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写作指南 写作指南

国学经典论文参考文献_国学经典论文

tamoadmin 2024-08-31 人已围观

简介1.理理解周作人的《祖先祟拜》2.师说文言文3至5段意思3.最早读经的孩子现状4.郭英德的论文5.教师个人教育工作反思6.孔雀东南飞与西北有高楼7.日本旅游之三:奈良、京都 。 演讲稿 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演讲的效果。同 议论文 一样,演讲稿也具备论点鲜明、逻辑性强等特点,但绝不是一般的议论文。演讲稿一般具有宣传、鼓动、 教育 和欣赏等作用,下面我给大家带知行合一演讲稿600字5篇,希望大

1.理理解周作人的《祖先祟拜》

2.师说文言文3至5段意思

3.最早读经的孩子现状

4.郭英德的论文

5.教师个人教育工作反思

6.孔雀东南飞与西北有高楼

7.日本旅游之三:奈良、京都

国学经典论文参考文献_国学经典论文

。 演讲稿 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演讲的效果。同 议论文 一样,演讲稿也具备论点鲜明、逻辑性强等特点,但绝不是一般的议论文。演讲稿一般具有宣传、鼓动、 教育 和欣赏等作用,下面我给大家带知行合一演讲稿600字5篇,希望大家喜欢!

知行合一演讲稿600字篇1

各位同学,各位朋友:

今天晚上有幸再次来到这里跟大家交流国学。上次跟大家交流的是关于“孝”。

先跟大家讲个 故事 。

在一个原始部落,有一天,酋长召集族人开会。酋长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我们每个人出生以后,都会有优点和缺点。并且优点和缺点不是相安无事,能够和平相处,经常会有斗争。就像两匹狼。一匹是好狼,代表我们的优点:仁慈,勤俭,孝顺,友爱,认真……另一只是坏的狼,代表我们的缺点:冷漠,懒惰,无情,草率……

这个年轻人一听,就问,如这两匹狼做斗争,我们的优点和缺点做斗争,那谁会胜利呢?

问题一抛出来,大家就七嘴八舌讨论开来了,各位同学,各位朋友,你们觉得谁会胜利?

酋长最后说:你喂给他食物那只狼,会胜利。

把食物,把能量给好的那只狼,给我们的优点,优点就会胜利,而把食物,把能量给缺点,坏的那只狼就会胜利。我们就被自己的习气和坏习惯牵着鼻子走。

优点和缺点作斗争的过程,就是修身的过程啦。

修身很关键,很多困惑我们的人生问题,追究起来,都是我们身没有修好。在《大学》这部经典中,就提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不管是天子也好,普通百姓也好,都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根本的,还是修身。

修身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很广泛,如果大家去研究的话,会得到很多_。有一个_,我们可以参考,那就是,修身,就是尽本分。把自己的本分做好。做儿子的,就做好儿子的本分,好好孝养父母;做哥哥姐姐的,就好好爱护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的,就好好敬爱哥哥姐姐。现在社会出现很多问题,就在于都没把本分尽好。做儿子的可能埋怨父母不讲理,对自己不好,却不反省自己儿子的本分有没有做好。做下属的,埋怨领导不讲理,不受重视,所谓君仁臣忠,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反省,很可能是问题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

古时候有一位圣人,孔夫子都对他推崇备至,他就是大舜。

大舜是个社会底层人士,在历山做过农民,耕地,做过工人,在黄河之滨做陶器,还在雷泽打过鱼。都是很_苦的工作,不仅如此,在家里还有时时刻刻防备父母和弟弟的_。历史记载,大舜的父亲是个乐师,但是后来眼睛瞎了,大舜的亲生母亲死了之后,父亲娶了一位后母,后母有生了一个弟弟,叫象。家人都想把大舜杀死。象“日以杀兄为务”,每天的工作就是想着把哥哥杀掉,然后粮食和农具归父母,哥哥的琴归自己,还让两个嫂嫂给自己铺床铺。有一次,父母叫大舜修屋顶,就在下面点火,要把他烧死。大舜能,提前准备了两个斗篷,像鸟一样飞了下来。挖水井,父母和弟弟在上面填土,要把他活埋。大舜从旁边挖条地道,出来了。但是尽管如此,大舜没有任何的怨气,还在那哭泣。他说:是我没有吧孝道和悌道做到啊,草感召父母和弟弟要谋害自己,是自己德行不够,还不能感化父母和弟弟啊!哭得很难过!

大舜在种地时,就认真把地种好,做陶器的时候,就认真把工作做好,打渔的时候,就认真打渔,在打渔的那个地方,年轻人都到水深的地方,老年人没办法,只好在水浅的地方打渔。大舜为了感化这里的_,就主动做榜样,把水深的地方让给老年人。久而久之,就感化了当地的年轻人的敬老尊老之风。

知行合一演讲稿600字篇2

“知行合一”离成功很近

“知行合一”这一思想最早来源于明代的思想家王阳明。“知”就是认知的意思,就是指我们对一个事物的理解和判断,或者理解为“信念”,“行”就是“去做”的意思。那么,显而易见,“知行合一”就是不仅要有自己的判断和信念,还要踏踏实实地去做!这样,我们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甚至做到完美。

这一思想曾被称为“现代成功学的法典”,正是因为它是坚定信念和拼搏努力的一种结合,让无数人为之疯狂。马云,赫赫有名的商业精英。他正是“知行合一”的代言人,从刚开始做英语翻译,到后来创办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公司,再到后来的电子商务、阿里巴巴、淘宝,这一路走来,挫折与失败也不曾少过,但最后他还是成功了。他靠的是什么?正是“知行合一”的理念!似乎每一次他都有着准确的时机判断,他把理想信念化为了实际行动,虽然历尽艰辛,但他从未放弃。我们要让自己的脑子活起来,然后去创造、去努力!再举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大家看看现在手中的华为手机,她是如何由一个不起眼的小公司逐渐领先的?这要得益于公司领袖任正非了。就在前几天,美国宣布要停止向中国出口高通公司生产的“芯片”,所有的国产电脑和手机公司都傻眼了。只有华为公司还有底气,因为他们有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我们所知道的华为P10就是用的国产芯片。一个人要有正确的判断太重要了,任正非提前意识到了芯片依赖性的弊端,所以才早早开始自主研发。他的判断是对的,而且他也做到了!于是,华为将会成为下一个神话。

与“知行合一”的人相反,那就是懒惰,或者只会空想不做的人了。社会上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成功永远不属于他们!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一个只会理论,从不付诸行动的人是不可能打胜仗的!赵括很聪明,熟读兵书,能说会道,但就是很少去做,最后落得个失败的下场。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举个例子,一个人很想赚钱发财,他天天想,吃饭想,做梦想,但就是不愿意去动手,那他最后只能被饿死!

企业是竞争最残酷的地方,我们靠什么来证明自己,获得属于自己的权利和幸福?你的思想决定你的高度,树立了正确的信念,并不断不努力,去争取,你就能得到BOSS的认可,同事的拥护!公司不养闲人,思想要积极,行动要迅速!我们都会成功,都会越来越好!

知行合一演讲稿600字篇3

同学们,老师们:

早上好!朝阳冉冉升起,全体师生意气风发,我们又迎来本学期的第十五周。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学守则、懂规范,做一个行为文明的合格小学生。

走在路上,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过、车辆行人靠右走。违反规定可能会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伤亡。进行各类比赛要遵守有关的竞赛规则,犯规要被罚、重则黄牌_告,严重者红牌罚出场,失去参赛资格。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守国家法规。犯法要追究刑事责任,轻则拘留教育,重则判刑收监,严重者____。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常识,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必须用相关的法规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才能保_社会秩序稳定,人们安居乐业。

同样,我们中小学生也有相关的法规来管理我们、约束我们,这就是《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新学期,遵照党_、_的要求精神,国家教育部发布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全国各地中小学2004年9月1日起执行。要求以各种形式开展宣传学习,务必使广大中小学生牢记于心,实践于行,全面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守则”、“规范”不仅是学生“牢记于心,实践于行”的教育基本法规,更是老师们开展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依据。全体老师有责任有义务研究它,贯彻它、依靠它。当“守则”、“规范”在你班学生中深入人心,成为自觉行动之际,就是你班级管理得法,教育成功之时。

小学生时代,五_缤纷的理想已经开始在心灵沃土上播种、发芽,美丽又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已经响起整齐而急促的脚步。真诚地希望同学们,以《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迈好坚实的人生每一步,成长为身心健康、道德高尚的有用人才。

知行合一演讲稿600字篇4

知行合一

两年前我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着酒店管理相关知识,这是我的认知。两年之后,我来到了这里,有知就应该有行,我出发了,开始从前台接待员做起,为成为一名优秀的酒店管理人而前行。思想决定高度,行动决定路途,敢想敢拼,有知有行才能赢。今天的主题——知行合一,就是我奋斗路上最好的的一次壮行。

有人说世界最遥远的距离是知与行的距离,是知道与做到的距离。是啊,知道到做到之间还有很大的鸿沟,而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就是知道又做到,知善而行善,此乃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是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在五百多年前提出的。那何为“知行合一”?知就是认知与良知,行就是实践与行动,知是行的出发点,行是知的落脚点,知可以让行更远,行可以让知更深,两者相互依存,就是知行合一。那么在人生路途中的你,知道又做到了吗?

知行合一的第一层次就是要“知”。很多时候我们做同样一件事情花费同样的时间和努力,但最后的结果却完全不一样,而这种区别就在于知与不知。比如我刚开始工作时,面对客人不好的态度,甚至蛮不讲理时,由于认知不足,常常会因气馁造成即使做太多还是无法让客户十分的满意。后来,我通过看相关书籍,并积极参加酒店的培训活动,真正掌握了与客户良好沟通的技巧与 方法 ,现在就能够灵活应对客人的各种问题,保证客人对酒店的满意度,这就是知的力量。李尚龙书中有句非常流行的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那只是看起来很努力。所以,身为酒店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应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去探索去学习,在平日里多读一些相关书籍,多学一些相关理论,多调研一些其他酒店的特色优势与 经验 ,在学习中求认知,在 反思 中求良知,在实践中求真知,掌握更多的服务方法与技巧,才能让宾客更满意,让蒸蒸日上的西美更兴荣。

知行合一的第二层次就是要“行”。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所有人都可以轻松接触到大量的微课、方法或学习资料,但是这些信息真正能影响到我们工作生活的则非常有限。很多信息和道理我们都知道,但是要做到就非常难,正所谓知易行难。比如客人退房后如果遇到丢落东西,我们前台与客房应该耐心安抚客人情绪并帮客人去找,帮客人邮寄,但很多时候由于缺乏耐心,亦推卸责任,亦偷懒拖延,知道做不到,导致酒店失去忠诚的客户。又如每当我在接待早到的客人时,心理也明白应尽快协调客人入住休息,但有时仍会因为懒惰、麻烦等原因不想办理,这时知行合一的思想品质就会督促鼓励为知道就应做到,因为那些真正优秀的人,认定目标后,从不推脱,而是努力地去实现它。那么如何才能知道后又做到呢?享誉全球的管理学大师肯.布兰佳在其书《知道做到》中给出的答案就两个字“重复”。我们虽不是圣人,但可吾日三醒吾身,不同的时间段内都重复知行合一良好的品质。

知行合一的第三层次就是要做好“一”。我觉得有知不难,有行亦不难,难就难在这个一字,从一而终的一。试问赵括纸上谈兵,终究兵败长平;项羽力拔山兮,却于乌江自刎,这是为什么?答案就是知行不一。我们不缺乏头上思想的闪光,也不缺乏脚下前行的冲动,但真正难能可贵的,是一直坚挺的头颅,和脚下一路无悔的脚步。有如伟明家爱迪生,如果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仍不成功后选择不再行动,或者每次失败后不再深思研究寻真知,那就是空想不干或者苦干不思,电灯或许仍是一个泡影。而对应到我们的酒店管理亦如此,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理念与服务 文化 做指导,或者空有服务理念与 口号 而不贯彻落实,那么酒店就很难取得更大突破。而只有将科学的理念真正贯彻落实,酒店才能更加兴荣,不是吗?所以,我们每个人也应在自身的岗位上,在求知中敢行动,在行动中寻真知,真正做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

比尔盖茨能够意识到计算机行业的庞大市场,并敢于从哈佛辍学,才得以创建微软帝国;马云能够意识到电子商务的前景,并能在挫折中不断前行,最终创建了淘宝与阿里。任正非能够意识到芯片依赖的弊端,并能决心自主研发麒麟芯片,才能使华为成为手机神话。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知行合一的必然结果。今天的舞台,我们要有勇气喊出我们心中的理想,更要有勇气去做行动的巨人。我们虽然只是大千世界的普通凡人,但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方向要有正确的认知,并敢于去兑现豪言,去践行壮语,去砥砺前行。只有在前进的道路上,知行合一,方得始终。

知行合一演讲稿600字篇5

大家好:

我们说“知行合一”,知,就是知识、思想;行,就是实践、行动,就是落实。人的力量,来自于知识与行动的统一。要知道,除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外,最重要的工作是实践,是把思想知识应用于行动中,将问题与实际联系起来。我们的知识与实践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只知知识而不付诸实践,一切只是空谈,我想没有一个人想成为第二个马谡损兵折将。同样,只有鲁莽的行动也结不出成功的果实,唯有“知行合一”才能收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做到“知行合一”,我们才能将我们的知识思想应用于实际当中,真正地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成。我们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创造财富,创造我们不一样的未来,收获知识与思想的硕果,这就需要我们做到“知行合一”,把己之所学和想法创意应用到实践中去。

做到“知行合一”,我们才能在实践中有方向,使我们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和动力。我们的实践有知识的指导,有思想的来源,才能够得到成功;有知识的充实才能使我们的实践更加的丰富多_,才能使我们的实践更加有意义,实现我们的目的和期望。

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地提高我们自己的综合素质,使我们锻炼成真正的优秀青年学生,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更应该,也必须做到知识与行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我们的学习与生活、 社会实践 真正地统一起来。

伟大的学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大家并不陌生,他的思想乃至他的一生都给我们阐释了什么是“知行合一”,怎样才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我们要引以为楷模,把“知行合一”落实到我们的生活的每一步,点点滴滴当中,成功路上会有硕果累累!

我演讲完了,谢谢!

知行合一演讲稿600字5篇相关 文章 :

★ 大学生知行合一演讲稿

★ 毕业演讲稿600字5篇

★ 班级文明建设演讲稿600字5篇

★ 网络安全演讲稿600字5篇

★ 做文明学生演讲稿600字10篇

★ 城市演讲稿600字精选汇总

★ 文明从我做起演讲稿模板600字(10篇)

★ 校园文明演讲稿600字

★ 2020优秀演讲稿大全精选

理理解周作人的《祖先祟拜》

关于老师推荐信范文(通用5篇)

 在生活中,推荐信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推荐信不同于其他书信,是一种专用信件。推荐信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老师推荐信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老师推荐信1

尊敬的上海外国语大学老师:

 你们好!

 我是郭可青同学的班主任,很高兴能够通过这种严肃、正规的形式向你们推荐我最优秀的学生。我推荐的理由,主要基于郭可青同学以下特点:

 高三(4)班郭可青同学就是一位品质好、能力强、学习成绩尤其是英语成绩极为突出的学生,该生对英语有着异乎寻常的热爱,每天不间断的阅读原版书、看美剧、听英语歌......在我校的大小考试中,英语成绩突出,总是位列年级前30名,在刚刚结束的月考中,又以142分列年级第5名。

 热爱生活,爱好广泛。她虽然外表清秀,却热情奔放,不乏男孩的大度和豪爽。她喜欢轮滑、篮球同时还是德国的忠实足球迷。

 思想健康,品德高尚。xx同学从小培养了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品质,逐步健全了正确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价值观,从不要求过高的物质生活条件,对不良社会风气深恶痛绝。她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高中阶段从未发生操行扣分现象。

 勤学好问,学有余力。在学习上,xx同学能够及时发现和改进自己的不足,主要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效。

一是培养了爱问的习惯,利用一切机会问老师、问同学,直到弄懂为止;

二是善于整理错题,及时对考试和作业中的错题、难点进行归纳总结;

三是制定合理的学习,科学安排时间,合理分配学习任务。

尽管她的学习成绩并非特别拔尖,但一直保持在年级较前列,同时我深知她有着极强的钻研探究能力,还有巨大的潜在空间。

 视野开阔,思维活跃。xx同学还有一个有别于一般中学生的特点,就是十分关注政治和经济形势,善于思考和探讨,常常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综上,我认为郭可青同学是一个综合素养全面、培养前景可期的品学兼优的学生,用之可贺,弃之可惜!

 各位老师:自主招生为全国有特殊才能的优秀学子打开了另一扇大门,上海外国语大学更是希望通过此项活动发掘出更多不可多得的人才。郭可青同学对贵校心驰神往,情有独钟。希望这封短短的推荐信能让你们对郭可青同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助她如愿以偿。我深信,如果同学能在贵校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她将会以更加阳光、沉稳的心态和扎实、有效的方法融入到系统化、专业化的高校学习,并从莘莘学子中脱颖而出,成长为一个德才兼备的青年才俊,成为国家、社会的宝贵财富,也必将为母校增添荣耀。我诚恳的希望你们能

 给我的学生—郭可青同学这次难得的机会。不胜感谢之至!

 此致

敬礼!

 推荐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老师推荐信2

尊敬的领导:

 您好!

 作为XXX的政治老师,我很高兴将这个小姑娘推荐给贵校。希望我的这封推荐信能够帮你们更多更好地了解XXX同学,愿你们赋予她贵校自主招生的资格,使该同学圆梦XX大学。

 她学习徐而有度,惯于沉潜精进。她善于管理自己的学习,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尤其是在政治课上分析各类问题,条理清晰,主次分明,常有独到的一家之言。我以为,她的这份徐而有度,沉潜精进的潜力和风格应该去大学更好的发掘、发挥!所以,我由衷地推荐她去贵校!

 她在与人对弈时,淡然从容,举棋落子,章法宛然。思考问题别出心裁,辨析问题明快通达,下笔阐述晓畅贯通。常常看见她在教室独自沉思,欣赏她在帮助同学解题时举重若轻,欣赏她在辩论时游刃有余。她的这份莹而有慧、沉静明达的特质让我十分乐意推荐她去象牙塔内进一步加以砥砺!

 因此,我愿意向贵校推荐这个生活中十分有爱的小姑娘!相信贵校优越的教学条件和浓郁的学术氛围能使她的才华得到进一步发掘、使她的学业进一步得到精进,让她在生活中更有爱,在人生中更有心!

 推荐人:XXX

 XXXX年XX月XX日

老师推荐信3

尊敬的XXX公司领导:

 你们好!

 很高兴今天能以这样的方式向你们推荐我班的优秀同学XXX。

 作为XXX同学的政治老师,我是高二下学期开始认识他的,在近半年的交往中,对XX同学的了解越来越多。在我看来,他除了具有一名高中生应该具有的爱党爱国、品德高尚、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外,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思想深刻,见解独特,有求真精神

 记得在高二《文化生活》的一堂研究性学习课上,XX同学代表他所在的学习小组向全班同学用幻灯片展示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播放到诸子百家名家介绍,从《周易》、《道德经》到宋明理学的独到剖析,丰富的学识,流畅的表达,让同学和老师深深折服。在后来的交流中得知,远帆同学非常热爱课外阅读,尤其对诸子百家国学经典颇有研究,对中国传统文艺也特别钟爱。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哲学智慧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对于一名现代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学习刻苦,踏实勤奋,成绩优异

 XXX同学学习能力比较强,上课善于倾听,独立思考,经常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与老师探讨。政治学习上注重对知识的整合和方法的归纳,课余时间也能经常关注时事,并发表自己的'时事评论。在高中以来的历次考试中都取得了班级乃至全年级的优异成绩。语数外三门功课尤其是数学成绩优势明显,几乎每次考试都能获得班级第一名。过硬的成绩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赞誉。

 三、工作主动,勇挑重担,有奉献精神

 作为我班的班长,XX同学平时工作积极主动,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擅长在班主任领导下,独立大胆地开展各项班级活动,从活动的设计、动员、协调到组织开展,再到活动后的总结反思,都能安排得井井有条,给活动参与者留下许多启迪和深刻印象,是班主任老师的得力助手,深受同学们的爱戴。不仅热心于班级管理,对周围同学的关心和帮助也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在班级开展的活动中,XXX能热心地帮助同桌陈楚,针对同学平时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悉心指导,并提合理化建议,使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这种爱心实践更彰显了XX同学的人格高尚。

 进入XX大学深造一直是XXX同学梦寐以求的目标,为祖国的发展作贡献也一直是他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我相信,有了全面的素质和扎实的功底,加上XX一流的育人环境,XXX同学一定能有美好的发展前景。有鉴于此,我郑重地向贵校推荐XXX同学,衷心祝愿他能在这个人才云集的平台上展示才华、迈向成功!

 此致

敬礼!

 政治老师:XXX

 年月日

老师推荐信4

尊敬的高级中学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阅读我学生的推荐信!

 张艳同学(女)于20xx年开始在松柏中心学校就读,今年6月初中毕业,现年15岁。

 该学生在校期间,在各方面都能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要求上进。

 乐于助人,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热爱劳动,集体荣誉感很强,学习上潜力很大。

 她是一个懂事的女孩,尊重老师,学习认真刻苦,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和特长。

 该同学有较强的绘画天分,在学校期间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板报、手抄报的设计。

 有很好的绘画功底,用线果断、流畅,造型准确、生动,构图饱满,用色大胆,画面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并对黑白画有较好的领悟力。

 她每次画画都和别人不一样,会有自己的想法,很有创意,老师很欣赏她的独创精神!在独创的同时得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使创造更合理、更成功。

 画画时富有、充满自信的状态,这样的状态能让她的作品大气、热情、充满生命力,色彩感觉也很好,经常把许多鲜艳明快的颜色搭配得很漂亮。

 充分证明了她有一定的绘画天赋。

 总之,我愿意推荐张艳同学到贵校继续深造学习,我也相信,她通过进一步的专业学习,一定在绘画上有所造诣。

 推荐人:黄全美

 推荐日期:

老师推荐信5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在XX文学史的课堂上认识了XXX。XXX性格文静,认真,责任感强,上课认真听讲,从不迟到早退,积极回答问题,作业积极认真完成,成绩优秀。

 在关于XX诗歌课程研究中,因为XXX优秀的课堂表现,我指定XXX担任组长。他们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XX的代表作的XXXX。他们从两方面研究:第一是这首诗歌中所用到的典故的用意;第二是将这首诗中的主角XX与XX作比较,分析相同点和不同点。

 作为组长,XXX负责每次小组讨论的通知和主持,给组员布置阅读以及查找资料的任务,然后组织大家讨论,形成一致观点,并执笔写论文,分配同学做ppt。在项目进行其间,XXX会及时汇报阶段进度,并代表小组成员向我询问小组讨论中大家都不清楚的地方,协调大家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

 除此之外,XXX还参与了XX大学英语系主任在我校的演讲。她对讲座中英语表达当中比较委婉的说法积累了一定的心得。不仅在政治上,外交上,甚至日常生活中也需要语言的技巧,温婉间接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是一种说服别人的技巧和能力。她认为在平时的英语学习当中很少接触到的,这使她对英语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更对英语本身和英美文化有了更多地兴趣。

 作为他的文学史老师,我愿意推荐他到贵单位工作。

 此致

敬礼!

 推荐人:XXX

 日期:20XX年XX月XX日

;

师说文言文3至5段意思

今天在图书馆偶然翻得一本《周作人散文》,拜读先生作品的想法已萌生很久了,去年构思学期论文查阅乌克兰民谣相关材料时遇到过一篇周先生的文章,这次专门读上几篇以稍补自己懒惰带来的羞愧吧。我是个地地道道的齐鲁之子,在孔孟气息的熏陶下长大,虽然我不敢坚定地宣称自己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完全恪守夫子的规则,但这文化渗透已多少到了骨子里,家族、祖先在我的观念体系里绝对是极其重要的元素。所以当我打开目录,《祖先崇拜》这篇文章率先进入我的视线。

主导周作人文章的也是批判,批判的视角、批判的言语,不过比起鲁迅的尖刻,周作人更多的是平和甚至是无奈。周作人的为人不是我这篇文章的重点,关于历史人物是非评判我抱有这样的观点:评判历史要回归历史,对历史人物的分析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从现代人的角度审视过去,隔着时空墙,难免有失公允。当然会有很多人不赞同我的说法,既然如此,就让我们抛开这个易存“异”的层面,返回文章本身,探讨作者的思想观点吧。

《祖先崇拜》结尾标注时间为“八年三月”,也就是1919年三月,“五四”前夕。周先生的观点是“切不可崇拜祖先,也切不可望子孙崇拜我们”,这一思路颇有王羲之的“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的时空传承观。周先生也是留洋一代,思想观念里自然有信仰情结,那我们应当崇拜谁呢?文章给出了答案——自己崇拜,子孙崇拜。“自己崇拜”多少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小农、自给自足、利己、实用”等元素有相合之处,而“子孙崇拜”则颠覆了儒家对谱族关系的传统看法。对这一观点,周先生有自己的论证。

先生从祖先崇拜的精神来源论起。“原始人类认为万物有灵,祖先的灵魂一样不朽,不随肉体的殒灭而消亡,祖灵存留于世、子孙供奉他们的饮食起居,侍候好了,祖灵会庇佑后代,否则,要发生灾祸。”按周先生的介绍,我理解的祖先崇拜实质是自我积德、崇拜生活的安定,如此说来,崇拜的是后代,这正好符合了周先生的论点,只不过周先生从科学角度出发驳斥之。科学证明,世上本无鬼存在,所以对祖先降灾的担忧毫无必要,同时还列举出男人因“接香烟吃羹饭”的迷信,借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买妾蓄婢,败坏人伦。从人道主义层面看,周先生的观点应得到嘉奖,至于鬼神是否存在,我们目前不可下定论,因为我们从没亲眼见过,不能说有,也不能说绝对没有,只能说科学现在还无法对此做出准确的论证。另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归于祖先崇拜,我认为不够全面,“传宗接代”很大程度上源于物种进化这一天性以及男权社会家族财产继承问题。

先生的第二点否定立足于反对“子女报恩”说,这是对“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挑战。孝敬父母在中国是个永恒的真理,正如周先生在文章中引用的“报本返始”说的支持者的话“你试想身从何来?父母生了你,乃是昊天罔极之恩,你哪可不报答他?”类似的话语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他;没有他,哪有我”以及夏侯惇啖左目时的豪言壮语“父精母血,不可弃也”,句句可看出子女对父母的责任。当然也有异样声音存在,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北海太守孔融的言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瓯中,出则离矣。这位让梨的典范最后被赐死,此番话也是重要原因。周先生似乎撷取了孔融的观点,认为“父母生了儿子,在儿子并没有什么恩,在父母反是一笔债……父母生了子女,便是他们(父母)的义务开始的日子,直到子女成人为止。世俗一般称孝顺的儿子是还债的,但据我想,儿子无一不是讨债的,父母倒是还债——生他的债——的人。”总结说来,周先生的观点就是父母将子女生下来是错误的,子女本不想来人世间走一遭,完全是父母强迫的。周先生的观点我实在不敢苟同。人生在世,大多数人不过百年,但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里,我们体验到了无尽的人生,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有些人甚至会载入史册,留名千年,有机会享受这般多彩的人生,并且是在三千精虫中胜出,本身就是馈赠。谁的馈赠?可以说是生命之神。不管是谁,也不管怎样创造出了我们的灵魂,我们走向人间这最后一步的确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父母为我们造就了一生的体验,功不可没,理应报恩。文中说“孝顺的儿子无一不是讨债的”,既是“债”,冤有头,债有主,那讨的是何种债,儿子又是何种性质的债主?债,顾名思义,即欠别人的东西,那么父母欠儿子什么呢?大概从婴孩呱呱坠地开始,父母倾注的便是给予,既如此,恐怕周先生标识的债务关系很难理清了。同时,“债务”(并非义务)何时两清,周作人也未给出明确回答,因为按周先生的观点,一个人在向上一代人讨债的同时也在向下一代还债,要给出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

周先生确立的是自上而下的逆崇拜,老子崇拜儿子。这个链条里有一点值得肯定,即对“恩”的诠释。“要报生我者的恩,那便应该更加努力做人,使自己比父母更好,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对于子女的债务——使子女比自己更好”,这席话完全符合物种进化理念。“努力做人”,发展自己,这是最有效的报恩途径,父母是无私的,很少会斤斤计较子女提供了多少物质帮助;“使子女比自己更好”,这是为人父母的最大债务,与其说是“对于子女的债务”,毋宁说是“对于社会的债务”,父母制造的这个生命从社会中攫取生存资料,这是明确的债务关系。按这一链条传承下去,应该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趋势,所以周作人的逆崇拜从这个意义层面上讲对于推进社会发展极为有力。经过这样一番分析,文中提出的债务人和债权人的界线似乎模糊起来了,其实大可不必苦恼,人生本来就没有什么明确的划分,好与坏、是与非、功与过都是多姿多彩人生之路上的重要因素,所以关于“混合”,汉语中有个凝结着大智慧的词——调和。调之使其和,调得不好导致元气大伤。

周作人先生写这篇文章我想情感上绝不是否定孝道,现实生活中也绝不会容许文中论点指引下的忤逆行为,那么真实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前文我已经说过评判历史人物要回归历史,返回到当时历史背景下分析。此文作于1919年,“”兴起之后,“五四”前夕,在社会大思潮背景下,文化领域少不了激烈的论战和讨论。“打倒孔家店”,“打倒”那“三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鲁迅曾猛烈抨击孝道传统,认为孝道使中国文化尊重前一代而忽视甚至压抑后一代,违反生物界以新生代为优先照顾对象的进化原则,于是种族老化,文化衰老而无创造力。“”、“五四”时期,周作人不但与其兄长鲁迅并列为文坛两大领袖,也与胡适、陈独秀等同被奉为“思想界的权威”。在反礼教运动中,周作人号召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破坏“伪道德”、建设“新道德”,以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个人主义和“真儒家”主义的思想原则,为反礼教运动提供理论基础。[1]此后,起于民国九年(1920)的疑古思潮[2]更是深刻地影响了周作人对传统、对旧知识的态度。在《祖先崇拜》末几段,周作人很明确地写出了自己的意图。“有了古时的文化,才有现在的文化,有了祖先,才有我们。但倘如古时文化永远不变,祖先永远存在,那便不能有现在的文化和我们了所以我们所感谢的,正因为古时文化来了又去,祖先生了又死,能够留下现在的文化和我们——现在的文化,将来也是来了又去,我们也是生了又死,能够留下比现时更好的文化和比我们更好的人。”一言以概之,周作人讲的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文化的创新,不能将此等同于赡养之孝道,更不能混淆,同时周先生反对的是“守旧”与“缺乏知识创新”,而前文分析的两代人“债”与“恩”以及“祖先崇拜”只是象征的手段,实质是在肯定文化传承(有了古时的文化,才有现在的文化,有了祖先,才有我们)的同时对“盲目崇拜旧知识”进行了揭露与否定,从而也不是对孔融父子无恩的论调大加赞赏。这也反映了那一时期知识分子言论行动和思想情感之间的冲突与紧张。

周作人在这篇文章里讲出了中国人永恒的话题——如何对待祖先。也许缘于先秦诸子以及汉唐时期创造了极其璀璨的文化,中国人心里向来有着恋古情结,尤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口号下,很多人甚至萌生了复古念头,随之国学也“热”了起来。去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课上吴向东老师的观点我颇为赞同,“国学可以研究,但不要‘热’起来,现代人都研究国学、研究古代成果,那我们现代人干什么去了,我们这代人创造了什么文化成果!”“复兴”不是“复古”,更不是“啃古”,四明是我们引以为豪的筹码,绝不是引以为靠的传家宝。所以,我也并不赞同俄国文学中“普希金——我们的一切”的说法以及类似的套用,普希金确是现代俄语的奠基人、“俄国诗歌的太阳”,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找到俄国生活几乎所有的主题,但一个普希金毕竟不能代表整个俄国文学,起码苏联文学有其独特之处,而且不得不承认普希金作品中的很多主题是后人结合自身时代特点解读的,普希金的“一切”是几代人演绎出来的,现在的普希金有着所有这些人的痕迹。所以我倒更欣赏周作人的话“我不信世上有一部经典,可以千百年来当人类的教训的”。

祖先的东西自然要传承,不是死板地引经据典,而是参考、取其用,“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诸葛孔明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明确阐述了这一观点。历史总是与当代共存,传统与现实同样需要调和,“调”不好将会元气大伤,导致文化断层,这种文化惨剧在我国最近一百年的历史中已不止一次发生了,今后该如何调和,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还是要在价值和文化观念上构建一个核心体系才能应对多变的现实,以不变应万变,否则,出现的将是一个个文化区块,各自为营,来源相近却彼此不能对话,统一的文化信仰是体系的中心框架,至于具体怎样实施,需要我国几代知识人不懈地求索、做叩问式探索。

最早读经的孩子现状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

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

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

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

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

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

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

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

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

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

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

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

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

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注释

[1]学者:求学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3]受:通“授”。传授。

[4]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 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

人。

[6]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7]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道: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8]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即以之为师。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知,了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11]师道:以师为道。即学道。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众人:普通人。

[14]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16]惑矣:(真)糊涂啊!

[17]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18]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 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读,通“逗”。

[19]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问老师。“不”同“否”。此句翻译时应注意交错翻译,详见下文翻译。

[20]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

[21]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22]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23]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4]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

[25]谀(yú):阿谀、奉承。

[26]复:恢复。

[27]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

[28]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29]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30]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31]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o浩)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

[32]苌(cháng)弘:东周 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

[33]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

[34]三人行句: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不必:不一定。

[36]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37]李氏子蟠:李蟠(pán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38]六艺经传(zhuàn):六艺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六经,即《》、《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注解经典的著作。

[39]不拘于时:不被时俗所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40]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

[41]贻:赠送

[42]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通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

一词多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 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 传授)

⑧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 军队)

①择师而教之: (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 (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③古之学者: (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 (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指示代词,那些 )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

①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词类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3.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则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7.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4.无贵无贱---无---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气 今:道理

6.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7.小学而大遗---小学----古:小的方面 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8.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10.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11.今之众人---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词结构后置

学于余

耻学于师

不必贤于弟子

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其可怪也欤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①.则曰-省略句

②.不拘于时-被动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字结构

背景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

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

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

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

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

《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

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

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主张“文以载

道”,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分段解析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

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

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

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

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

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

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

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全文分4段。

第1段

提出中心论题,

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

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

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

 

 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

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

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

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

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

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分句赏析

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理解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

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

“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理解。

有人认为这句

话反映了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但有人认为不能这样看,因为这句话所在的第2段,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之族”,褒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古之圣

人”的,“君子不齿”句的主语“君子”,是指韩愈贬斥的上层“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韩愈自己。韩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古之圣人”对比,贬前者,褒后者,当然不会把自己列入所谓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齿”只是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而没有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的轻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评析: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

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

“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本句翻译时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义和作用。

运用:(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评析: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结尾,化

繁为简,既显见解的深辟透彻,又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运用:(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关于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的资料

 

 ①

孔子师郯子。《春秋左氏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杜预注:黄帝之子,己姓之祖)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

‘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杜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

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杜注:即历正之官);玄鸟氏,司分者也(杜注:玄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仲尼闻

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杜注:失官,言不修其职也),学在四夷,犹信。’”

孔子师苌弘、老聃。《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敬叔与俱至周,问

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按: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故事,见《史记·孔子世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天运篇》)

孔子师师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

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

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孔子师师

襄的故事,又见《孔子家语》《韩诗外传》《淮南子》)

郭英德的论文

今年18岁的程鹏参加武汉大学自主招生。与众不同的是,他以一篇千字文言文自荐,获得了历史学院第一名的成绩。7月29日,这位安徽安庆男孩如愿以偿,收到武汉大学录取通知书。

今年1月3日,程鹏在自主招生平台上报名,并寄出自荐材料。他对自己的定位十分准确,整体综合实力不强,但特点突出。结合自身实际,程鹏的最高目标是武大,其次是中山大学,然后是华东师大,保底是川大。写就这篇千字文言文自荐信,程鹏告诉记者,自己花了3天时间,“主要介绍了自己之前的学习情况,也表达了对武大的向往。”但能否打动评委老师,程鹏自己也没有底。通过初审后,程鹏连过笔试和复试两关,最终以历史学院第一名成绩获得武大入场券。今年高考,程鹏的分数超过了一本线,最终被武汉大学录取。

熟读数百本国学经典

从初中开始,读书就已经成为程鹏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之一。从最初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语》,再到后来的《周易》、《孟子译注》、《左传》、《资治通鉴》。

5年来,各种经典书目程鹏已经读了不下400本。读书的同时他还喜欢做笔记,读过的书都被他用铅笔密密麻麻的写了标注。程鹏尤其热衷古代史中的思想史,对孟子更是“情有独钟”,《孟子译注》被他翻了一遍又一遍,书上更是找不到一处空白的地方。经典书籍看一两遍根本不能领会其中的精华,程鹏说,遇到不懂的古文他就会查阅《古代汉语词典》和《古代汉语字典》,或者请教老师。现在,文言文对程鹏来说就像母语一样,写起来自然而然,没有障碍。但程鹏也坦率地承认,自己写的白话文反而没有文言文顺畅。

10岁拜学者罗祖基为师

程鹏的“国学之路”离不开一个人的帮助,他就是著名学者罗祖基,自从初一时拜师于罗老先生门下后,不同于之前的“小打小闹”,程鹏开始了对国学系统的阅读。刚接触时,程鹏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都会用本子记下来,一有时间就去向罗老先生请教。除了登门拜访,程鹏与罗老先生更多的是利用网络在博客上写文章进行相互交流。从初中开始,程鹏就开始用自己擅长的古白话文写作,也经常在空间和博客上发表论文和读后感。“他写的每一篇文章我都看过,很有思想。”谈到他的学生程鹏,罗老先生一直赞不绝口,他眼中的程鹏称得上是“天赋异禀”。

“程鹏是我见过的学生中悟性最高的,很多问题一点就通,而且他的记忆力特别好,可以说是过目不忘。”经过罗老先生的指导,程鹏在国学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文学和史学功底也越来越深厚。当得知程鹏要去参加武大自主招生考试时,罗老先生还特地为他写了封推荐信。“程鹏能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我一点也不意外,他有这个实力,我也希望他能在以后的道路上坚持下去。”罗老先生说。

出身普通家庭 钟爱京剧和动漫

除了名师指导,良好的家庭氛围对程鹏也有很大影响。虽然程鹏的父母亲文化程度都不高,平时在学习上也没有能力去指导,但他们总是力所能及的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和言语上的鼓励。这次能获得武大自主招生面试第一名,程鹏的妈妈表示很满意,“我们对他的要求不高,只希望他能快乐的成长。”程鹏平时也很喜欢看动漫和听京剧。一般人觉得晦涩难懂的京剧在程鹏看来却是一种享受。不仅因为京剧是文化国粹,也是受到顾颉刚、罗祖基几位学者的影响。京剧几大派别中他尤其喜欢听老生余派,他还特地下载了几百首京剧段子,没事就会听一听。

附:致武汉大学自荐信(全文)

癸巳年十一月廿六日,安庆后学程鹏,谨奉书于武汉大学诸公:余姓程名鹏,乃皖省宜城人也。祖居徽州,因经商之故迁居安庆,已有百年矣。少好旧学,性喜读书。然年幼之时,蒙昧无知,但凭一时之兴,杂阅群籍,而不晓学问当以何而入焉。后幸受业于古史辨派传人,童丕绳太夫子之徒湖北阳新罗祖基先生门下。先生虽以故谪居安庆僻壤一隅之地,然未尝有愤懑之心,授余学问亦未尝有毫厘之爽,使余得识学问之正道。自己丑仲春入罗师门下以来,初以《三百千》及《幼学故事琼林》开蒙,再以如《四书》之诸要籍识旧学之大体,后受罗师亲点,读《史记》、《左传》、《国语》及诸子书等以攻上古史,尤好穷其间之思想,亦稍涉汉魏以下。至于所读近人之书,盖皆关乎此伦。余从罗师,非比课堂之受学,而代以入室之答问,如有片言只语不能详述者,则先生以每日之博文授余。先生之所授者亦非句读之细,而诲余当读何书,如何读书,如何作文,如何分析之属。今方近五载,谨致余受学所属之文(余按:即《谈孔孟的几点差异》)于后以供诸公斧正。

余平生所志在于史学,然国史浩瀚,不能穷尽,至于世界诸邦之故事,则更不待言。故余特好其中两端:一则上古史,且尤重其间之思想;二则宋明之儒学。其前者何故哉?余好古史,非但师承之故,亦本性之使然。上古史史料甚少,故史识尤要,需于众人皆读之史料中见他人未见之事,如钱宾四先生据《汉书》作《刘向歆父子年谱》以驳康南海之谬说。《汉书》可读,然《年谱》举世无二。余言此例,非敢自比于钱宾四先生作《年谱》一事,然于先生《年谱》此一特点,则甚表拜服且心向往之,乃以为天授余之所长在于兹矣。其后者又何故哉?盖理学为吾国最近西洋之“哲学”者,而明末儒学本为吾国宜行之大道也。兹两者于今世之意义甚显而重。又以余姚之所化逾中国而布东亚故,则其又关乎中国学术与世界之联系矣,不可谓不重,此余所以欲涉此道也。

巍巍武大,创立有年,三镇之地,素称人文渊薮,江汉之汭,长见名士荟萃。湖广总督倡学于前,中研院长执鞭于后,闻子布道,周公登坛,吴唐并举,名重一时。金声震乎中南,令名扬于神州。凡吾国有志于学者鲜有不慕,而余亦不外,自受学于罗师以来,思慕已久,知欲为实学,难脱大学而有,勉成国器,岂舍高校以得,将变所好为所工,一扫为学之陋习,武大其康庄坦途矣!故敢望忝列珞珈山之门墙,以成生平贡献学问之志也。茍蒙相识,必勤 学自励以报,余虽不敏,然定不负伯乐之恩!附曰:余攻学之外,尚醉心于皮黄,且最喜余派。

教师个人教育工作反思

《浅谈元杂剧三国戏的艺术特征》,《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

《漫谈中国古代对戏剧审美功能的认识》,《福建戏剧》年第3期。

《也说“衙内”》(与长胜合作),《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明清时事剧概述》,《江苏戏剧》1985年第2期。

《明清之际时事剧的思想艺术特色》,《中州学刊》1985年第2期。

《论〈水浒传〉的思想意义》,《水浒争鸣》第4辑。

《论元杂剧的戏剧冲突》,《戏曲研究》第15辑。

《元杂剧作家身分初探》,《晋阳学刊》1985年第4期。

《元杂剧与元代文艺思潮》,《光明日报》1985年7月16日。

《福建戏史录补遗二则》,《福建戏剧》1985年第5期。

《古典戏曲脚色漫谈》,《福建戏剧》1985年第6期。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义山诗意蠡测》,《名作欣赏》1986年第1期。

《“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古代戏剧家的戏曲虚实论》,《戏曲艺术》1986年第2期。

《论元杂剧的时代精神》,《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

《“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中国古代戏曲美学散论之一》,《福建戏剧》1986年第3期。

《“剧场即一世界,世界只一情人”——中国古代戏曲美学散论之二》,《福建戏剧》1986年第4期。

《寄讽实无,雪耻或有——〈琵琶记〉创作意图之疑案》,《古典文学知识》1986年第4期。

《关于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的争议》,《文史知识》1986年第8期。

《论元杂剧中的喜剧性类型形象》,《中华戏曲》第2辑。

《无奇不传,无传不奇——中国古代戏曲美学散论之三》,《福建戏剧》1987年第1期。

《“异物之情也有人道”——〈任氏传〉的任氏形象》,《古典文学知识》1987年第1期。

《蒋士铨〈临川梦〉漫议》,《名作欣赏》1987年第3期。

《“一夫不笑是吾忧”——李渔〈风筝误〉的喜剧特征》,《名作欣赏》1987年第4期。

《画出潇湘水墨图——元杂剧雨景描写赏析》,《陕西电大》1987年第5期。

《论晚明清初才子佳人戏曲的审美趣味》,《文学遗产》1987年第5期。

《论元杂剧作家的基本思想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

《论汤显祖文化意识的悲剧冲突》(与李真瑜合作),《戏曲研究》1987年12月。

《半世清狂,一生情种——谈沈起凤〈才人福〉中张幼于和祝希哲形象》,《古典文学知识》1988年第1期。

《“偌大乾坤无处住”——谈尤侗的〈钧天乐〉》,《名作欣赏》1988年第1期。

《浅谈元杂剧善恶观的性质》,《语文学刊》1988年第3期。

《“才人福分从来少”——沈起凤〈才人福〉的审美趣味》,《名作欣赏》1988年第4期。

《古代文学研究的两难心理与多元选择》,《文学遗产》1988年第5期。

《论明清文人的理想人格范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学术之声》第2辑。

《论明清文人的创作方法》,《戏曲研究》第28辑1988年.12月。

《四十年古典研究道路批评》,《文学遗产》1989年第3期。

《古典戏曲理想人格论》,《戏剧文学》1989年第7期。

《“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明清浪漫思潮与〈长生殿〉的“至情观”》,《文史知识》1989年第7期。

《论明清文人的时代主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

《关剧文化意蕴发微》,《戏曲研究》第30辑。

《论古代戏曲文学的文体特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学术之声》1989年第6辑。

《丁耀亢生平及其剧作》(与郝诗仙合作),《齐鲁学刊》1989年第6期。

《蒋士铨本事考略》,《文献》1990年第1期。

《艺术精神的传承与文化精神的变异——戏曲艺术出路断想》,《戏剧文学》1990年第1期。

《蒲松龄文化心态发微》,《文史哲》1990年第2期。

《明清文人的历史演进》,《文学遗产》1990年第2期。

《“最怜儿女又英雄,才是人中龙凤!”——〈儿女英雄传〉的“人情天理”观新诠》,《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第2期。

《论〈水浒传〉作家的创作思想》,《语文学刊》1990年第3期。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明清文人作家文学观念散论》,《中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3期。

《是“风教”还是“风情”——明清文人作家的文学观念散论》,《中州学刊》1990年第4期。

《抄本〈一合相〉作者考》,《文献》1990年第4期。

《论明清文人的忠奸斗争主题模式》,《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等为梦境,何处生天”——〈南柯梦〉、〈邯郸梦〉荒诞意识谈》,《文史知识》1990年第12期。

《元曲与少数民族文化》(署名张应),《民族文学研究》,1991年第1期。

《贾宝玉和宋江——浅谈〈水浒传〉对〈红楼梦〉的影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论〈水浒传〉作者的创作思想》,《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佳园结构类天成——〈红楼梦〉网状艺术构思的特征》,《红楼梦学刊》1991年第4期。

《中西戏剧观念的当代形态》,《戏剧文学》1991年第8期。

《中国古书的价值》,《大学生》1991年第9期。

《浅谈元杂剧的市民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1991年。

《漫谈明清文学中的才子佳人》,《名作欣赏》1992年第1期。

《两宋酬和词述略》,《中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1期。

《关于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的思考》(与傅璇琮、谢思炜合作),《文学评论》1992年第3期。

《明代文人结社说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漫谈中西戏剧形象创造的审美规律》,《戏剧文学》1992年第8期。

《启功先生的治学之道》,《文献》1993年第1期。

《书圣原是大诗人》,《跨世纪》1993年第2期。

《典籍的现代阐释和文化传统》,《光明日报》1993年7月7日。

《中西戏剧文体的本质特征》,《戏剧文学》1993年第8期。

《审美趣味的多元化走向──论明清文人的丑的形象》,《中华戏曲》第14辑(1993年8月)。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中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4期。

《沈璟本事考略》,《文献》1993年第4期。

《近代古典文学研究方法的更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4期。

《蒲松龄与孩子王》,《人民政协报》1993年10月7日。

《(1992年)元明清戏曲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1993)》。

《艺术与*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中国消费者报》1995年1月7日。

《禅宗的三重境界》,《中国消费者报》1995年3月18日。

《元明文学史观散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中国现代话剧的形成及其启示》,《戏剧文学》1995年第7期。

《叙事性:古代与戏曲的双向渗透》,《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

《中西传统戏剧观念辨异》,《戏剧文学》1995年第11期。

《桃花扇底系兴亡——〈桃花扇〉的历史意识》,《名作欣赏》1995年第6期。

《第一印象·第二视力·第三只眼(评〈宁宗一戏剧研究自选集〉》,《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

《刺世伤时,显微阐幽——论苏州的文化内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中国古代文人集团论纲》,《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夏之卷。

《论明代的文学流派研究》,《求是学刊》1996年第4期。

《中国古典史的理论思考——读杨义的〈中国古典史论〉》,《人民日报》1996年5月16日。

《明清的价值》,《文史知识》1996年第8期。

《稗官为蓝本——论李渔戏曲的叙事技巧》,《文学遗产》1996年第5期。

《建构中国叙事学的操作规程——评杨义〈中国古典史论〉的方法论》,《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

《向后倒退的革新——论明末清初的求实文学观念》,《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古籍校勘原则之我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6期。

《论清前期的正统派》,《文学遗产》19年第1期。

《情的探险——从汤显祖到曹雪芹》(与过常宝合作),《红楼梦学刊》19年第1期。

《戏曲的兴起与文化权力的下移》,《中国社会科学》19年第2期。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理论品格》,《文学评论》19年第4期。

《论明代剧本体制的规范化》,《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4辑。

《论元明清戏曲中的雷同形象》,《明清研究》19年第4期。

《论中国古代典籍文化的现代阐释》,《殷都学刊》19年第4期。

《论明清剧本长篇体制的演变》,《聂石樵教授七十寿辰学术纪念文集》。

《论“知人论世”的古典范式》,《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19年。

《我们比王国维多走了多远——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戏曲研究随想》,《文艺报》19年10月23日。

《正史以外的补充——简评〈珍本中国古代历史演义丛书〉》,《中国图书商报》19年10月24日。

《详备精细,益智启思——评丁锡根〈中国历代序跋集〉》,《中华读书报》1998年1月21日。

《“温情与敬意”的国史学——谈钱穆的几部著作》(与李山、过常宝合作),《书品》1998年第1期。

《如何突破文学史写作的三大传统——〈明清史·后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

《雅与俗的扭结——明清戏曲语言风格的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论先秦儒家的叙事观念》,《文学评论》1998年第2期。

《学术研究范式的嬗变轨迹——关于二十世纪中国古代白话研究的谈话》(与刘勇强、竺青合作),《文学遗产》1998年第2期。

《〈宝剑记〉:忠奸剧的定型──〈明清史〉选载之一》,《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2期。

《〈浣纱记〉:历史剧的新篇——〈明清史〉选载之二》,《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3期。

《〈鸣凤记〉:时事剧的发轫──〈明清史〉选载之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4期。

《在感性与知性之间——评叶嘉莹的文学研究著作》(与过常宝、李山合作),《书品》1998年第3期。

《江湖奇人写真录——清初传记文选注》(与陈洁合作),《中华活页文选》,1998年。

《说诗说稗自风流——评陶尔夫、刘敬圻〈说诗诗稗〉》,赵仁珪、郭英德,《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

《论“知人论世”古典范式的现代转型》,《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夏之卷。

《论明清剧本长篇体制的演变》,《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宋元明思想史纲〉、〈清代思想史纲〉读后》(与李山合作),《师大周刊》1999年6月25日。

《话剧是演给谁看的?》,《戏剧文学》1999年第1期。

《文学研究与文学史研究》,《人民政协报》1999年1月20日第4版。

《元杂剧: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奇葩》,《中国教育报·文化周刊》1999年4月27日;《光明日报》1999年5月10日。

《元明的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求是学刊》1999年第2期。

《困境和出路: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化历程》(与过常宝合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明清的文化意蕴》,《高校理论战线》1999年第3期。

《悬置名著——明清史思辨录》,《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长时间远距离的姿态检讨历史——谈黄仁宇的几部历史著作》(与过常宝、李山合作),《书品》1999年第2期。

《文学史著作的读者》,《师大周报·文化增刊》1999年4月23日。

《挑战自我超越极限——〈杨义文存〉读后》,《中国社会科学通讯》1999年4月27日。

《论戏曲角色的文化内涵》,《戏剧文学》1999年第9期。

《经典文献的诗学读法——评介杨义〈楚辞诗学〉》,李山、郭英德,《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

《论顾炎武的遗民心态》,《新国学》第一卷,巴蜀书社,1999。

The Cult of Passions though The Image of Beauties in Ming and Qing Literature,Ming QingYanjiu(《明清研究》)1999,Napoli-Roma,1999。

《论古典文学研究的“私人化”倾向》,《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

《黄宗羲明文总集的编纂与流传——兼论清前期编选明代诗文总集的文化意义》,《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独白与对话──论明清戏曲的抒情方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沿袭与创新的互动──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读后》,《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第1期。

《至情人性的崇拜——明清文学佳人形象诠释》,《求是学刊》2001年第2期。

《雪泥鸿爪——从我的博士论文写作谈起》,《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4期。

《史的叙述视角、叙述体例和叙述方法──兼评陈大康〈明代史〉》,《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学论略》,《求索》2001年第5期。

《文学传统的价值与意义》,《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

《浅谈中国文学史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求是学刊》2002年第5期。

《论宋江形象的人格内蕴》,《昌吉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光风霁月:宋型文学的审美风貌》,《求索》2003年第3期。

《〈水浒传〉的三重寓意》,《文史知识》2003年第9期。

《清切平淡宛陵诗》,《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5期。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写作的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对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重新审视——简评王齐洲〈呼唤民族性——中国文学特质的多维〉》,郭英德、李文洁,《学术界》2003年第5期。

《自成一家山谷体》,《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1期。

《20世纪明代文学研究方法述评》,郭英德、王丽娟,《人文杂志》2004年第1期。

《明清戏曲叙事结构的演化》,《求是学刊》2004年第1期。

《论历代〈文选〉类总集的分体归类》,《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3期。

《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学术研究》2005年第1期

《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中国古代通俗版本研究刍议》,《文学遗产》2005年第2期。

《明人自传文论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论“文选”类总集文体排序的规则与体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学刍议》,《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中国古典戏曲文学文献整理刍议》,《戏曲研究》2005年第1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启功先生与中国古典文献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启功先生与中国古典文学》,《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2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的文学教育研究》,《文学遗产》2006年第2期。

《〈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编纂年》,郭英德、王丽娟,《文艺研究》2006年第8期。

《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基本特点》,《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牡丹亭〉现存明清版本叙录》,《戏曲研究》2006年第3期。

《古代文学教育与当代社会文化》,《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2007年4月。

《稀见明代戏曲选本三种叙录》,《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明清女子文学启蒙教育述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论明人传状文的文体特性与文化内涵》,《人文杂志》2007年第5期。

《明清文学教育与戏曲文学的生成》,《学术研究》2008年第3期。

《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的特性与功能》,《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新视域下的新成果——评〈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变〉》,郭英德、范红娟,《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3期。

《艺术幻境与审美魅力——上昆〈长生殿〉观后》,《艺术评论》2008年第6期。

《明清时期女子文学教育的文化生态述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论傅惜华戏曲目录著作的史学价值》,《戏曲研究》2008年第2期。

《真实的“人”:宋江之“好汉”行径》,《文史知识》2008年第9期。

《真实的“人”:宋江之人生选择》,《文史知识》2008年第10期。

《真实的“人”:宋江之阴暗品性》,《文史知识》2008年第12期。

《病梅〈琵琶记〉蔡伯喈形象的文化人格》,《中华戏曲》2008年第2期。

《学而不厌:明清成年女子的家庭文学教育》,《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2期。

《北美地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提要(2003-2008)》,林舒俐、郭英德,《戏曲艺术》2009年第2期。

《垂艳流芳:女子文学教育的效果》,《文化学刊》2009年第3期。

《北美地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述评(1998-2008)》,《文艺研究》2009年第9期。

《海外汉学的“中国趣味”》,《人民日报》2009年12月8日。

《中国古典戏曲研究英文论著目录(1998-2008),林舒俐、郭英德,《戏曲研究》2009年第3期、2010年第1期。

《小题目含蕴大境界》,《中国文化报》2010年1月25日。

《“中国趣味”与北美地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戏剧艺术》2010年第1期。

《论剧作家李渔的文学教育》,《文学遗产》2010年第3期。

《论明代论辨文的时代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孔雀东南飞与西北有高楼

教师个人教育工作反思5篇

教师要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促进知识结构的发展,具备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手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师个人教育工作反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教师个人教育工作反思1

回顾这一学年的工作,我心中经常在反思,我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应该做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做好了什么?有了这些追问,使我的工作更有意义。在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中我也感受到工作的快乐。本着总结经验,进行反思,弥补不足的思想,对自己本学期的专业发展情况做以下总结:

一、教学方面一丝不苟在本学期我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教学观念,积极学习新课改的精神和新课标的内容,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认真研究教材,广泛阅读大量参考资料,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案书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成集,提高教学水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每节课都给学生一个精彩,一个惊喜,一个深刻的收获和一个学习人生上的启示。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力争在每一节课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并坚持做课件,保证堂堂使用多媒体来教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活动,同时利用网络,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也提高了自己在教学中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能力和理念。学习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增强了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坚持学习,认真落实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钻研新课标和教材,课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备好切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每一堂课,结合新课程、新理念选择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精讲多练,面向全体学生。课后认真批改作业并及时反馈批改情况,并在班上进行集体更正。努力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教法、新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的需要。

三、存在的不足与解决措施由于自己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所以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专业理论学习不够;有时只局限于学生认知的成长而忽视了情意的发展;在课堂上“放”后不能较好的“收”等。在下一学期里更加深入学习,使自己的自身素质和能力得到不断完善。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培训,同时珍惜每一次培训学习的机会,在培训中务实、求真,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从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角度出发,弥补自身不足,更进一步提高自身具有的能力和素养,为教育事业发挥一名教师应有的作用。

四、集体合作精成所致每一学期为了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优化课堂教学,学校都进行了校本课堂研讨课,每一次的研讨课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次的学习机会。在本学期一年四班刘宏老师参加了我区的教学大赛,在刘老师一次次的试讲后,所有语文组的教师都能集思广益,弥补本节课的不足,每个难点必究,每节课必精研细磨,大家团结协作,在工作中不断探究教学思想,进行教学策划,使我在这个过程不断积累和成长。

教师个人教育工作反思2

我通过这一学年的学习,自己专业文化水平有所提高,而且不断更新了知识,更新了教育观念,优化了课堂教学,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及教学水平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现将本学期个人成长专业发展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新世纪的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精湛的教学技艺,创造性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此完善、发展自我。然而教师专业能力既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制约教育质量的瓶颈。因此,对教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个人教学水平,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领悟新课标精神,努力做好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本学期,我认真的备课、编写教案,设计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开展有效的教学。在教学中我把学生放在首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阶段规划和措施我认真对待,不断反思,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二、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迎接挑战,认真过好每一天,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我是个普通的教师,但我坚信,把普通的事做好,这本身就不普通了,所以为了我爱的教育事业,我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工作。

三、丰富专业知识,加强业务学习

1、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促进知识结构的发展,具备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手段。我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互助活动,多听课,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先进之处,运用于教学。

2、观摩、讨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教学水平。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以此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

3、认真参加学区以及学校的教研活动,多听课,多学习。

四、依照发展目标完善自己。

依照发展目标不断完善自己,这样,在教学工作中,使我积累了不少的教学经验,努力成为成熟期教师,并向学者型教师转型。在教学中不断反思,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面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育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见解。

总之,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教师的积极性高,学校的文化氛围浓厚,以及各级各部门的耐心帮助,促使了自己的成长及专业的发展。

教师个人教育工作反思3

转眼间,进入中学任教已将近一年的时间了。一年对于整个历史长河来说,只但是是沧海一粟,对于人的整个生命来说也只但是是几十分之一,而一年对于我这个以试用期教师身份进入学校的新老师来说,能够用好处非凡来概括。在这近一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做老师的艰辛和快乐,我把自己的青春倾注于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上,倾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

师德方面:

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德”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教学的第一天起,我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崇高师德的人。在教室、学校内外,我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师范,以做好自己率先垂范。言谈举止都向树立良好形象看齐,一向都坚信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一句话讲就是:其身正,不令也从。我说并孜孜践行着。我期望从我教的都是合格的学生。我相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纪律是成功的保证,纪律一旦成了习惯,行动就不再别扭,自然便就成功。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同时也是使自己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不断提高自己水平,我也了解学生心理着手把握对学生教育的分寸与对后进生转化的力度。

教育教学方面:

在教学准备上,新老师面临的问题是不熟悉教材,不了解重、难点,也不明白就应怎样上课。对此,工作之初,我的心里十分着急,生怕因为课上得不好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对体育课的兴趣。但是,我也坚信:“万事开头难,境由心造,事在人为。”所以,我每次都很认真的备课,查阅相关资料把自己的教案写好。尽力做到“三备”,既备教材,把教材资料研读析缕,又根据教辅充实完备教材,同时又根据学生状况备好学生,所谓运筹帷幄,想必能决胜千里,总之有备无患。一句话,写好教案是上好课的前提,我确实身体力行。

我有幸能得到一位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张兴老师的指导,他在教育教学方面给我提出很多宝贵的推荐,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由于自己教学经验不足,有时还会在教学过程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不知如何处理,因而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力争从他们那里尽快增加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这些使我个人应付和处理课堂各式各样问题的潜力大大增强。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还经常上网查找一些优秀的教案课件学习,还争取机会多听其他教师的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理论方面:

我在课余时间阅读了超多教育学理论和教学参考,而且还借阅超多有关体育教学方法的书籍,以博众家之长为己所用。在让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同时,我也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来验证和发展这种理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也许,“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教学的路不可能是坐享其成、一劳永逸的。作为新教师,我唯有以永远的学习者的心态与行动,才能迎接新的挑战、实现真的自我。

教师个人教育工作反思4

回顾这学期的点点滴滴,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倾注了老师的心血,当然更离不开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配合。看着这些天天在长大的孩子们,欣慰、自豪充满了我们的心怀,回想过去的一年,有许许多多辛勤的付出,但收获却更多。为了更好地吸取经验,使我的工作更上一个台阶,现将一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政治思想工作

自己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教育局领导下,在幼儿园的组织下,本人用心参加各种学习活动,认真研读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的书籍资料;《教师法》、《定西市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八条禁令”和“三条处罚”措施》、《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细心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

本人热爱幼教事业,严于律己,恪守岗位职责,在这一学期里,本人能够遵守园内的各项规章制度,热爱群众,能坚守工作岗位,不迟到、不早退,无事不请,对幼儿一视同仁,与同事相处融洽。坚决服从领导的安排,乐意理解各项任务,并能出色的完成,班上出现问题,能够及时与班上的老师共同商量解决。

二、保教工作

(一)扎实抓好教育教学工作

工作中虚心向从事幼儿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观摩其他教师上课,用心参加园本教研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年龄特征来选取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在活动中,能恰当地选取和使用教具,重视教学资料的趣味性,增加幼儿的实践操作活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使幼儿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我还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改善教育的方式、策略等,收到了必须的效果。

(二)全身心的投入,保教结合,热爱尊重理解幼儿

中四班有45个小朋友,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我们把班级纪律和幼儿自理潜力一齐抓,我们班小朋友能够说进步很快,家长反映也不错。教师的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手势能给幼儿带来安慰和鼓舞,幽默更能增加师幼间的感情。幽默使人快乐,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在师流中,教师的幽默能拉近师幼间的距离,在活动中,幼儿因贪玩经常把自己搞得满头大汗,这时我故意来上一句:“呦,你头上怎样下大雨了?”孩子们一听往往会边笑着边擦去头上的汗。日久天长,幼儿与幼儿之间也学会了幽默。自由活动时,勾着我,抱着我,跟我开玩笑,还会叫我的名字,我从不介意,师幼情深,这正是我所期望的,能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是件快乐幸福的事。

三、安全工作

1、晨检接待工作认真仔细,详实具体的记录了幼儿到园状况和事、病的原因。

2、麻疹、水痘、手足口病、甲H1N1流感预防工作彻底到位,勤开窗户勤打扫,坚持每周用84液、紫外线灯各消毒教室、厕所两次,幼儿水杯、玩具每周消毒一次,有效遏制了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

3、时时处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防止了意外事故的发生。本学期经历了一段特殊时期,“五一”前后国内连续发生了多起针对小学生、幼儿园儿童的恶性案件。幼儿园迅速建立健全门卫、值班、巡逻、安全检查等安全管理制度,充实幼儿园安全保卫力量,加强技防建设,防止不法分子进入幼儿园制造事端。在园领导的正确指挥下,幼儿园上下团结一心,共度难关,有效防止了侵害幼儿安全的发生。

四、家园共育

我班的许多家长十分重视教育幼儿,但不明白从何下手,来配合教师,以便更好的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为了让家长们全面、深刻地了解本学期幼儿园、班级、老师的工作目标及工作方法;也为了让家长更了解我们的工作,我们透过多种形式(家长园地、多利用早、晚接待与离园时与家长交谈、个别幼儿打电话、家长开放日活动、亲子游戏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生活、学习状况,让家长更加放心地把他们的孩子放在我们幼儿园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

五、今后努力和改善的方向

透过这一学期的工作,我很学到了不少东西,业务上也有所提高,这一学期的成绩也是可喜的,但这还远远不够,在环境为教学的服务上还缺乏主动性。从事幼教工作一年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是不够到位,研究做得不够细和实,没有很好的完成自己心中的目标。今后要努力把每一节课都当成锻炼自己的课堂,学会捕捉教学契机,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潜力和遇事的应变潜力。我将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多学,多思、多试,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我相信“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经过我们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我们幼儿园的明天必须更完美!

教师个人教育工作反思5

自20__年被评为中学二级教师以来,把“爱学生,爱事业”当成自己做为教师的境界,更做为一名中学班主任的要求。以满腔的热情在教书育人这片热土上谱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一如既往饱含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回首这几年的工作经历,收获颇丰,现总结如下:

一、在思想上,爱国爱党,积极上进。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每周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法律法规,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教育事业、尽职尽则、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热爱学校、关心集体、团结同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人师表。

我认为教师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只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我通过学习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用健全的人格塑造一切学生的美好心灵,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二、在教育教学上,敬业爱岗,严谨治教。

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的心愿、的荣誉。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政治教师,最紧迫的任务是具有新的教学理念、刻苦钻研。如何把课上得生动而有趣,才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从而显现出独特的上课风格。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特别是我现在担任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深感肩负责任之重大,虽工作繁杂,但不敢懈怠,唯恐有负家长和学生。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课前,我认真仔细的进行备课,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对教案进行认真的修改,课后布置的作业力求少而精,努力做到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坚持课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上课,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等。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再次,在教学中渗透本班的德育课题教育,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好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等教育。如我班开展了“我是爱清洁、讲卫生的好学生”等主题班会,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认真的收集资料,刻苦的排练,使主题班会开得很成功,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也使他们懂得了不少的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

当老师不仅能熟练地驾驭教材,还一定要有创新意识。教学不能总是一成不变、千人一面。老师能让枯燥、乏味的课业变得生动而有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作业要少一些,多增加一些实践性、活动性的作业。使学生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一节课就是一次挑战、一节课就是一次收获!”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奉献,因为从中我不断品味着创新的快乐、收获的喜悦。

多少个宁静的夜晚,我忍耐寂寞,为了备好一堂课,我认真钻研教材好几遍,我翻阅大量书籍。夜晚11点以前没睡过觉,有时,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我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

面对困难,我曾灰心丧气,怨天尤人过,有时我真觉得自己快忍无可忍了,当一名教师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美好。但我深知自己当教师的处境,我努力搞好教学,苦练教学基本功,业余时间没放弃过自学。时光荏苒,我每天一如往日的穿梭于教室与办公室之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的心血没有白费,在五年中,每学年单位组织期末测评,我所教班级的成绩均名列前茅,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及学生、家长的好评。

三、在课余时,努力自学,勇攀高峰。

几年来,我努力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教学工作中认真钻研新课标,做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标精神的带头人,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工作。具有了独立完成中学教学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文化知识水平明显胜任中学一级教师职务。严谨治教,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积极参加教育教研活动,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和计算机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学习计算机成了当今教师的必修课程,也是形式所迫。为了能将多媒体运用自如,强化自己的基本功训练,我除在学校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以外。还自己购买了不下百余元的资料书,在家自学。如今已经能较好地制作幻灯片课件。并经常在各种“博客”中与网络上的各地教师交流教学、总结论文及教学设计等等教学经验。把生活和工作中感人和发人深思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提高自身的修养。

四、在实践中思考,不断探索班主任工作新思路。

(一)、我认为班主任工作的首要职责是通过教育教学工作,要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受到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学生的爱美的情趣;还要使学生从学会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思想方法。

(二)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有敏锐的眼光,发现存在的问题。从一些媒体上,我发现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侵害学生权利的事情时有发生。针对这一情况,我配合学校大量宣传与学生安全利益有关的法律法规,与学生共同讨论。从此,我成了学生们的知心朋友。

(三)、为了响应教育部关于学习国学的号召,我校组织开展了“国学经典教育”系列活动。从此,校园里掀起了一股“学国学,爱国学”的热潮。由于自己文学的功底深厚,很快积累了一些导读经验,我所教的班级在全校同年级中是推进最快,认识最深,执行的,得到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陶冶。

(四)、实行素质教育,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培育学生完整人格,这是班主任肩上责无旁贷的重任。我认为,班主任在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严格管理,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学生做到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所以,我们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发现学生,解放学生。在活动中,争当主持人,争当主角,积极参与,每个学期下来,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作过了班会的主持人,增加了自信,培养了能力。班级工作中,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有时,我看到窗台上有灰尘,炉子不旺,或者炉子边没收拾好,我会默默地收拾好,而第二天,学生们会自觉地收拾,这个表率作用比雷霆要好得多。“身正为范”,由于我的言传身教,我们班的纪律是非常好的,基本上没有发生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纠纷,特别是学生之间能团结互助,和谐相处。

总之,任现职以来,自己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廉洁从教,自觉拒绝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从未利用职务之便谋私利,模范地带动新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帮助新教师成长。遵守社会公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尽职尽责。出勤好,从不迟到、早退,几年来无事,身体健康。在工作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不断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钻研业务,努力探索教育教学方法,竭尽全力,满腔热忱地投入本职工作。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我将尽自身的微薄之力,为我校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日本旅游之三:奈良、京都

1935年 ,巴黎大学 ,中国年轻的留学生陆侃如正在进 行博士论文的答辩。一路应答如流,主考官很满意。突 然,主考提出一个怪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诗第 一句为什麼不说「孔雀东北飞」呢 ”凡是学习过古文的都知道,诗文中很多方位词意义是虚化的,不可望文生义 ,比 如 “ 刀 枪 入 库 , 马 放 南 山 。 ” 未 必 北 山 就 不 可 以 放 马 。 但 如 果 这 样 回 答 , 势 必 显 得 呆 板 。 陆 侃 如 思 考 了 一 下 , 就 答 : “ 因 为 「 西 北 有 高 楼 。 」 ” 这 句 话 引 用 的 是 古 诗 十 九 首 的 名 句 。 “ 西 北 ” 刚 好 跟 “ 东 南 ” 相 对 , 西 北 的 楼 高 , 孔 雀 飞 不 过 , 只 好 改 道 东 南 飞 了 。

传 说 清 朝 光 绪 皇 帝 小 时 候 突 然 问 他 的 老 师 , 为 什 麼 有 个 词 叫 “ 东 西 ” , 比 如 , “ 篮 子 裏 放 著 什 麼 东 西 ? ” 而 没 有 一 个 词 叫 “ 南 北 ” 呢 ? 他 的 老 师 马 上 就 说 :“ 在 五 行 裏 面 , 南 北 分 别 代 表 水 跟 火 , 而 东 西 代 表 金 木 。 水 火 无 形 , 篮子 如 何 承 ? 但 金 木 乃 有 形 之 物 , 所 以 我 们 管 物 体 叫 东 西 , 而 不 叫 南 北 也 。 ”

古诗·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记下美丽的风景,成为温暖的回忆!

? 6月17日8点30分乘车出发,去一个被日本人称为“精神故乡”的古都之一——奈良。

? 首先去参观梅花鹿公园,刚下车,停车场周围古木参天,葱郁幽静。没走多久,便看到如茵的草坪从平地一直延伸到缓缓的山坡上,好似上天铺就了一块偌大的地毯,优雅而舒展地敞开胸襟,散发着温婉而迷人的气息。

? 在园内专门辟有一块场地——鹿苑,这里放养着上百只梅花鹿,这些鹿都不怕人,它们已把游客视为最安全信赖的朋友。游客们兴致盎然地买鹿饼喂食梅花鹿,有三五成群争抢食物的,也有一只、两只乞食不舍的,萌萌的,可爱极了;有的竟会彬彬有礼地向游客点头致谢,惹得周边观看的游客大笑不止,有趣极了!

? 紧邻鹿苑的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东大寺。按照行程安排只是外观,我是买了票进去参观了,大佛殿建筑之高大及佛像造像之精美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得到。东大寺是由信奉佛教的圣武天皇于728年建立的,具有鲜明的唐代风格。大佛殿内,供奉着高达15米的卢舍那大佛,据说这是圣武天皇仿武则天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所建造。东大寺院内还有南大门、二月堂、三月堂、正仓院等。南大门还有很著名的双体金刚力士像。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曾在这里设坛授戒。

? 参观东大寺结束后,体验京都茶道,品日本抹茶,吃中午饭。

? 午饭后乘车前往千年古都——京都,游览祗园“花见小路”。花见小路宁静通幽,在祗园地区算是个闹中取静的地方。花见小路也是日本最为古老的花街,走在花见小路上,时不时有穿着和服的女子匆匆而过,三三两两,影影绰绰,别有一番意境。这里也是**《艺妓回忆录》的取景地之一。

? 随后游览祀奉诸位稻荷神的伏见稻荷大社。稻荷神是农业与商业的神明,香客前来祭拜求取农作丰收、生意兴隆、交通安全。它是京都地区香火最盛的神社之一。伏见稻荷大社的入口,矗立着由丰臣秀吉于1589年捐赠的大鸟居,后面便是神社的主殿及其他建筑物。这里最出名的要数神社主殿后面密集的朱红色“千本鸟居”,是京都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之一,成百上千座的朱红色鸟居构成了一条通往稻荷山山顶的通道。

? 走进千本鸟居,老朽褪色的暗红色牌坊和光鲜亮丽的朱红色牌坊密集地交织在一起,透过阳光的照射显得格外壮观迷人,视觉上颇为震撼。

? 旅游已结束,回忆在继续!

[作者简介]

成纪肖璋: 原名王成锁,现任教于静宁县第一中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甘肃省“骨干教师”,平凉市“学科带头人”,静宁县“教学标兵”,天水师范学院“国培”特聘授课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30年,致力于“本真”语文的教学实践,教学中重视渗透传统文化,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编著国学经典读本《论语选读》(吉林文史出版社,获平凉市优秀社科二等奖),主持参与四项省市级课题并结题(一项获省级优秀课题)。长期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博众长,教法灵活,课堂生动,初步形成了以“问题导引”为主的教学模式。有数篇论文发表于《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现代语文》《语文天地》等刊物。曾参编《静宁县教育志》《静宁县教育文集》《创新作文?高考优秀作文》等。

教育理念: 关爱并信任每一个孩子,让他们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努力追求过一种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