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作文范例 作文范例
论文2000字_西安事变论文
tamoadmin 2024-09-01 人已围观
简介1.求“我与鲁迅的对话”的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的高中作文2.红星照耀中国第8篇读后感3.法库的历史名人4.求论文: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兴衰析论 2000字 速度:《松花江上》是抗战时期著名的作品,这首歌真切的表达了东北沧陷后流亡关内的人民,怀念故乡,渴望收复失地的悲愤交加的感悟。从创作背景,思想内容及作品题材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刻地认识抗日救亡歌曲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 “简介” “背
1.求“我与鲁迅的对话”的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的高中作文
2.红星照耀中国第8篇读后感
3.法库的历史名人
4.求论文: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兴衰析论 2000字 速度
:《松花江上》是抗战时期著名的作品,这首歌真切的表达了东北沧陷后流亡关内的人民,怀念故乡,渴望收复失地的悲愤交加的感悟。从创作背景,思想内容及作品题材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刻地认识抗日救亡歌曲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 “简介” “背景”“结构与感情”“歌词”
一作者张寒晖简介
张寒晖,原名张含晖,男,汉族,1902年5月5日出生于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西建阳村,杰出的人民音乐家,中国著名作曲家、词作家。他1925年加人中国***。经过艰难的求学历程,1929年成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第一届毕业生。1936年夏受党的派遣,到西安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应聘为陕西省立西安二中(即今陕西师大附中)教师。在西安工作的两年中,创作了《松花江上》《去当兵》《游击乐》等20多首抗战歌曲。1938年7月,由于西安形势变化,他被迫离开西安二中,到凤翔县东北竞存中学任教。1941年到达陕甘宁边区,担任了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总支组织委员等职。1942年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随后领导边区文化协会的大生产运动。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十几部戏剧和,创作了70多首歌曲,绝大多数是既作词又谱曲的,他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风格和创新精神。其代表作有《松花江上》、《军民大生产》、《可恨的小日本》、《游击乐》、《告我青年》,《农夫歌》、、《边区十唱》《除草歌》、《农家乐歌》、《高头村歌》、《去当兵》等。其中著名的、广为流传的歌曲有《松花江上》、《去当兵》、《游击乐》和《军民大生产》等。他是与聂耳、冼星海齐名的人民艺术家。由于忘我地的工作,他积劳成疾,终因患肺气肿、心脏疲竭医治无效,于1946年3月11日在延安不幸逝世,年仅44岁。
二《松花江上》歌曲简介
松花江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高音抒情歌曲,创作于上世纪的1936年,人民音乐家张寒晖作词并作曲,由著名歌唱家张越男演唱。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中国东三省,张学良电令时任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保存实力,消极对待日本关东军的挑衅,致使东北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子,布满西安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从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张寒晖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这首歌以带尾声的二部曲式为结构。倾诉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并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真切感人。歌曲依据歌词的内容和感情的脉络,分为怀故、漂流、呼唤三个层次。第一部分是由两个乐段组成,每一段又都由三个乐句构成。这一部分的音调富于叙事与抒情的特点,倾诉着自己的家乡东北,有丰富的物产,还有自己的爹娘,第二部分的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得到了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当尾声唱出呼天唤地似的旋律时,歌曲达到了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
起来抗争的力量。歌曲当年演唱时,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广大东北军官兵的心,竟有数万名官兵听后落泪。“”爆发前后,西安城里已到处可以听到这支歌声,并迅速传遍全国。这首作品在当时起到了唤醒民众的作用,在20世纪的
三、四十年代曾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是风靡中华大地的抗战歌曲。解放后,新中国1964年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也选用了这首歌曲。 三歌曲创作时代背景
1936年创作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时,他在西安教书。那个时候,日本军占领了东北,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关内,西安街头就有大批东北军官兵和来自东北的流亡者。张寒晖耳闻目睹他们的悲苦惨痛的声音与景象,深深触动他的心弦,激起创作一首歌曲诉说他们悲惨故事与渴望回家的冲动。
东北三省很快沦陷,成千上万的东北人民流亡关外,无家可归,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布满西安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却为发人民的内战去卖命,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恨,要倾吐,要爆发 当时的爱国音乐家张寒晖,被这些景象深深触动,天天见到这种流浪彷徨的惨景,耳中充满痛苦的呼声,于是便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已饱含着热泪而带有哭泣似音调,倾吐着悲愤交加的心声,便写出了这首满怀思乡之情、国难之痛的歌曲。 1931年美丽富饶的东北三省被日军侵占,我国东北三千多万同胞惨遭涂炭,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仅仅是个开始。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8年抗战,东北沦陷了整整14年。但我们中华民族是个不屈的民族,是打不垮的民族。 1937年除夕,在谈《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与任务》时,也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伤心的人断肠。’可见当年这首歌的流传程度与感人的力量。 四歌曲结构分析与感情分析
求“我与鲁迅的对话”的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的高中作文
本地实力派有影响的人物 于右任(去了台湾 国民党元老 对西安非常呵护 三秦内影响当属第一人)、杨虎城(百度吧你)、孙蔚如(杨虎城早年部下,解放武汉后,没去台湾后为陕西副)、井勿幕(护法运动)、陈伯澜(康有为的好友 参与公车上书)等
1862年回民趁太平天国造反 也趁乱造反,左宗棠平定西北叛乱(死了不少人)
1926年 直系河南军阀刘镇华攻西安成、李虎臣、杨虎城、冯玉祥守西安
1936 12.12的(这个网上都是)
欢迎大家补充 楼主的题太大了。
看样子 李仪祉、吴宓、刘古愚这样的知识分子 不在你考虑范围内就不介绍了
红星照耀中国第8篇读后感
从鲁迅的这个人来入手(PS,本人很讨厌鲁迅)有很都文章都有对他的面貌描写,和性格描写。
鲁迅是当时思想觉醒的第一批知识分子之一,他对社会的评价大都也属于负面,因为他对旧中国的制度和思想十分痛恨,
强烈的使命感,真实的自我,毫不留情地向旧势力宣战,保持人格独立都是他的形象特点,在语言上可能会比较偏激,而且你写的社会背景可以分成两种情况1:现代,谈论时候因为有注重语言描写,所以他的神态描写,与动作描写要有一定的铺垫,情况2:除了刚才说的那些,我建议入手写的时间当然还是以鲁迅那个时代为主。(素材: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顺便一提,1936年和平解决后,实现了国内和平,团结抗日局面初步形成。反正当时社会还是很动荡的) 还是由鲁迅用死前的几个钟头开始吧,这样方面突出一种,我也讲不出的感觉,似乎有点惆怅,而且对鲁迅的心情描写也更好把握(一般来说这样的人死的时候还是很……省略的都看得懂哦,但是我记得小学的时候还学过一篇课文,揣摩着估计这个病还是,恩,还是很严重的,给身体带来的负担不小哦,所以对话中不要躺鲁迅作太大的行动。。。。。。)顺便一提的是,如果没东西写的话,你也可以写以后发生的东西,让鲁迅有一种欣慰和自豪(中国的GDP按总量算,现在就是世界第三。当然这里要忽视掉人均GDP是第99位的事实。。同时忽略掉中国数据本身不大准的问题。。。。)
当时,鲁迅是笑着死去
法库的历史名人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求论文: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兴衰析论 2000字 速度
开国少将——赵东寰,辽宁省法库县人(1907-2002),辽宁省法库县人,1936年“”时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任人民自卫军团长,北上挺进支队司令员,八路军南下支队参谋长、副司令员,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他指挥河北省梅花镇军民同前来进攻的日军浴血奋战,与兄弟部队里外夹攻,击毙日寇800余众。随即,他在冀中12县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参加了“百团大战”,为创建晋冀鲁豫敌后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时期,他历任纵队参谋长、分区司令员、辽西军区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长、骑兵支队司令员、师长、副军长等职,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四平保卫战、围困长春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衡宝战役,以及伏牛山和嵩山地区的大规模剿匪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南军区人民武装部第一副部长,华南军政干校校长、高级工兵学校校长、军事建筑部副部长、特种工程指挥部参谋长等职,为人民工兵的教育事业,为我国国防科研试验基地和人防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南军区司令部军训处处长、人民武装部第一副部长、华南军政干校校长、高级工兵学校校长、军事建筑部副部长、中国工程兵副参谋长、特种工程指挥部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为人民工兵的教育事业,为我国国防科研试验基地和人防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他1962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赵东寰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奉系军阀元老——杨宇霆(1886-1929) 杨宇霆原籍宋道口镇代岭村,原名玉亭,字凌阁(又作邻葛)。祖父杨正荣于清同治年间携眷逃荒关外,在辽宁省法库县蛇山沟村落户。父杨永昌,母亲张氏,以开大车店为生。1885年农历七月二十日杨宇霆出生时,家境已好转。父亲靠劳动起家,认为读书无用,因此反对宇霆上学,后经人劝说,才勉强答应他上了私塾。 入学后,启蒙老师高先生发现他聪颖过人,刻苦好学,有过目成诵之才,怕误了他的前程,随将其介绍到铁岭县张秀才那里就读,杨宇霆16岁便考中秀才。废科举后,由堂兄资助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在日本学习期间,常和于珍(后任东北军将军)、邢士廉(后任东北军师长)、熙洽(后任东北军吉林驻军参谋长)一起谈论国事,与孙中山、蒋介石、傅作义也有书信来往。回国后即步入军界,由排长、连长,很快晋升为军械厂厂长。他治军严谨,军纪严明,任少校教官时,深夜搞紧急集合训练,总能从队列中挑出不穿袜子的士兵当场处罚。有一次他外出归来,哨兵听出是他的声音,不问口令就放他入内,结果他处罚了哨兵。张作霖非常赏识他的才干,调他任二十七师参谋长。此后他协助张作霖逐步打开东北的政治、军事局面,个人也随之扬名,成为张作霖身边的红人,在东北有“智囊”、“小诸葛”之称。 贾连元 贾连元(18-15年)奉天法库(今辽宁省法库县)人。著名医生。1927年在南满医学堂毕业后,留校任讲师。 1929年,贾连元与同窗张柏岩等一起来到哈尔滨,曾任哈尔滨市立医院内科主任、院长等职。1941年留学日本,获日本国厚生省医学博士学位。 日本投降后,他与张柏岩等自发组织了卫生系统维持会,组织医护人员保护医院,开展医疗工作,并出任哈尔滨市临时的卫生局长兼哈尔滨第一医院院长。1946年4月,任哈尔滨市传染病医院院长,同张柏岩一起为防止1947年鼠疫在哈尔滨蔓延作出了重要贡献。 贾连元学识渊博,通晓英、日、德、法4国语言,特别是在学研究、临床治疗等方面成就卓著;同时,还对癍疹伤寒、霍乱的防治进行过研究,有不少成果问世。在从事医学教育工作中,贾连元培养了一批内科学和学方面的人才。贾连元是九三学社哈尔滨分社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车向忱 车向忱(1898-11)原名车庆和。辽宁法库人。早年就读于法库县中学,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补习班。1919年参加北京五四爱国运动,同年秋考入中国大学法科,后改学哲学。热心于教育救国,参与创办中国大学平民夜校,兼主任。1925年大学毕业后回沈阳,先后在省立第三高中、东北大学附中和第一高中任教,并创办平民学校普及平民教育。1928年9月成立奉天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总干事。1929年夏发起组织辽宁省国民常识促进会,被推选为主任干事、会长,兼办《常识半月刊》。在张学良的支持下,共办城市平民学校41处,农村平民学校200所。他坚持反对日本侵略,进行爱国宣传教育,并兼拒毒联合会负责人,发动会员开展拒毒禁烟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北平,参与发起成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被选为常务委员。11月代表救国会赴南京面见蒋介石,提出出兵抗日、援助东北义勇军等七项要求。1932年潜往东北慰问东北义勇军,先后寻见邓铁梅、唐聚五、李杜、马占山、苏炳文等部,慰问并鼓励他们坚持抗日斗争。 1933年3月率东北大学学生赴长城前线慰问抗日部队。1934年在北平接办东北难民教养院,主持东北义勇军眷属生产自救事宜。1935年夏应东北军将领王以哲之邀到西安,创办东北竞存小学任校长。同年冬积极促进王以哲同红军实行停战联合抗日。1936年9月发起成立东北民众救亡会,被选为主任委员。他为及其和平解决做出了贡献。1937年1月参与发起成立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抗日战争爆发后曾遭国民党当局逮捕,经各方营救获释。后在西安主办东北竞存中学,同任教的员密切合作,培养了一批革命人才。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2月到延安会见等。1946年返回东北,任嫩江省人民副兼嫩江省联合中学校长,9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哈尔滨大学校长,主持东北解放区的教育工作。10月加入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东北人民委员兼教育部部长并兼东北实验学校校长、沈阳师范师院院长,辽宁省副兼省体委主任、沈阳体育学院院长等职。被选为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辽宁省政协副,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等。他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爱国民主战士。11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张柏岩 张柏岩(1899-1962年)字松山,奉天法库(今辽宁省法库县)人。著名医生。 张柏岩1915年考入奉天南满医学堂,修业6年,于192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之后,曾在沈阳、长春地区铁路医院任医生。 1929年,张柏岩来到哈尔滨,先后在东省特区医院、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任外科主任、院长。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社会上很有名望。 1935年12月,抗日英雄在黑龙江省珠河县(今尚志县)一次战斗中左腿负伤,伤口化脓溃烂,生命垂危。日本宪兵队为了从口中得到重要情报,便把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由张柏岩为她治伤。张柏岩钦佩高尚的民族气节,以他高超的技艺精心为之治疗,并义正词严地抗议日本特务对的摧残,迫使敌人在治疗期间不再对进行“提审”,使他得以专心为治伤。由于张柏岩的精心治疗,的伤势得以好转,从不能走动,恢复到可以拄杖散步。后来没能逃出敌人的魔掌而牺牲。但张柏岩以民族大义为重,冒着危险为民族英雄治伤的事迹却一直为人民所传诵。 1946年哈尔滨市人民任命张柏岩为市卫生局长、防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撤退时,炸毁了设在哈尔滨平房区“731部队”本部的细菌工厂,致使哈尔滨在1946年8月天花、鼠疫、霍乱流行。在这危难时刻,张柏岩受命指挥防治工作。他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群众一起,克服各种困难,终于使这场瘟疫得以扑灭。 东北中,张柏岩于1948年率6个手术队赴锦州战役前线救治伤员,胜利完成任务。1955年,张柏岩出任哈尔滨市。 冯基平 冯基平(1911-1983) 辽宁省法库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后任辽阳县委书记,北平市委东北炮八旅旅委书记。1932年因叛徒出卖在北平被捕,关押在国民党北平军人反省分院(亦称草岚子监狱)。1935年经党组织营救,被保释就医。出狱后曾任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常委,同蒲铁路、正太铁路工委书记,太原市委常委,山西国民军官教导九团政治部主任,山西青年决死四纵队十九团团长。1942年进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至1949年,曾任绥蒙保安处副处长,晋绥边区驻晋察冀边区办事处政治委员,晋绥公安局平津工作站站长,中央社会部直属工作站站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市公安局处长、副局长、局长,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检察署检察长、员会副主任、建委主任、农委书记、,北京市委常委、书记,陕西,院副秘书长。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八、十二大代表,第十二届中顾委委员。1983年9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徐天欣 徐天欣1937年生,辽宁法库县人。1960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同年参加工作。35年来,他先后在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铁岭县评剧团、文化馆、县委宣传部、文艺宣传队、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区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等单位担任过教员、编剧、剧团团长、文艺队长、宣传科长、剧目室主任等职。1985年任铁岭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获正高级职称研究员。 多年来,他心系乡土文化的研究,撰写了几百篇文章,先后公开出版了《辽北历史》、《铁岭历史名人》二本书(合著)。他撰写的大量文章,有一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它的开创性和地域性。他深知“越有民族性,越有国际性,越有地方性,越有全国性。”所以他撰写论文、考录十分注意研究和展现辽北历史文化艺术的表象和内涵;研究当代文化艺术则不忘其指导地域文化的应用价值。这主要体现在《辽北辽金乐舞活动考述》、《从古诗文中看东北秧歌》、《关于辽北文化土层的答问》、《试论辽北秧歌的历史特征》等文章之中。徐天欣同志的科研成果,曾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其中有的被市用,被选进《铁岭市志》分卷《铁岭市文化志》。他撰写的《铁岭历史名人》一书,被认为修志工作的突出成果,成了铁岭人民爱家乡、爱祖国的教材,特为该书写了前言,向全市人民推荐。 徐天欣被喻为“辽北土文化研究第一人”,如他撰写的《高其佩和指头画》,阐述了铁岭指头画的源流。他撰文介绍法库人任庆泰是《第一个把中国戏曲搬上银幕的人》。徐天欣还考证并发现了铁岭的张德彝是第一个把外国戏剧介绍给中国的。他发表了《小凤仙在铁岭》、《李成梁故乡轶事》、《魏燮均及其诗》等文章。他撰写的论文、考录,有的被其他刊物转载,有的被外国翻译。 徐天欣对辽北文化事业的开拓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参编的《中国曲志、辽宁卷》,获得文化部的纪念奖;参与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辽宁卷·铁岭资料本》荣获省文化厅二等奖。他撰写的论文《辽北辽金乐舞活动考述》,获得了辽宁省文化厅颁发的科研成果一等奖。《太平鼓源流考略》获省论文一等奖。主持编撰的省重点艺术科研项目《铁岭戏曲志》和《铁岭曲艺志》均获得了辽宁省艺术科研成果一等奖。 《中国戏剧年鉴》载文“辽宁戏剧四十年”。在这篇戏剧史册中,徐天欣被列入辽宁戏剧界名人之一。 徐天欣是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铁岭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辽宁省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会员和铁岭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 王愫筠 王愫筠,女,锡伯族,党员,大专文化程度。她于1942年8月出生在法库县一个贫穷的木匠家庭里。 她1960年9月中学毕业就参加了工作,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她都干过。坎坎坷坷、风风雨雨地走过二十年。19年她随当兵的爱人转业—同回到她们的故乡法库县。分配到法库县文化馆创编股,搞文学创作辅导工作。 她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协会会员、辽宁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铁岭市作家协会理事,铁岭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理事长。在法库县文化馆工作期间还曾担任过县文联秘书长,县文化馆副书记、副馆长等职务。1994年从铁岭市文联退休。 这些年她曾参加过吉林师范大学函授学习两年,1982年、年先后两次参加省民间文学搜集整理辅导班学习,1985年又参加北京人文函授大学的学习,给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从1985年十月开始,她接受了《中国民间文学辽宁卷·县区资料本》的搜集整理编辑工作。于1987年4月,《中国民间文学辽宁卷·法库资料本》出版了,当时是我市各县区出书最早的一家。受到省委宣传部、省民委、省民研集成办的嘉奖,获得一等奖。并获铁岭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市民委授予一等奖。她本人又得到国家文化部、中国民研集成办授予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她从小就喜欢文学。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散文、报告文学等30多篇。 近几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各条战线涌现出不少风云人物,为了弘扬改革开放的成果,弘扬正气,她几年来写了一百多万字的报告文学,并编辑出版了报告文学集《银州卫士》等奉系军阀元老——杨宇霆(1886-1929) 杨宇霆原籍宋道口镇代岭村,原名玉亭,字凌阁(又作邻葛)。祖父杨正荣于清同治年间携眷逃荒关外,在辽宁省法库县蛇山沟村落户。父杨永昌,母亲张氏,以开大车店为生。1885年农历七月二十日杨宇霆出生时,家境已好转。父亲靠劳动起家,认为读书无用,因此反对宇霆上学,后经人劝说,才勉强答应他上了私 法库县 菩提圣境
塾。 入学后,启蒙老师高先生发现他聪颖过人,刻苦好学,有过目成诵之才,怕误了他的前程,随将其介绍到铁岭县张秀才那里就读,杨宇霆16岁便考中秀才。废科举后,由堂兄资助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在日本学习期间,常和于珍(后任东北军将军)、邢士廉(后任东北军师长)、熙洽(后任东北军吉林驻军参谋长)一起谈论国事,与孙中山、蒋介石、傅作义也有书信来往。回国后即步入军界,由排长、连长,很快晋升为军械厂厂长。他治军严谨,军纪严明,任少校教官时,深夜搞紧急集合训练,总能从队列中挑出不穿袜子的士兵当场处罚。有一次他外出归来,哨兵听出是他的声音,不问口令就放他入内,结果他处罚了哨兵。张作霖非常赏识他的才干,调他任二十七师参谋长。此后他协助张作霖逐步打开东北的政治、军事局面,个人也随之扬名,成为张作霖身边的红人,在东北有“智囊”、“小诸葛”之称。
贾连元
贾连搜索元(18-15年)奉天法库(今辽宁省法库县)人。著名医生。1927年在南满医学堂毕业后,留校任讲师。 1929年,贾连元与同窗张柏岩等一起来到哈尔滨,曾任哈尔滨市立医院内科主任、院长等职。1941年留学日本,获日本国厚生省医学博士学位。 日本投降后,他与张柏岩等自发组织了卫生系统维持会,组织医护人员保护医院,开展医疗工作,并出任哈尔滨市临时的卫生局长兼哈尔滨第一医院院长。1946年4月,任哈尔滨市传染病医院院长,同张柏岩一起为防止1947年鼠疫在哈尔滨蔓延作出了重要贡献。 贾连元学识渊博,通晓英、日、德、法4国语言,特别是在学研究、临床治疗等方面成就卓著;同时,还对癍疹伤寒、霍乱的防治进行过研究,有不少成果问世。在从事医学教育工作中,贾连元培养了一批内科学和学方面的人才。贾连元是九三学社哈尔滨分社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车向忱
车向忱(1898-11)原名车庆和。辽宁法库人。早年就读于法库县中学,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补习班。1919年参加北京五四爱国运动,同年秋考入中国大学法科,后改学哲学。热心于教育救国,参与创办中国大学平民夜校,兼主任。1925年大学毕业后回沈阳,先后在省立第三高中、东北大学附中和第一高中任教,并创办平民学校普及平民教育。1928年9月成立奉天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总干事。1929年夏发起组织辽宁省国民常识促进会,被推选为主任干事、会长,兼办《常识半月刊》。在张学良的支持下,共办城市平民学校41处,农村平民学校200所。他坚持反对日本侵略,进行爱国宣传教育,并兼拒毒联合会负责人,发动会员开展拒毒禁烟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北平,参与发起成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被选为常务委员。11月代表救国会赴南京面见蒋介石,提出出兵抗日、援助东北义勇军等七项要求。1932年潜往东北慰问东北义勇军,先后寻见邓铁梅、唐聚五、李杜、马占山、苏炳文等部,慰问并鼓励他们坚持抗日斗争。 1933年3月率东北大学学生赴长城前线慰问抗日部队。1934年在北平接办东北难民教养院,主持东北义勇军眷属生产自救事宜。1935年夏应东北军将领王以哲之邀到西安,创办东北竞存小学任校长。同年冬积极促进王以哲同红军实行停战联合抗日。1936年9月发起成立东北民众救亡会,被选为主任委员。他为及其和平解决做出了贡献。1937年1月参与发起成立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抗日战争爆发后曾遭国民党当局逮捕,经各方营救获释。后在西安主办东北竞存中学,同任教的员密切合作,培养了一批革命人才。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2月到延安会见等。1946年返回东北,任嫩江省人民副兼嫩江省联合中学校长,9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哈尔滨大学校长,主持东北解放区的教育工作。10月加入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东北人民委员兼教育部部长并兼东北实验学校校长、沈阳师范师院院长,辽宁省副兼省体委主任、沈阳体育学院院长等职。被选为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辽宁省政协副,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等。他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爱国民主战士。11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张柏岩
张柏岩(1899-1962年)字松山,奉天法库(今辽宁省法库县)人。著名医生。 张柏岩1915年考入奉天南满医学堂,修业6年,于192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之后,曾在沈阳、长春地区铁路医院任医生。 1929年,张柏岩来到哈尔滨,先后在东省特区医院、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任外科主任、院长。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社会上很有名望。 1935年12月,抗日英雄在黑龙江省珠河县(今尚志县)一次战斗中左腿负伤,伤口化脓溃烂,生命垂危。日本宪兵队为了从口中得到重要情报,便把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由张柏岩为她治伤。张柏岩钦佩高尚的民族气节,以他高超的技艺精心为之治疗,并义正词严地抗议日本特务对的摧残,迫使敌人在治疗期间不再对进行“提审”,使他得以专心为治伤。由于张柏岩的精心治疗,的伤势得以好转,从不能走动,恢复到可以拄杖散步。后来没能逃出敌人的魔掌而牺牲。但张柏岩以民族大义为重,冒着危险为民族英雄治伤的事迹却一直为人民所传诵。 1946年哈尔滨市人民任命张柏岩为市卫生局长、防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撤退时,炸毁了设在哈尔滨平房区“731部队”本部的细菌工厂,致使哈尔滨在1946年8月天花、鼠疫、霍乱流行。在这危难时刻,张柏岩受命指挥防治工作。他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群众一起,克服各种困难,终于使这场瘟疫得以扑灭。 东北中,张柏岩于1948年率6个手术队赴锦州战役前线救治伤员,胜利完成任务。1955年,张柏岩出任哈尔滨市。
冯基平
冯基平(1911-1983),辽宁省法库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后任辽阳县委书记,北平市委东北炮八旅旅委书记。1932年因叛徒出卖在北平被捕,关押在国民党北平军人反省分院(亦称草岚子监狱)。1935年经党组织营救,被保释就医。出狱后曾任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常委,同蒲铁路、正太铁路工委书记,太原市委常委,山西国民军官教导九团政治部主任,山西青年决死四纵队十九团团长。1942年进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至1949年,曾任绥蒙保安处副处长,晋绥边区驻晋察冀边区办事处政治委员,晋绥公安局平津工作站站长,中央社会部直属工作站站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市公安局处长、副局长、局长,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检察署检察长、员会副主任、建委主任、农委书记、,北京市委常委、书记,陕西,院副秘书长。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八、十二大代表,第十二届中顾委委员。1983年9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徐天欣
徐天欣1937年生,辽宁法库县人。1960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同年参加工作。35年来,他先后在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铁岭县评剧团、文化馆、县委宣传部、文艺宣传队、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区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等单位担任过教员、编剧、剧团团长、文艺队长、宣传科长、剧目室主任等职。1985年任铁岭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获正高级职称研究员。 多年来,他心系乡土文化的研究,撰写了几百篇文章,先后公开出版了《辽北历史》、《铁岭历史名人》二本书(合著)。他撰写的大量文章,有一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它的开创性和地域性。他深知“越有民族性,越有国际性,越有地方性,越有全国性。”所以他撰写论文、考录十分注意研究和展现辽北历史文化艺术的表象和内涵;研究当代文化艺术则不忘其指导地域文化的应用价值。这主要体现在《辽北辽金乐舞活动考述》、《从古诗文中看东北秧歌》、《关于辽北文化土层的答问》、《试论辽北秧歌的历史特征》等文章 法库县
之中。徐天欣同志的科研成果,曾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其中有的被市用,被选进《铁岭市志》分卷《铁岭市文化志》。他撰写的《铁岭历史名人》一书,被认为修志工作的突出成果,成了铁岭人民爱家乡、爱祖国的教材,特为该书写了前言,向全市人民推荐。 徐天欣被喻为“辽北土文化研究第一人”,如他撰写的《高其佩和指头画》,阐述了铁岭指头画的源流。他撰文介绍法库人任庆泰是《第一个把中国戏曲搬上银幕的人》。徐天欣还考证并发现了铁岭的张德彝是第一个把外国戏剧介绍给中国的。他发表了《小凤仙在铁岭》、《李成梁故乡轶事》、《魏燮均及其诗》等文章。他撰写的论文、考录,有的被其他刊物转载,有的被外国翻译。 徐天欣对辽北文化事业的开拓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参编的《中国曲志、辽宁卷》,获得文化部的纪念奖;参与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辽宁卷·铁岭资料本》荣获省文化厅二等奖。他撰写的论文《辽北辽金乐舞活动考述》,获得了辽宁省文化厅颁发的科研成果一等奖。《太平鼓源流考略》获省论文一等奖。主持编撰的省重点艺术科研项目《铁岭戏曲志》和《铁岭曲艺志》均获得了辽宁省艺术科研成果一等奖。 《中国戏剧年鉴》载文“辽宁戏剧四十年”。在这篇戏剧史册中,徐天欣被列入辽宁戏剧界名人之一。 徐天欣是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铁岭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辽宁省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会员和铁岭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
王愫筠
王愫筠,女,锡伯族,党员,大专文化程度。她于1942年8月出生在法库县一个贫穷的木匠家庭里。 她1960年9月中学毕业就参加了工作,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她都干过。坎坎坷坷、风风雨雨地走过二十年。19年她随当兵的爱人转业—同回到她们的故乡法库县。分配到法库县文化馆创编股,搞文学创作辅导工作。 她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协会会员、辽宁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铁岭市作家协会理事,铁岭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理事长。在法库县文化馆工作期间还曾担任过县文联秘书长,县文化馆副书记、副馆长等职务。1994年从铁岭市文联退休。 这些年她曾参加过吉林师范大学函授学习两年,1982年、年先后两次参加省民间文学搜集整理辅导班学习,1985年又参加北京人文函授大学的学习,给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从1985年十月开始,她接受了《中国民间文学辽宁卷·县区资料本》的搜集整理编辑工作。于1987年4月,《中国民间文学辽宁卷·法库资料本》出版了,当时是我市各县区出书最早的一家。受到省委宣传部、省民委、省民研集成办的嘉奖,获得一等奖。并获铁岭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市民委授予一等奖。她本人又得到国家文化部、中国民研集成办授予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她从小就喜欢文学。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散文、报告文学等30多篇。 近几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各条战线涌现出不少风云人物,为了弘扬改革开放的成果,弘扬正气,她几年来写了一百多万字的报告文学,并编辑出版了报告文学集《银州卫士》等。
国民党衰退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国民党自身阶级的局限性以及其与人民大众特别是占据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作对,把人民搞得死去活来,谁还会去帮他?二,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其中包括军队的腐败。众所周知,从中华民国建立开始,直到蒋介石名义上的统一,再到的胜利,国民党始终是由几个派系组成的,各部队之间互相争宠,勾心斗角,以保存实力为根本目标,根本不会很好地执行上级的作战方案。三,蒋介石个人的自身缺陷,我们知道,蒋介石是一个很有手段的政治家,但他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而且他犯了一个许多***都会犯的错误:越级指挥,一生兼职无数。造成指挥系统的混乱;四,国民党间谍系统的瘫痪,国民党虽然有着令人闻风丧胆的中统和军统两大特务机构。但他们更多时候只是把枪口对准人民大众和蒋介石的异己。对于***他们完全失去了左右,从而他们不仅对敌人的动向毫无所知,就连自己的作战方案也时时暴露在敌人面前,从而彻底失去战场上的主动性,这样的话就算有百万雄兵和精良的全美械装备,也不过是给***当运输队而已。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国民党在中国大陆必败无疑,它的失败是自身的原因,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