描写: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这个场面写得非常简洁、生动,是一幅十分逼真的画面。描写她们摇的小船飞快:“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驶船“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两个地方用了三个比喻,都是写飞快。打跳的梭鱼是形容船的飞快。织布穿梭,缝衣透针,是形容人物动作的飞快、熟练。这些比喻都用得好,切合当时的情景,也切合妇女的身份。这时只听到“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再用这样的象声词来写声音,真是有声有色,十分生动,从而也反映出这些青年妇女的沉着、勇敢、能干。 她们把船摇进了荷花淀。对荷花淀的几笔描写是这样的:“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完全可以当作散文诗来朗读。这里只有两句话,一句写荷叶,一句写荷花,不但形象逼真,而且寄托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这里是荷叶荷花,也是铜墙铁壁,是监视敌人的哨兵,也就是埋葬敌人的战场。用这样两句话,作为这一部分的收尾,也就暗示最后部分将是一场消灭敌人的战斗。所以这两句话,从文章的结构上说,也很有意义,很有作用。 再看下面描写战斗的场面。作者不是用一般的写法来写战斗,而是用散文诗的笔调来描写。我们常见的写法,总是要比较客观、具体地描写敌我双方打仗的情况。这里却不是这样写,而是通过这些妇女的切身感受和体验来着笔。 作者的笔随着她们的船摇进荷花淀,开始记录当时人物的视觉和听觉:她们看见的是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听见的是“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交火以后,对敌人几乎一句话也没有写。作品正式展开描写的,是妇女所想到的、所听到的、所看到的: 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 这完全是人物的感受。这是一场紧张的战斗,作者却在写“荷花变成人了?”写这群妇女在东张西望,找自己的丈夫。这不是把一场战争完全诗化了吗?它有力地表现这些妇女转惊为喜的紧张、愉快的感情。通过人物的感受和体验来描写,这常常是诗歌的写法,它有利于渲染和加强感情的色彩。 当然,对这场战争也有些客观描写,但只有很少几行文字,显然不是描写的重点。重点却放在打了胜仗、打捞战利品上。这个重点虽是客观描写,但充满着诗情画意,洋溢着人物戏谑的情调和欢乐的气氛,完全可以当成散文诗来阅读。 孙犁的,大多数都是描写冀中一带,尤其是白洋淀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他着重取材于劳动妇女,这是他创作的最大特色,也形成他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这篇来说,本来是写七个青年参军,以及参军后所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按照一般的写法,本来似乎应该以这些参军的青年为主。但作品却着重写了他们的女人。作品对于题材的这种处理,是很值得注意的。我们不能仅从个人的艺术爱好、艺术习惯方面去理解,而是要看得更深一些。在旧社会,劳动妇女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是迫切要求解放的。她们解放到什么程度,常常是我们衡量社会解放的一种标准。因此着重描写妇女的生活和思想,描写她们怎样一步步地站起来参加社会斗争,对于反映解放区人民的生活,反映革命战争在人民精神上所引起的巨大变化,都是很有意义的。所以我们认为孙犁创作中的这一风格和特点,是有着深刻的时代和社会的原因的。《荷花淀》不过五千字的篇幅,但我们从这里却可以清楚地看到根据地的劳动妇女怎样一步步地站起来参加社会斗争,可以清楚地听见她们前进的脚步声。开始,我们看到这些妇女还是带着一般家庭妇女的特点。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原因,她们都守着自己狭隘的家庭,希望丈夫不要离开。但是根据地党的教育,革命战争对每个人的教育,使她们识大体,明大义,她们有积极向上的要求,她们懂得丈夫站在民族的前列是光荣的,应该支持,而不应该由于个人感情和生活的原因而妨碍他们。她们支持丈夫参加抗日战争。后来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们看见打仗,经了风雨,见了世面,知道打仗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用她们自己的话来说:“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这就是说,经历了一次打仗,她们增长了见识,知道男人能做到的,妇女同样也能做到。经历了一次战争,便唤起了妇女的自尊心,唤起了她们相信自己可以同男人一样战斗的思想觉悟。当听到水生批评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时,有个妇女说得好:“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于是,她们成立了队伍。这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敌人来“围剿”时,“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就这样真实地反映了根据地的妇女,怎样由于战争的教育,逐步地打破家庭小圈子,摆脱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女人低男人一头的思想,一步步地站到了社会斗争、民族斗争的行列里。她们以实际行动为中国劳动妇女争了气,为中国人民增了光。 你想,连最没有地位、最受压迫、觉悟较低的妇女也起来了,那么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难道还会远吗?当然是不会远的。所以这篇侧重从妇女方面来反映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的作品,同样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选自《阅读和欣赏·现代文学部分(二)》,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 “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 “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 “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 “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懂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 “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 “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水生的女人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到了马庄,她们不敢到街上去找,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里。亲戚说:你们来的不巧,昨天晚上他们还在这里,半夜里走了,谁也不知开到哪里去。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高兴的意思)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了缰了!” “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那是真的,我们家里住过一些年轻的队伍,一天到晚仰着脖子出来唱,进去唱,我们一辈子也没那么乐过。等他们闲下来没有事了,我就傻想:该低下头了吧。你猜人家干什么?用子在我家影壁上画上许多圆圈圈,一个一个蹲在院子里,托着枪瞄那个,又唱起来了!”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现在你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 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 “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唉呀!日本鬼子,你看那衣裳!” “快摇!” 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了。 大船追的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的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的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声!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 水生追回那个纸盒,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对着荷花淀吆喝: “出来吧,你们!” 好像带着很大的气。 她们只好摇着船出来。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冒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的那是区小队的队长。这个人抹一把脸上的水问她们: “你们干什么来呀?” 水生的女人说: “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 “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小队长开了个玩笑,他说: “你们也没有白来,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可是,任务已经完成,该回去晒晒衣裳了。情况还紧的很!”战士们已经把打捞出来的战利品,全装在他们的小船上, 准备转移。一人摘了一片大荷叶顶在头上,抵挡正午的太阳。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了。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一个个像落水鸡似的。一路走着,因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噘着嘴说: “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 “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可是: “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亩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似的海里。
编辑本段教学教案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即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解题指导 一、这道题主要想引导学生了解情节线索,进而理解的主题。拟小标题,要抓住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来概括。 参考答案:(1)夫妻话别;探亲遇险;上阵杀敌;(2)送夫参军;寻夫遇敌;助夫歼敌。 (3)送夫参军,依依惜别;寻夫遇敌,有惊无险;助夫歼敌,大获全胜:共建联队,努力进步。 二、这篇的语言很有特色。通过具体的语言分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1.(1)水生说:“……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低着头”表现水生嫂的性格,她是一个传统的,很贤惠的农村妇女。她对丈夫是很顺从的。她说:“你总是很积极的。”有一丝嗔怪,但并没有反对丈夫第一个举手报名的意思。 (2)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首先表明不反对丈夫参军,但是“家里怎么办?”表明她对丈夫的依恋。 (3)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水生嫂虽然舍不得丈夫离开自己,但她对丈夫的行为是支持的。水生表明自己知道她的“难处”(实际是她丈夫的依恋),她“鼻子里有些酸”,对丈夫体贴自己的心意感到宽慰。 (4)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呆呆地”表明水生嫂对丈夫离开自己参军感到一时还难以承受。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嗯”“嗯”表现了水生嫂性格的温和、柔顺。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听了丈夫最主要的“嘱咐”,水生嫂流泪了,“流泪”并不表现水生嫂的懦弱,恰恰表现她性格的坚强。“流着泪答应”,是她对丈夫的忠贞的诺言。 2.参见“课文鉴赏说明”。 三、这道题主要让学生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理解人物,要注意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人物。祥林嫂、翠翠和水生嫂同样都是中国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她们的人生道路却完全不同。祥林嫂生活在封建时代末期,现代文明之风还吹不进封闭、保守的鲁镇,祥林嫂只能被冷漠、黑暗的社会现实所毁灭;翠翠生活在封闭的农村,总是冲不破孤独寂寞的墙垒,最终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水生嫂生活在全民抗战时期,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根据地,妇女解放已经开始深入人心,所以水生嫂能从一个贤惠、温顺的村妇成长为一个抗日战士。
编辑本段有关资料
一、充分体现孙犁艺术特色的《荷花淀》 (林志浩) 孙犁同志是一位在创作上有自己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荷花淀》是他的短篇代表作,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地区的一个令人喜悦的故事。七个农村青年参军,因为走得匆促,除了水生以外,都来不及同家里人告别。他们的妻子很惦念,想去看看。但是没有找到。在回家的路上,她们的小船,碰上日本侵略军的运输船,敌人追赶着她们。幸亏她们丈夫的队伍埋伏在这里,给了敌人一个迎头痛击。这些妇女也在无意中遇到了丈夫,并立下了引诱敌人进入包围圈的功劳。 这个短篇充分体现了孙犁创作的鲜明特色,这里想谈三点。 首先是作者善于用精练的笔墨,写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对于妇女,刻画得尤其深刻、细致。 请看作品的第一部分,即水生在区上报了名,回到家里同妻子见面的一段描写: 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呢?” 当时斗争形势很紧张,丈夫这么晚才回来,脸色神情也异常,女人立刻觉察到了,担心出了什么事。她看到只有自己的丈夫回来,其他六个人都没有回来,所以第一句话就问:“他们几个呢?”
《荷花淀》的原文
“咋现在才回来”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
“他们哪?”
水生说:
“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咋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笑啥”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
“就你积极。”
水生说:
“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倒是说走就走,家里老小咋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
“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懂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
“你知道有难处,还算你有良心。”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
“你还有啥说道?”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知道了。”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我啥时候落后过?”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荷花淀的主要情节
荷花淀
——白洋淀纪事之二
孙 犁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
“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
“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
“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
“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
“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
“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水生的女人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到了马庄,她们不敢到街上去找,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里。亲戚说:你们来的不巧,昨天晚上他们还在这里,半夜里走了,谁也不知开到哪里去。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高兴的意思)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了缰了!”
“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那是真的,我们家里住过一些年轻的队伍,一天到晚仰着脖子出来唱,进去唱,我们一辈子也没那么乐过。等他们闲下来没有事了,我就傻想:该低下头了吧。你猜人家干什么?用子在我家影壁上画上许多圆圈圈,一个一个蹲在院子里,托着枪瞄那个,又唱起来了!”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现在你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
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
“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唉呀!日本鬼子,你看那衣裳!”
“快摇!”
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了。
大船追的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的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的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
水生追回那个纸盒,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对着荷花淀吆喝:
“出来吧,你们!”
好像带着很大的气。
她们只好摇着船出来。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冒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的那是区小队的队长。这个人抹一把脸上的水问她们:
“你们干什么去来呀?”
水生的女人说:
“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
“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小队长开了个玩笑,他说:
“你们也没有白来,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可是,任务已经完成,该回去晒晒衣裳了。情况还紧的很!”战士们已经把打捞出来的战利品,全装在他们的小船上,
准备转移。一人摘了一片大荷叶顶在头上,抵挡正午的太阳。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了。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一个个像落水鸡似的。一路走着,因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噘着嘴说:
“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
“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可是:
“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打沉了,我也会浮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1945年于延安
编后按:孙梨的平淡与自然,令我们的中学课本添了几分雅致,仅仅因为这一点,我也要感谢这位作家。
孙梨,原名孙树勋,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东村。1936年曾在安新县同口镇小学任教,因此了解了白洋淀一带群众的生活,并以此为背景创作了自己最优秀的作品。1937年后他参与抗日革命工作,两年后到解放区做文艺宣传。1944年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继赵树理之后又一位重要的解放区作家。孙梨的,着重挖掘农民,尤其是农村女子的灵魂美和人情美,人物朴实生动,夹在当时解放区较为古板的创作作风之间,显得别致生动。
初三语文《外国诗》教案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十一段),写夫妻话别,是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三十二至第六十一段),写探夫遇敌,是的发展。
第三部分(第六十二至第八十四段),写助夫杀敌,是的高潮。
第四部分(第八十五段),写学夫卫国,是的尾声。写妇女们像丈夫一般,保家卫国。真实地反映了根据地的妇女,怎样由于战争的教育,逐步地打破家庭小圈子,摆脱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女人低男人一头的思想,一步步地站到了社会斗争、民族斗争的行列里。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荷花淀》是孙犁1945年创作的。写的是抗日战争最后阶段的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孙犁毅然投身抗战,在平汉路西的山里工作。
听到从冀中平原的同志向他讲过两个战斗故事,其中一个是关于白洋淀青年组成雁翎队,这个素材触发了孙犁的创作灵感,1945年,在延安便写成了《荷花淀》。
通过对话、动作和典型的生活细节细致入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生动逼真地刻画人物性格。水生嫂是的主人公,当她听说丈夫要赴前线打击日寇时。
作者通过对她正在编苇席时手指划破、鼻子发酸,为丈夫打点包裹等细节描写,真实地展示了她把对丈夫的依恋与离别的感伤,转化为对丈夫赴前线抗战的理解和支持的心理过程。从而塑造了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农村妇女形象。
百度百科-荷花淀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初三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教学重难点
1、诗歌诵读。
2、诗歌仿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英国有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叫济慈,他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经典的话本身也是一句诗,它告诉我们生活的本质就是诗,人的一生也是诗。如果我们能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平凡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时时有诗情,人生处处有诗意。写诗,并不像许多同学想象的那么困难,今天,就让我们以两首优美的外国诗为阶梯,去尝试一下写景诗的创作。
二、品读济慈和叶赛宁,感受写景诗的特点
1、介绍两位诗人: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自由诵读感受诗意诗情:
⑴自由读、表演读、配乐读。
⑵自由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引导学生交流:
《蝈蝈和蛐蛐》中的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热爱生活乐观地对待生活。
《夜》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自由诵读议一议诗歌的语言:
⑴重点读《蝈蝈与蛐蛐》引导学生体会:
散文一样的语言:娓娓道来,似在说话,不造作不生硬。
感受方式:改变诗歌分行排列的方式,把它们以散文的形式排列,读一读体会一下,原来,散文诗就是一篇散文。
⑵重点读《夜》,引导学生体会:
诗的语言就是形象化、细节化、生动化的语言;
景物的铺排:松林、夜莺、长脚秧鸡、溪水、明月;
特点的凸现:松林的“幽暗”、夜莺的“歌声”、长脚秧鸡的“欢嚷”、大河的“银星”、小溪的“银波”……
⑶教师总结:
写景类抒情诗其实很简单:
写诗,就是诚实地写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细腻地描绘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优美地表达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灵活地排列出心中的话;
……
三、他山之玉:看看如何把散文变成诗
1、把《春》的前几段变成诗:
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
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
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2、把记叙文变成诗:
深圳的程少堂老师曾把《荷花淀》的开头由记叙文改成这样了:
原文: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月亮
升起来
院子里
凉爽得很
干净得很
白天
破好的
苇眉子,湿润润的
正好编席
女人
坐在
小院当中
手指上
缠绞着
柔滑修长的
苇眉子
苇眉子
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
跳跃着
四、自由创作
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为题,或者以《夜》为题,模仿这两首诗简易朴实的写法,即兴创作小诗一首并朗诵交流。
(提醒学生:如果觉得难,可以写成散文再考虑形式。)
五、课外作业
自由创作诗歌,在班上举行诗歌创作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