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写作指南 写作指南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_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

tamoadmin 2024-08-28 人已围观

简介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1~13课2.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3.把初一和初一(人教版)历史书上的重要和人物列出来,并编成歌曲或者诗歌或者顺口溜。各位高手帮帮忙!4.七年级历史重要知识点 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如历史、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等)、概念(如历史的时间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较多的,所以要做好提纲,下面我给大家分享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1~13课

2.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3.把初一和初一(人教版)历史书上的重要和人物列出来,并编成歌曲或者诗歌或者顺口溜。各位高手帮帮忙!

4.七年级历史重要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_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

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如历史、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等)、概念(如历史的时间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较多的,所以要做好提纲,下面我给大家分享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提纲

青铜器与甲骨文

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打制石器石器时代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磨制石器

夏商西周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青铜器青铜时代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器的成就:

(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 文化 遗址出现铜镜。

(2)商周时期:

①用途与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②特点: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1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青铜器);(3)代表:○

2四羊方尊(造型奇特);○

3利簋[guǐ]○

2、制作工艺高超:(1)成分:铜锡、铅;(2) 方法 :泥范铸造法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的含义: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2.发现情况: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发现意义:

(1)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特点: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动荡的春秋时期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名称春秋时间前770——476年前475——前221年历史特征奴隶制瓦解: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封建制度形成:兼并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更残酷,有统一的趋势社会特点?战乱与纷争?春秋以争霸为主战国以兼并为主战国

注释: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争战而得名。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2、手工业:规模扩大。

3、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二、王室衰微

1、原因:社会动荡,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2、表现:(1)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诸侯;(2)诸侯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导致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背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2、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3、影响(结果):

(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2)积极影响:

①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②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七国形成:(1)三家分晋:赵、魏、韩(公元前403年)(2)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

(3)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2、社会状况:兼并战争

(1)战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2)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战争结果: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秦国成为盛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4)影响: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战国七雄——相互兼并:时期战国主要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交战国家魏、赵、齐 典故 围魏救赵影响魏、齐秦、赵减灶计纸上谈兵齐国强大起来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长平之战★★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比较:春秋时期目的争霸(成为霸主)战争特时间短、规模小、次数少点军队数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战争胜负量称霸方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式

战国时期兼并(统一全国)时间长、规模大、战争频繁几十万大军,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甚至几十万强者吃掉弱者,进而统一中国二、商鞅变法

1、背景:(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发展需要: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4、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原因)(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国富)(3)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兵强)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以及各诸侯国变法——中国确立了封建制度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

★★商鞅具有的品质:坚持真理,不畏艰难,敢于和顽固势力作斗争,勇于创新,为改革不怕牺牲。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2、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3、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

4、影响:(1)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

(2)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初中 历史 学习方法 整理

1.一定要预习

初中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是准备各种科目。事实上,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帮助初中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周期。此外,预习还有助于提高初中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在准备不清的地方,在第二天上课时,初中生应格外注意。可以看出,预览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2.课上做好笔记

做好笔记,不是一味地照搬老师各种话语、文字。而是有针对性地记录课文总体框架,填补一些自己不了解的知识点,为进一步宏观把握历史框架、历程提供指导。

课后注意对知识点的串联整理

课文中的历史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历史的起因、过程、发展和结果等都是遵循一定历程或规律的,一定要对知识点进行串联,这样知识点就会记得更加牢固,也不易遗漏知识点。

3.经常复习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学生,对阅读过的知识,一小时后还能记住40%左右,一天后还能记住30%左右,一个月后还能记住20%左右,根据人类忘记的遗忘规律,我们在学习历史时,复习显得十分重要,一般来说,对历史知识的复习,基本上要一天、一周、一个月各复习一次,才能加深记忆。

4.自读

反复阅读新教材,了解课文大意,掌握脉络,既读书又读图,历史人物、历史──落实到教材之中。②思考。积极独立思考,明确重点、难点。③找出问题。将课文中尚未弄懂的问题记下来或在课本上做出标记。④补习。补习旧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融汇。⑤练习。寻找自学思考题答案。

历史记忆背诵方法

1、图示图表

做图示、画图表,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由于图示图表形象直观,内容简单方便记忆,同学们不妨多用这种方法。

2、对比比较

有对比才有鉴别,有比较才有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在对比和比较的过程中,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这些知识,从而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例如,学习中国近代史各条约内容时,不妨把《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放在一起对比记忆,你立刻会发现这些条约各自的特点和共性。

学完世界史中古希腊、古罗马的知识时,我们可以把古希腊和古罗马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进行对比比较,这样有利于加深我们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3、重复复述

重复是最好的记忆!世界上最好的 记忆方法 就是重复的方法!

有学生总说自己记不住历史知识,那是因为你重复的遍数少!对一个知识点重复一遍就可以记住的学生是聪明学生,重复十遍记住的学生是勤奋学生,重复一百遍记住的学生是优秀学生,而重复一千遍记住的学生是伟大的学生!

复述是一种调动自己历史储备知识的最佳方法,当你把学到的历史知识复述给别人听时,其实你是在调动自己头脑中所有的历史知识,你是在激发自己体内所有的能力。所以,不要偷懒,要学会经常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复述给别人,经常地显露一下自己的“才华”,一段时间过后,你会发现自己进步很快。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提纲相关 文章 :

★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 历史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 七年级上册历史每个单元知识总结

★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 鲁教版初中历史复习提纲

★ 2020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 初一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1~13课

第1课:农业时代

三次浪潮: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

农业革命发生的年代:大约1万年前(或七八千年前)

农业革命发生的中心地区:西亚,东亚,中南美洲

农业革命的影响:P3

在农业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的生活方式(定居生活),社会结构(P4)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农业社会的局限性:P5

第2课:工业时代

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18世纪下半叶

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

工业革命的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蒸汽为动力,首先发生在英国,波及的范围主要在欧洲和北美,称为"蒸汽时代".

第二阶段(19世纪70年代以后):电能开始普遍用,称为"电气时代",其重要成果由欧美波及到世界各地.

工业革命的影响:P7

工业生产是一种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英,法,德,美等国领得工业革命的先机,一跃而为世界强国.

工业社会的重要特征:机械化生产,城市生活

工业社会的进步性:P8

工业社会的局限性:P9

第3课:信息时代

信息革命开始的年代:20世纪中叶(二战以后)

信息革命开始的标志:电子计算机的发明(1946年美国)和人造卫星的上天

信息社会的特点:P14

信息社会的进步性:P14

第4课:高等教育

雅典学园:(公元前387年~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关闭)

(1),创立者:柏拉图

(2),教学内容:哲学,数学

(3),教学方式:自由讨论,互相切磋

亚里士多德:逍遥学派

雅典教育的影响:P18

大学兴起的条件:因城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兴起.

中世纪大学的特征:(1),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2),由专业人士担任教师.(3)文,法,医和神科是主要学科.

近代大学的特征:(1),摆脱了教会的控制,宗教课程的地位大大削弱.(2),大学教育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近代的大学精神:独立自由地进行学术探讨,追求真理.

第5课:博物馆与图书馆

亚历山大里学园:(公元前3世纪)

(1),建立者:托勒密

(2),特点:P23

近代博物馆,图书馆建立的条件: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

世界三大博物馆:

(1),大英博物馆(英):文物图书兼藏

(2),卢浮宫(法):偏重艺术品收藏

(3),大都会博物馆(美):以民俗收藏为特色

现代图书馆:

(1),欧洲大陆规模最大的是法国国家图书馆.

(2),世界最大的图书馆是美国国会图书馆.

(3),亚洲地区最大的图书馆是中国国家图书馆.

第6课:区域探险

公元前7世纪,腓尼基人从红海出发完成环绕整个非洲航行的创举.

腓尼基人航海的影响:P30

维京人海外扩张的条件:拥有精良的武器,丰富的航海经验和奇特的维京船.

维京人海外扩张的路线:挪威人(西线),丹麦人(南线),瑞典人(东线)P30

维京人海外人扩张的影响:P30

阿拉伯商道:陆路(汉志地区)和海路P31

阿拉伯人海外贸易的影响:P32

第7课:全球探险

新航路开辟的路线:东线:(葡萄牙);西线(西班牙)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P34

苏伊士运河(连接亚,欧,非三大洲)和巴拿马运河(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

非洲内陆探险的原因:(1),从源头上消除奴隶制度

(2),地理学科发展的需要

1788年成立"非洲协会",利文斯顿成为横越非洲第一人.

古希腊人毕则亚斯是北极考察的第一人.

1878年,瑞典人伊雷克开拓了"东北航线".

1903年,挪威人阿蒙森完成了"西北航线".

1772年英国探险家库克开始南极航行.

10,极地探险的展望:P38

第8课:宇宙探险

人类进行宇宙探险的科学基础: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

人类进行宇宙探险的技术条件:现代火箭技术的提高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进入太空的开始.

10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分为通信卫星,观察卫星和科学卫星.

1961年4月,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环绕地球一周后返回地球,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

1962年,苏联发射"火星"1号探测器,2003年6月和7月,美国"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相继升空.

第9课:军事技术

冷兵器的作战特点:P45

火器的作战特点:P46

核武器的种类:,氢弹

核武器的用途:战术核武器,战略核武器

第10课:战略与战术

1,《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最系统的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兵经".

2,《孙子兵法》的内容:P49

3,克劳塞维茨(普鲁士)撰写了近代军事理论奠基之作《战争论》.

4,《战争论》的内容:P50

5,20世纪8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的推广引起了新军事技术的革命.信息成为军事力量构成和高科技武器发挥效能的关键因素,信息战将成为未来战争主要形式之一.

第11课:战争规则

近代战争立法:

(1),背景:民族国家的兴起和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2),过程:《战争开始公约》(1907年)→《非战公约》(1928年)→《联合国宪章》

战争的基本规则:宣战与媾和

日内瓦公约:《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1864年)→保护战争受难者的"日内瓦公约"(1949年)

第12课:民族国家

近代民族国家建立的背景:P59

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P59

近代民族国家建立的后果:P60

欧洲殖民统治对非洲的影响:P60

亚洲的民族起义:印尼蒂博尼格罗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第13课:三权分立

西方三权分立的源流:中世纪:议会,法庭→洛克(英):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法):三权分立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立法(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行政(总统),司法(联邦最高法院)及各自的权力范围.

三权分立制度的基本精神: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国家职能部门分别拥有其特定的权力,并在相互牵制中达到权力平衡.

第14课:公民社会

公民的概念:具有一定国籍的人.(《拿破仑法典》)

古代公民不包括哪些人

公民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历程:P70

公民在行使权利和义务时也逐渐养成自觉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习惯,并形成具有广泛社会约束力的公民道德.

第15课:市场经济

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因素:P73

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P74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特征:P74

资本主义垄断阶段:

(1),形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形成过程;资本和生产趋向集中,产生垄断

(3),垄断的影响:P75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对经济实行全面干预

第16课:国际经济关系

经济全球化:

(1),原因:世界市场的扩大和全球贸易的发展.

(2),组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48年)→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

(3),作用:使得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联系空前加强,世界经济增长加快.

区域经济一体化:

(1),组织: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2),作用:有利于成员国对内加强经济合作,对外增强竞争实力.

南南合作:

(1),定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2),目的:为了发展民族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状态.

(3),组织:不结盟运动(1961年),七十七国集团(1964年),石油输出国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

(4),作用: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繁荣,提高了它们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

南北对话:

(1),定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对话称为"南北对话".

(2),目的:为了改变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不平等地位.

(3),标志:15年12月,在巴黎召开的"关于合作与发展的国际会议",是第一次全球性的"南北对话"会议.

(4),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5),展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南北经济的相互依赖增强,从而使南北对话呈现出更多的合作态势.

第17课:国际法

国际法产生的背景:P81

国际法的理论基础:格劳秀斯(荷兰)《战争与和平法》,第一次提出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 的原则.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威斯特伐利亚格局

(1),内容:P82

(2),影响:P83

4,《美苏反导条约》

(1),意义:P83

(2),作用:P84

第18课:国际组织

国际联盟: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组织

(1),倡导者:威尔逊

(2),成立时间:1920年1月

(3)宗旨:P86

(4)意义:P86

联合国:当今世界最大,最具全球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1),成立时间:1945年10月

(2),总部:美国纽约,另在瑞士日内瓦和奥地利维也纳设有办事处.

(3),宗旨:和平,友好,合作,协调

(4),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秘书处

(5),作用和影响:P88

第19课:战后国际格局

美苏两极争霸格局:

(1),标志:雅尔塔体系

(2),形式:冷战

2,冷战的全面展开:

美 国

苏 联

1,政治上:

提出杜鲁门主义

组建九国***和工人党情报局

2,经济上:

实行马歇尔

成立经互会

3,军事上:

成立北约(NATO)

成立华约(WTO)

3,冷战的表现:

(1),欧洲:两次柏林危机——走向战争边缘

(2),亚洲:朝鲜战争——冷战中的"热战"

(3),其它地区:古巴导弹危机—— 一触即发

4,冷战的结束:

东欧剧变

两极格局瓦解

苏联解体

5,地区冲突:

(1),原因:a,美苏争霸的国际背景;b,老殖民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

(2),表现:中东地区的阿以冲突和南亚地区的印巴冲突

第20课:

卢梭的天赋观念在1789年的《和公民权宣言》(即《宣言》)中得到具体的体现.

在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人类为争取生存,自由等权利的斗争运动:反法西斯主义斗争,黑人民权运动,女权主义运动

《世界宣言》(1948年)

《关于新概念的决议案》(17年),对发展中国家实现的具体状况作了相应的说明.

第21课:社会保障

1601年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开创了国家立法救助的先河,为欧美各国社会保障的立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1883——1889年,德国首相俾斯麦制订的《疾病保险法》等保险立法,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诞生的标志.

1935年,美国罗斯福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使社会保障逐渐走向法制化和社会化发展途径.

1942年,英国《贝弗里奇被告》提出了建设"国家"的设想,随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仿行.

第22课:社会主义的理想与实践

社会主义思想的源流:

(1),莫尔(英):乌托邦理论

(2),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圣西门,傅立叶(法),欧文(英)

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1),产生基础:总结工人运动实践经验和分析批判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2),主要著作:《资本论》,《***宣言》

(3),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19世纪下半叶欧洲掀起了社会主义工人运动.

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成就:十月革命(1917年),成立苏联(1922年)

(2),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因:P106)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P107

第23课:瘟疫

古代瘟疫:黑死病

人类的应对措施:建立隔离检疫和"城市医生"等公共卫生制度,提高个人的卫生意识.

近代瘟疫:大流感(西班牙流感)

人类的应对措施:加强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

当代瘟疫:流感,爱滋病,埃博拉,非典

第24课:毒品

毒品的定义:P114

的贩卖史:

(1),18,19世纪:英国的东印度公司

(2),20世纪初:日本

(3),近现代:北洋军阀

世界三大毒品产地:东南亚的"金三角"地区(坤沙集团),西南亚的"金新月"地区,南美的"银三角"地区(麦德林集团)

1991——2000年:联合国禁毒十年;《北京宣言》(P116)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隋唐时代特征:繁荣与开放

一、隋的统一与大运河(P2—7)

★1.隋的统一

1)隋的建立:581年,外戚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大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开皇之治)。

2)隋的统一:589年,隋灭陈,实现统一。这是继秦汉以来的又一次统一。

思考隋完成统一的原因:

客观上:①北方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发展。②长期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③南方陈朝腐败,不得人心。

主观上:①隋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②隋准备充分,战略方针恰当。

3)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的暴政。短暂而亡,与秦相似,都被农民起义推翻。

4)隋统一的历史作用: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隋大运河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的统治。

2.时间:隋炀帝统治期间。

3.概况:关注P5图

Δ全长:2000多千米——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Δ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诼郡(今北京 ),南至余杭(今杭州)。

Δ四段:从北往南“永、通、邗、江”四段。

Δ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4.作用:成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促进了运河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发挥着促进南北交流的作用。

5.评价隋大运河:

1)利: ①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②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2)弊:开凿大运河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P8—11)

1.唐的建立 ①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②626年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年号为贞观。

★2.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3.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李世民经历过隋末农民大起义,注意吸收隋亡教训。

2)能正确认识君民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3)虚心纳谏和选贤用能。魏征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房(玄龄)谋杜(如晦)断。

4)注重改革。

★4.“贞观新政”主要内容

1)经济:改革赋役制度。(减少百姓服役天数,纳物代役,人身束缚松弛)

2)政治:沿袭完善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法律:《唐律疏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律。

4)教育:完善科举制。

5)民族关系: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三、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P13—18)

1.女皇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改国号为“周”。

1)统治措施:①重用酷吏。②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③发展科举(殿试与武举)

2)评价: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盛世——唐玄宗

1)“”是唐玄宗前期年号。

2)治国措施:重用贤能;整顿吏治;改革军事、财政、漕运制度。

3)评价:唐玄宗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唐朝达到全盛,被誉为“盛世”。

“忆昔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实。”反映了唐玄宗时期繁盛的景象。

3.社会经济繁荣

1)农业方面:出现了新式的生产工具:曲辕犁-耕田、筒车-灌溉。粮食产量增加。

2)手工业技术进步。瓷器(邢窑——白瓷;越窑——青瓷);蜀锦;铸铁等。

3)人口增加,疆域广大:东→安东;西→安西;北→蒙古高原;南→南海。

四、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P20—24)

★★1.科举制

1)含义: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2)诞生及完善:诞生于隋炀帝;完善于唐朝。

3)主要科目:进士与明经。

4)作用:①扩大了中央的统治基础;②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能选拔到人才;③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④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5)科举制度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2.衣食住行时尚 饮茶、骑马。

3.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 胡汉交融、中西贯通。

五、“和同为一家” (P26—29)

1.唐朝时民族关系的特点:和同为一家。

2. 是西北少数民族对唐太宗的尊称。

唐太宗获得少数民族拥戴的原因:

唐太宗实行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任用少数民族的人做官,宽厚仁慈,所以他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尊敬。

★3.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唐太宗时期

1)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2)作用: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友好交往。

4.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和同为一家”。

六、开放与交流(P32—36)

★1.遣唐使

1)遣唐使是日本派遣来学习中国先进文化的使者团体。

①来的目的: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政治制度。

②影响: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惯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日本仿照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了改革——“大化改新”。

★2.鉴真东渡

①时间:唐玄宗时期

②目的:到日本宏扬佛法。

③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

④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玄奘西游

①出行:唐太宗时期,从长安出发,西行天竺(印度)。

②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③贡献:《西域记》、把《老子》翻译成梵文。

4.国际性大都会 唐朝时,国际性的大都会是都城长安。

七、重明与科技创新(P40—42)

★1.雕版印刷

①发明时间:唐初。

②印刷中心:成都、洛阳。

③最早的作品:《金刚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2.火药

记载于孙思邈的《丹经》。唐末开始运用于军事。

3.赵州桥

设计者:隋代李春。它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后人作诗称赞道:“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

八、璀璨的文学艺术(P45—48)

★1.唐诗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成就最高的是:李白(诗仙)、杜甫(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2.乐舞

相传唐太宗创作《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创作《霓裳羽衣曲》。

★3.敦煌艺术

敦煌位于今天甘肃省西部,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艺术内容多与佛教有关。飞天图案被唐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

十、辽、西夏与北宋并立(P54—57)

1.北宋、辽、西夏的建立

①北宋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赵太祖)建立宋朝,定都汴京(河南开封)。

②契丹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建立契丹(后来改国号辽),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③西夏建立: 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立大夏国,定都兴庆(甘肃银川)。

2.北宋与辽的战与和

①澶洲之战:1004年,辽VS北宋,宋真宗,寇准,北宋胜利。

②澶渊之盟:1005年,辽宋订立。双方撤军,北宋每年给辽“岁币”。

③澶渊之盟的影响:利:澶渊之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弊: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3.宋夏和战

宋夏盟约:1044年,夏对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开放边境贸易

4.碰撞中的融合

①北宋与少数民族和战的作用:促进了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战争是民族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辽和西夏在哪些方面效仿中原王朝:◇任用汉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中原文化。◇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

③北宋抗击辽西夏南侵的历史意义:◇辽和西夏的南侵是掠夺性的战争,北宋的抗击是正义的。◇维护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相对稳定。◇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十一、宋金南北对峙(P59—62)

1.靖康之变

①金的建立: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建立金,定都会宁(东北黑龙江)。

②金灭辽:1125年,辽灭亡。

③金灭北宋:1126年金攻占汴京;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等北去,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2.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①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宋高宗)在南京(河南商丘)建南宋,定都临安。

②岳飞抗金:郾城大捷,岳家军,岳飞——精忠报国。

③宋金议和: 1141年,南宋对金称臣,割部分土地,向金送岁币。——形成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

3.金朝变革女真习俗

①金变革旧俗的原因:为了适应对先进的中原农耕地区的管理,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②金朝改变旧俗的措施:

政治上,仿照宋制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机构;

经济上,将女真南迁,积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推动手工业、商业发展;

社会生活上,鼓励女真与汉族通婚,学习汉人生活习俗。

把初一和初一(人教版)历史书上的重要和人物列出来,并编成歌曲或者诗歌或者顺口溜。各位高手帮帮忙!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公元前,公元后。1世纪=100年。1年代=10年。前20年为初,后10年为末。

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长江流域。日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已经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山顶洞人,距今约1万8千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已经能够人工取火。氏族生活。

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半坡聚落,距今约6000多年,陕西西安,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钻孔石斧)。陶器是主要用具(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聚落,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耜。陶器是主要用具(刻画猪纹黑陶钵)。

★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黄河流域。产生了贫富分化。

★说明了:他们已过上定居生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建筑方面的高超技术。能根据区域特征创造性地建造房屋。显示了原始居民的聪明才智。当时生产力进步,人们战胜困难的

能力提高。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

和音乐。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黄占蚩尤,阪泉之战,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尧舜“禅让”——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都阳城。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启开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亳。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周武王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

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纪),犬戎杀死周幽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贫富分化的出现和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由“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荒*无道,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第六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西周的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等级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宗法制:)

目的: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内容:授民授疆土。分封对象及受封者的义务:略

分封制的作用及影响: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礼仪教化,。

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1、齐桓公称霸原因:东方大国;管仲改革;“尊王攘夷”

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2、晋楚争霸: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庄王问鼎中原邲之战。

3、吴越争霸:勾践卧薪尝胆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三家分晋——秦的统一。

合纵:六国南北联合共同抗秦。

连横(张仪):秦利用六国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朝秦暮楚。

第八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春秋时期铁器牛耕(战国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主张执照现实需要改变治理国家的政策,不必因循守旧。

原因:富国强兵内容:集权: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

富国: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

强兵:奖励军功

成败:一场改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最后被处死了,但变法取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意义)。

启发:改革措施要正确、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等。

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铜、锡、铅的合金。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孔子:儒家学说创始人。《论语》

思想家:仁、礼。提倡为政以德。教育家:创办私学;有教无类;独立思考;因材施教。

★百家争鸣:墨家:“兼爱”“非攻”。法家:“法治”,加强中央集权。

儒家:“民贵”“君轻”。道家:道法自然。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

★出现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了他们独立思考和

创造性地探索。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损害公物/治理班级: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能及时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方法;说服教育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惩罚不是万能的,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三者都有合理的成分,但都不是绝对有效的,不应该互相排斥、

互相对立。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对象,不同阶段不同方法发挥的作用不同。

★韩非的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有用: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和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在这种形势下,韩非子提出的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必胜今;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

治”等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又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秦统一前后的许多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都江堰:战国秦国李冰父子,岷江流域。“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维护了生态平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灌溉农田上千万亩,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

、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国当时的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编钟: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战国编钟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秦的统一: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六国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公元前230—221年,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都咸阳。

★秦的灭亡: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公元前207年,项羽巨鹿之战。刘邦攻取咸阳,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202年,楚汉之争。刘邦建立汉朝,都长安。西汉开始。

★秦统一背景:⑴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⑵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⑶秦用了有效的军事策略——连横破了六国的合纵。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抵御秦的攻

势。⑷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秦统一意义:⑴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⑵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⑶秦王

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措施:⑴政治上,创立中央集权制,自称皇帝,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⑵经济上,统一车辆形制;统一货币;⑶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统一

度量衡;焚书坑儒。⑷军事上,派蒙恬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开发江南,兴修灵渠。(三公九卿制。车同轨,书同文。小篆—隶书。秦半两钱(圆形方孔钱)。秦赵燕,东到辽东,西到临洮。)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背景: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带来了经济繁荣,雄厚的物质基础是客观条件;武帝的雄才大略是主观条件;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是其实现大一统的政治基础。

措施:⑴政治上,颁布“推恩令”(主父偃),进一步削弱封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中央司隶校尉,地方十三州部。⑵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在长安举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儒家学说被

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⑶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影响:出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与加强,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38年,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公元前119年,联合乌孙夹击匈奴。

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造纸术:西汉前期发明纸。(积漂絮成絮片)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3—4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就已经相当普遍。

医学:“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神医”华佗:针灸和外科手术。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数学:东汉成书的《九章算术》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第18课昌盛的文化 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原地区。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道教:东汉后期,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

史学:司马迁《史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

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00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08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

220年,曹丕称帝,都洛阳,曹魏。221年刘备称帝,都成都,蜀汉。222年,孙权称王,都建业,孙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在政治上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在用人方面招贤纳士,唯才是举、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经济上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

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实力日益增强。

第21课南方经济发展 ★发展原因:⑴南方战乱较少,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淝水之战东晋的胜利,阻止了游牧民族的南下,使发展进程没有被打断。⑵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⑶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开发。⑷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⑸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南方地理位置好、交通发达,而且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优越,而黄河开发后过度砍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经济发展表现:(1)农业:江南实行麦稻兼作,五岭则种双季稻;(2)手工业:纺织技术进步,蜀锦全国有名;(3)冶铸业:灌钢法的发明;(4)制瓷业:青瓷成为日常生活用具;(5)造船业:能制造在海上远航的大船;

(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6)商业及城市:南方商品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建康城人口达到百万。

★《汉书》记载与《宋书》记载江南经济的不同:《汉书》:反映了江南当时开发不够充分,生产力水平较低,但由于江南地区本身特产丰富,人民生活有保障却不富有。《宋书》说明江南在这时已得到了充分的开发,

出现了跟以前不同的情况,不仅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农业发展还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江南成为当时全国最繁荣富庶的地方之一。

第22课北方民族汇聚——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和控制。

措施: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的了解。

第23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数学:祖冲之,南朝宋齐之际。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比欧洲早了约1000年。

农学:贾思勰,北魏、东魏时期。《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地理学:郦道元,北魏时期。《水经注》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第24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书法:“书圣”王羲之。其字端秀清新、绚丽华贵,“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行书代表作《兰亭序》。

绘画:顾恺之。以人物画最为突出。《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东晋。

  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佛教。

七年级历史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1-12)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P14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 。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国形势图》、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P4135、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无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第三章 秦、西汉、东汉(41-67)42、秦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秦朝疆域图》、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44、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45、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灵渠的修建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在陈建立了、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50、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削弱诸侯国势力。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治理黄河。汉朝时用耧车播种,纺织业中也有了提花机、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管辖。东汉班超经营西域。班超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派使者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我国使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开始于西汉,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名著。 东汉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华佗创制剂“麻沸散”,编写了医疗体操“五禽戏”、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地区,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尊老子为教主。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写了《论衡》一书。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编写了《史记》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秦陵兵马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68-84)70、200年,曹操对袁绍的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08年,曹操对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省),加强了夷洲与大陆的联系、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内迁。316年西晋灭亡,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383年,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建立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79、北魏分裂后,北方先后出现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北朝的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一书,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北魏的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东晋的王羲之有代表作《兰亭序》,称后人称为“书圣” P122、84、东晋的顾恺之代表作有《洛神赋图》南朝的思想家范缜,他撰写了《神灭论》。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P124问答题:1、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答: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君主直接派官吏治理。意义: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2、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成就有哪些?P46—47答:思想上: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教育上: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3、评价秦始皇。答: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他顺民心,完成统一,他自称皇帝,总揽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修长城开发南疆,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他又是一个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修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订残酷的刑法;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总之他是一个有大功也有大过的皇帝。3、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取了哪此措施?P68、P74、P78答:汉武帝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①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②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③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④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使西汉王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5、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有哪些?P111答: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耐旱耐寒作物。③南方社会相对安定④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⑤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取了一系列措施6、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有何历史意义?答: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进一步实行了改革内容: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意义:1、促进了民族融合.2、传统汉文化得到发展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积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学习也是一样的,需要积累,从少变多。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七年级历史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 种植 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 文化 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 方法 。P14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

1、公元前2070年,禹建 立夏 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4、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7、“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1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11、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 口号 。P31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总结

一、隋唐科举制度:

北:P20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二、武则天

北:P13-15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取各种 措施 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盛世”

北: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盛世”。

四、唐与吐蕃的交往:

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

北:P32遣唐使是日本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

北:P33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识图P34鉴真东渡示意图)

(三)玄奘西行

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西行示意图)

六、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略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P64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北:P75-76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为元世祖。

初一历史 复习方法

一、历史学习:似易而实难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

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

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

重现实,适度结合 热点 命题。

二、历史解题:公式化模式+ 发散思维

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 教育 +……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2)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4、、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三、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3、判断成败及原因

4、 经验 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5、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孩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七年级历史重要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七年级历史最全最重要的知识点

★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 七年级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 初一历史必背知识点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 初一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一历史重要知识点

★ 初中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

★ 七年级历史必备知识点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