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散文欣赏 散文欣赏
范文程简历_范文程
tamoadmin 2024-08-15 人已围观
简介主要分为几点\x0d\1 他杀了毛岛主也就是毛文龙,其实本人觉得毛文龙也没什么错,主要原因就是袁崇焕同志觉得他不听话 所以就把他斩了,当时崇祯听到消息是非常害怕的,你想想皇太极在那边闹得不亦乐乎,好不容易有个好兄弟替崇祯挡了一会儿了,结果给袁督师给一刀剁了,但崇祯也不好说什么,毕竟没有几个能用的人了\x0d\2 很多清史里写的在这一段基本就是比较扯,后来崇祯要杀袁时记载是这样的\x0d\其实崇祯并
主要分为几点\x0d\1 他杀了毛岛主也就是毛文龙,其实本人觉得毛文龙也没什么错,主要原因就是袁崇焕同志觉得他不听话 所以就把他斩了,当时崇祯听到消息是非常害怕的,你想想皇太极在那边闹得不亦乐乎,好不容易有个好兄弟替崇祯挡了一会儿了,结果给袁督师给一刀剁了,但崇祯也不好说什么,毕竟没有几个能用的人了\x0d\2 很多清史里写的在这一段基本就是比较扯,后来崇祯要杀袁时记载是这样的\x0d\其实崇祯并不想杀袁崇焕。\x0d\十二月一日,逮捕袁崇焕的那天,崇祯给了个说法——解职听堪。\x0d\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先把职务免了,再看着办。\x0d\看着办,也就是说可以不办。\x0d\事实上,当时帮袁崇焕说话的人很多,看情形关几天没准就放了,将来说不定还能复职。\x0d\但九个月后,崇祯改变了主意,他已下定决心,处死袁崇焕。\x0d\为什么?\x0d\对于这一变化,许多人的解释,都来源于一个故事。\x0d\故事是这样的:\x0d\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北京城外无计可施的皇太极,决定玩个阴招。\x0d\他派人找来了前几天抓住的两个太监,并把他们安排到了一个特定的营帐里,派专人看守。\x0d\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在太监的隔壁营帐,住进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用人类能够听见的声音(至少太监能听见),说了一个秘密。\x0d\秘密的内容是袁崇焕已经和皇太极达成了密约,过几天,皇太极攻击北京,就能直接进城。\x0d\这两个太监不负众望,听见了这个秘密,第二天,皇太极又派人把他们给送了回去。\x0d\他们回去之后,就找到了相关部门,把这件事给说了,崇祯大怒,认定袁崇焕是个叛徒,最终把他给办了。\x0d\故事讲完了。\x0d\这是个相当智慧且相当胡扯的故事。\x0d\二十年前,我刚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曾相信过这个故事,后来我长大了,就不信了。\x0d\但把话说绝了,似乎不太好,所以我更正一下:如果当事人全都是小学二年级水平,故事里的诡计是可以成功的。\x0d\因为这个故事实在太过幼稚。\x0d\首先,你要明白,崇祯不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他是一个老练成熟的政治家,也是大明的最高领导。\x0d\三年前,满朝都是阉党,他啥都没说,只凭自己,就摆平了无法无天的魏忠贤;两年前,袁崇焕不经许可,干掉了毛文龙,他还是啥都没说。\x0d\明朝的言官很有职业道德,喜欢告状,自打袁崇焕上任,他的检举信就没停过,说得有鼻子有眼,某些问题可能还是真的,他仍然没说。\x0d\敌军兵临城下,大家都骂袁崇焕是叛徒,他脱掉自己的衣服,给袁崇焕披上,打死他都没说。\x0d\所以最后,他听到了两个从敌营里跑出来的太监的话,终于说了:杀掉袁崇焕。\x0d\无语,彻底的无语。\x0d\我曾十分好奇,这个让人无语的故事到底是怎么来的。\x0d\经过比对记载此事的几十种史料,我确定,这个故事最早出现的地方,是清军入关后,由清朝史官编撰的《清太宗实录》。\x0d\明白了。\x0d\记得当年我第一次去看清朝入关前的原始史料,曾经比较烦,因为按照常规,这些由几百年前的人记录的资料,是比较难懂的,而且基本都是满文,我虽认识几个,但要看懂,估计是很难的。\x0d\结果大吃一惊。\x0d\我看懂了,至少明白这份资料说些什么,且毫不费力,因为在我翻开的那本史料里,有很多绣像。\x0d\所谓绣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插图,且画工很好,很详细,打仗、谈事都画出来,是个人就能看明白。\x0d\后来我又翻过满洲实录,也有很多插图,比如宁远之战、锦州之战,都画得相当好。\x0d\这是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古代的插图本图书很多,比如、西游记等等,但通常来讲,类似政治文书、历史记录之类的玩意,为示庄重,是没有插图的,从司马迁、班固,到修明史的张廷玉,二十五史,统统地没有。顺便说句,如果哪位仁兄能够找到司马迁版原始插图史记,或是班固版插图汉书,记得通知我,多少钱我都收。\x0d\疑惑了很久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文化。\x0d\后金是游牧民族,文化比较落后,虽说时不时也有范文程之类的文化人跑过去,但终究是差点,汉字且不说,满文都是刚造出来的,认识的人实在太少。\x0d\但这么多年,都干过些什么事,必须要记,开个会、谈个话之类的,一个个传达太费劲,写成文字印出去,许多人又看不懂,所以就搞插图版,认字的看字,不认字的就当连环画看,都能明白。\x0d\而在军事作战上,这点就更为明显了。\x0d\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后来的多尔衮,都是卓越的军事家,能征善战,但基本都是野路子练出来的,属于实干派。在这方面,明朝大致相反,孙承宗袁崇焕都是考试考出来的,属于理论派。\x0d\打仗这个行当,和打架有点类似,被人拍几砖头,下次就知道该拿菜刀还是板砖,朝哪下手更狠,老是当观众,很难有技术上的进步。\x0d\所以在战场上,卷袖子猛干的实干派往往比读兵书的理论派混得开。\x0d\但马克思同志告诉我们,理论一旦与实践结合,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成功范例如孙承宗等,都是旷世名将。\x0d\皇太极等人及时意识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于是他们摆事实,找差距,决定普及理论。\x0d\在明朝找人来教,估计是不行了,所以教育的主要方法,是读兵书。反正兵书也不是,找人去明朝购回来,每人发一本,慢慢看。\x0d\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托人到关内去买,但购员到地方,就傻眼了。\x0d\因为从古至今,兵书很多,什么太公兵法、孙子兵法、六韬三略且不说,光是明代,兵书就有上百种,是出版行业的一支生力军。\x0d\面对困难,皇太极们没有气馁,他们经过仔细研讨比较,终于确定了最终的兵法教材,并大量购,保证发到每个高级将领手中。\x0d\此后无论是行军还是打仗,后金军的高级将领们都带着这本指定兵法教材,早晚阅读。\x0d\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三国演义》。\x0d\其实没必要吃惊,毕竟孙子兵法之类的书,确实比较深奥,到京城街上拉个人回来,都未必会读。要让天天骑马打仗的人读,实在勉为其难,当时《三国演义》里的语言,大致就相当于是白话文了,方便理解,而且我相信,这本书很容易引起后金将领们的共鸣——有插图。\x0d\没错,答案就在这本书中。\x0d\所谓反间计的故事,如不知来源,可参考《三国演义》之蒋干中计,综合上述资料,以皇太极们的文化背景,能编出这么个故事,差不多了。\x0d\但更关键的,是下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编这个故事。\x0d\这个问题困惑了我三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找到了答案——我的答案。\x0d\我认定,这是一个阴谋,一个蓄谋已久且极其高明的阴谋。\x0d\关于此阴谋的来龙去脉,鉴于本人为此思考了很久,所以我决定,歇口气,等会再讲。\x0d\其实改变崇祯主意的,并不是那个幼稚的反间计,而是一次谈话。\x0d\这次谈话发生在一年前,谈话的两个人,分别是内阁大学士钱龙锡,和刚刚上任的蓟辽督师袁崇焕。\x0d\谈话内容如下:\x0d\钱龙锡:平辽方略如何?\x0d\袁崇焕:东江、关宁而已。\x0d\钱龙锡:东江何解?\x0d\袁崇焕:毛文龙者,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除之。\x0d\翻译一下,意思大致是这样的:钱龙锡问,你上任后准备怎么干。袁崇焕答,安顿东江和关宁两个地方。钱龙锡又问:为什么要安顿东江。\x0d\袁崇焕答:东江的毛文龙,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杀了他。\x0d\按说这是两人密谈,偏偏就被记入了史料,实在是莫名其妙。\x0d\而且这份谈话记录看上去似乎也没啥,钱龙锡问袁崇焕的打算,袁崇焕说准备收拾毛文龙,仅此而已。\x0d\但杀死袁崇焕的,就是这份谈话记录。\x0d\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七日,御史高捷上疏,弹劾钱龙锡与袁崇焕互相勾结,一番争论之后,钱龙锡被迫辞职。\x0d\著名史学家孟森曾说过,明朝有两大祸患:第一是太监,其次是言官。\x0d\我认为,这句话是错的。言官应该排在太监的前面,如太监是流氓,言官就是流氓2.0版本——文化流氓。\x0d\鉴于明代政治风气实在太过开明,且为了保持政治平衡,打朱元璋起,皇帝就不怎么管这帮人。结果脾气越惯越大,有事说事,没事说人,逮谁骂谁,见谁踩谁(包括皇帝),到了崇祯,基本已经形成了有组织,有系统的流氓集团,许多事情就坏在他们的手里。\x0d\在这件事上,他们表现得非常积极,此后连续半年,关于袁崇焕同志叛变、投敌乃至于生活作风等多方面问题的黑材料源源不断,一个比一个狠(许多后人认定所谓袁崇焕投敌卖国的铁证,即源自于此)。\x0d\就这么骂了半年,终于出来个更狠的。\x0d\崇祯三年(1630)八月,山东御史史范上疏,弹劾钱龙锡收受袁崇焕贿赂几万两,连钱放在哪里,都说得一清二楚。\x0d\太阴险了。\x0d\在明代,收点黑钱,捞点外快,基本属于内部问题,不算啥事,但这封奏疏却截然不同。\x0d\因为他说,送钱的人是袁崇焕。\x0d\这钱就算是阎王送的,都没问题,惟独不能是袁崇焕。\x0d\因为袁崇焕是边帅,而钱龙锡是内阁大臣。按照明朝规定,如果边帅勾结近臣,必死无疑(有谋反嫌疑)。\x0d\十天后,崇祯开会,决定,处死袁崇焕。\x0d\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袁崇焕入狱,一群人围着骂了八个月,终于,骂死了。\x0d\事情就是这样吗?\x0d\不是。\x0d\在那群看似漫无目的,毫无组织的言官背后,是一双黑手,更正一下,是两双。\x0d\这两双手的主人,一个叫温体仁,一个叫周延儒。\x0d\周延儒同志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里讲一下温体仁同志的简历:男,浙江湖州人,字长卿,万历二十六年进士。\x0d\这两人后面还要讲,这里就不多说了,对这二位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翻明史。顺提一下,很好找,直接翻奸臣传,周延儒同志就在严嵩的后面,接下来就是温体仁。\x0d\应该说,袁崇焕从“听堪”,变成了“听斩”,基本上就是这二位的功劳。
鳌拜手握40万大军,为何宁死也不推翻康熙?(关注葛大**,天天历史故事!)
在中国封建王朝中,历来是帝少被欺,甚至是被手握兵权的重臣废除,自立为帝,像?汉废帝?、赵匡胤等之流,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但在清朝康熙年间,皇帝康熙八岁登基,年幼无知,而作为辅政大臣的鳌拜不仅仅武功高强,而且手握重兵,可以调动北方40万大军,但他虽专横跋扈,却始终没有推翻康熙,自立称帝的想法,这是为什么呢?小编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鳌拜忠于清朝的思想根深蒂固。
鳌拜对清朝一直很忠心,没有什么别的心思,剧也是因为情节的需要而虚构了鳌拜想要当皇帝的情节。其实,鳌拜是满清贵族之后,出生名门的,并且很早就跟皇太极并肩战斗,为清朝立下了很多战功,鳌拜跟皇太极结了很深厚的主仆感情,并且鳌拜对于皇太极没有二心。
皇太极去世后鳌拜等大臣便支持豪格,后来因为多尔衮与豪格势均力敌,然而鳌拜等人依然坚持要立皇子继承皇位,然后年仅六岁的福临当上了皇帝成为顺治帝,然而多尔衮便一直一手遮天,但鳌拜并没有屈服于多尔衮,毅然决然的站在顺治帝那边,然而这个多尔衮一直在整鳌拜,当立功时并不赏他是经常的事情,没有过错也会罚他很是常见,但无论多尔衮怎么做,鳌拜一直忠于顺治帝。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在顺治帝去世之前,被委任为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的原因。他只是看到康熙年幼,权欲膨胀,才会无视康熙的命令的。
2、鳌拜能调动四十万军队,但不能完全掌控这些军队。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中央集权国家,皇帝拥有绝对的军政大权。鳌拜知道大清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力。鳌拜的40万驻军,名义上是鳌拜统领的,但是军权是来自皇帝的皇权,军队是听凭皇帝指挥的。鳌拜能调动40万大军不,但是这40万大军是国家的军队,大清朝的军队,不是鳌拜的军队。鳌拜调动军队的权力是大清朝给的。为了大清朝的安全,鳌拜可以调动这支军队。要让军队跟着鳌拜造反,军队就未必听他的。如果鼓动造反,鳌拜能调动的仅仅只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大部分人是不会参加,更有甚者可能反戈一击。况且,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侥幸取代了康熙,也是其他皇子即位,他也是没有好下场的。
3、鳌拜忌惮孝庄太后,孝庄太后是清朝初期的定海神针。
孝庄太后,又被称为孝庄文皇后。他先后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朝,还曾经下嫁过多尔衮,见多识广,斗争经验非常之丰富,对朝政的解读和把握能力非常强。在康熙的眼中,他是一位慈爱稳重感情至深,又颇具政治才能的老祖母。而在她的政治对手看来,她却是一位颇具心计,不可战胜的出色的女政治家。她是清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颇受关注的人物,也是我国古代?位贤良卓识、才华出众、功垂青史的杰出女政治家。从以下几个典故可以看出她的政治才能。
一是劝降洪承畴。崇德七年三月,清军俘获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皇太极下令把洪押到盛京,派汉臣范文程等轮番劝说,洪承畴始终不屈,为此皇太极颇费踌躇,食不甘味。孝庄看到这种状况,毛遂自荐,亲自去劝说,?以壶承其唇?,一口一口给他灌下人参汁,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经过数天的努力,终于说服洪承畴投到清军辕下。
二是平息立储风波。崇德八年八月九日,皇太极在突发脑溢血而死。由于皇太极对皇位的继承问题没有留下遗嘱,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正悄悄展开。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和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都虎视眈眈于皇位。但由于孝庄的幕后活动,最后皇位成功落在了只有六岁的福临身上。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一方面,对鳌拜又是夸奖,又是奖励,另外一方面又坚持用索尼来制衡鳌拜。可谓又拉又打,权衡艺术玩的炉火纯青。鳌拜只是一个武夫,面对这样一个经验丰富、老谋深算的政治家,鳌拜还是非常忌惮的。
4、其他辅政大臣对鳌拜的制约。
顺治帝也是以幼龄登基,在登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权力都被摄政王多尔衮把持。这件事在他心里留下了极深的阴影,所以他要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就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挑选忠心的大臣幼主,但却不让一个人独自辅政,而是四人联合,互展所长,彼此牵制。这样,既了幼主,也避免了一人专权之害。他的这个主意,可谓煞费苦心。
于是,在顺治皇帝的遗诏中,出现了四位辅政大臣。这四个人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四个人,是顺治帝经过深思熟虑挑选而出。其中,索尼是正黄旗人,为赫舍里氏,出生在?书香门第?,索尼的才能自然高于常人。年轻的时候,他曾为努尔哈赤的一等侍卫,?出入扈从,随军征讨?,对顺治帝极为忠心,时为议政大臣、内务府总管。顺治帝认为这个人立场坚定,值得信赖。
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为叶赫那拉氏,父亲苏纳娶努尔哈赤第六女,为额驸。所以,苏克萨哈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外孙。因为有了这层关系,加之苏克萨哈为人精明干练,时任内大臣加太子太保。顺治帝对于这个?表兄?,极为倚重,所以托孤于他。
遏必隆是镶黄旗人,为钮祜禄氏,外祖父也是努尔哈赤。他的母亲,是努尔哈赤的女儿和硕公主,父亲是清朝开国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时任议政大臣,兼侍卫内大臣、太子太傅。
鳌拜是镶黄旗人,为瓜尔佳氏,是大清朝开国五大老臣之一费英东的后裔。时任议政大臣,兼侍卫内大臣、太子太傅的职位。
从上面四位辅政大臣的?简历?中,可以看出:这四个人,都在开创清王朝的基业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属于元老级人物。但是,他们都是异姓军功贵族,既不是宗室,也不姓爱新觉罗。他们是皇室之外的一股重要力量,可以牵制宗室贵族的一举一动。其次,他们都隶属于上三旗,不仅显示出四人出身的高贵,又可以平衡上三旗之间的关系,起到一种牵制作用。再次,他们四个人中,有三个人是皇亲国戚。这样一来,他们四个人内部,也有一种相互制约的作用。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顺治挑选这四个人,都是合理至极。对内,这四个人可以尽心幼主;对外他们又手握重权。他们不属于皇室成员,觊觎皇位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四人共同辅政,既少了专权的潜在危险因素,亦可相互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